第四十章 排兵布陣
作者:修月手      更新:2020-08-04 14:33      字數:2771
  紀弘成命阿魯阿多和劉博分別帶開五千軍士,把這五千人按照旅、團、營連、排、班編隊,每五人都有一位代理班長,這樣一來人人都有組織,事事都有人負責。

  張世傑見到紀紅成的做法,驚訝得嘴巴都合不攏。憑直覺他就意識到,紀弘成的這一套很講究,比大宋練兵之法還要先進有效。

  臨時抱佛腳去學這種大膽創新的行伍製度,會打亂原有計劃。這些軍士對張世傑並不服氣,下達將令還得借助紀肇之口,看來隻好求穩了。

  各自安排將領訓練,紀弘成父子和張世傑便進入紀府商談軍事。

  紀弘成對老爹孝順,對張世傑也是很“慈愛”,他笑吟吟的道

  “小張啊,你一定納悶我為什麽跟你分兵,還要打賭。”

  張世傑沒說話,靜等下文,不過眼神分明充滿疑惑。

  “我得到密報,蒙軍此次進攻水西,兵分兩路,除了烏蒙山正麵主力,兀良合台還玩了個詭計,有一彪人馬欲從廣西北上,直取木胯則西。”

  其實他故意說反了,廣西北上的才是主力,他帶領六千人想要擋住蒙軍主力,是有把握的。

  然而他不能讓老爹跟著張世傑冒險,雖然想要翻越烏蒙山區的是蒙軍偏師,張世傑和紀肇的兩萬五千人也要把這股敵人當作主力來打,才能夠勝得穩妥。

  張世傑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如果真是這樣,一旦兀良合台攻下木胯則西,這邊的圍追堵截將毫無意義。

  其實張世傑也得到密報,蒙軍主帥兀良合台已經率領兩萬人在向烏蒙山進發。水西這邊的兩三萬人稱為烏合之眾也不為過,好在有良好的地利優勢,要擋住這兩萬蒙古精兵,雖然吃力,但也不是不可能。

  張世傑認為,紀弘成既然能夠得到蒙古從廣西方向出奇兵消息,應該是有一定勝算的。既然是突襲,人數不可能很多。不過張世傑還是擔心這個初出茅廬的少爺馬失前蹄,於是道

  “我用兩萬五大軍跟你六千大軍打賭,勝之不武,我再給你五千人,湊足一萬,你看如何?”

  紀弘成抬手道

  “不用!六千人足矣,人多了反而麻煩,我不是韓信。”

  張世傑對這個有時精才絕豔,有時剛愎自用的夜郎人無語,也隻得作罷。

  隊伍隻是簡單訓練了集結號令,行軍隊列,簡單旗語等等,便開拔了。

  張世傑看到黑壓壓的一大群人,扛著鋤頭鐮刀,無奈的皺眉;紀弘成見到這些最可親可敬的農民軍,卻是滿心歡喜。

  紀肇為兒子整理衣襟,又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跟夫人吉克阿芹你儂我儂一番,才依依不舍的縱馬朝大山奔去。兩萬人浩浩蕩蕩的開進了烏蒙山,最後消失在蒼鬆翠柏,縉雲霧靄之中。

  紀弘成稍晚一些出發,出發時阿媽淚目相送。紀弘成雖然滿有把握得勝回來,但他還是能夠體會阿媽的心情。親手把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即使鐵石心腸,也何等的揪心。

  紀弘成大軍精準行軍,一天一夜就來到了目的地——牂牁江大峽穀。

  這是蒙軍從廣西北上的唯一通道,如果舍棄這條路線,就要翻越崇山峻嶺,要跟無休無止的荊棘叢作鬥爭。

  其實逢山開道遇水搭橋不難,在水西最難的是披荊斬棘。如果翻山越嶺,砍開荊棘叢消耗的兵力,比砍下敵人的腦袋還費時費力。

  紀弘成當然沒有得到什麽密報,作為一名光榮的穿越者,他知道蒙軍的這次行軍路線不難。蒙軍主帥兀良合台自認為這一招夠奇,水西根本想不到,便放心大膽北上。

  南部廣西境內,一支大軍浩浩蕩蕩,兩天功夫便進入了大山。地勢一路爬高,山勢越來越複雜,前軍向導也不得不經常拿出輿圖,才能夠找到前進的方向。

  一匹雄壯的蒙古馬馬背上,一個四十來歲,長著的胡茬子的中年人緊鎖眉頭。此次北上,在於突襲,可是這個行軍速度怎麽行?

  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兀良合台。

  他嚐試抄近路,可前鋒士兵吭哧吭哧的砍一人多深的荊棘叢,被灌木刺劃得傷痕累累,不一會兒便汗流浹背,汗水灌進傷口,又疼的齜牙咧嘴。後麵大軍為了等待砍開一叢不大的荊棘叢,便要滯留半天。

  兀良合台實在看不下去了,果斷放棄這些比大軍還要難以對付的植物,下令道

  “按原計劃行軍,即刻出發!”

  蒙古大軍如同一條長龍,攜著攪動風雲的威勢,在山嶺間狹窄的小路上逶迤前進。

  三天之後,不知翻越多少高山,跨過多少河流的兀良合台大軍,來到一處險隘,老遠就能夠看到兩座特別高峻的山間,一條大河奔流而下。

  南方的山如此高,南方的河如此洶湧,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輩子的人,看到如此奇景,自然心潮澎湃。

  兀良合台舉手止住了大軍前進的步伐,命令道

  “派兩個人去打探,咱們是否來到牂牁江?”

  漢人向導汪大作點頭哈腰的上前道

  “啟稟大帥,前麵正是牂牁江。從這裏渡河不行,水太深,河麵寬,水流湍急,即使會遊泳也沒法遊過去。”

  兀良合台哼了一聲,難道我會告訴你,大軍中沒幾個人會遊泳?他最看不起的就是這些奸細,當然不會給好臉色。

  汪大作接著道

  “大帥,從這裏沿江北上三十裏,便有一處大峽穀,那裏雖然水流更加洶湧,不過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大軍隻需在橋上鋪上木板,便可如履平地……”

  其實這也不是兀良合台的方案,不過倒是可以用這個鐵索橋給水西人擺個陣,於是便深不可測的點點頭。

  大軍繼續出發,一天後,終於在已暮降臨後到達了大峽穀鐵索橋。兀良合台親自查看了一下這座橋,實在太險了,隻夠一路縱隊緩慢通過,不用想,一旦對麵派百來人把守,便可阻擋這三萬大軍。

  兀良合台看了片刻,便下達將令

  “按原計劃行事!”

  一路人馬彎弓搭箭,朝對岸嗖嗖嗖嗖射出箭雨,不見反應,兀良合台大手一揮,一名強壯的士兵披堅執銳,率先過橋。

  當第一位士兵走到一半,嗖嗖嗖嗖,對岸果然有埋伏,幾十隻箭朝橋上的人射來,有幾人中箭掉下深淵,不用說,自然瞬間被洶湧的江水卷走。

  兀良合台大喊

  “撤退!撤退!”

  峽穀中水聲咆哮,橋上人根本聽不見兀良合台說什麽,但按照事先約定,一旦遇到抵抗,佯做拚殺一會兒,就撤回。

  對麵水西軍箭雨不緊不慢的精準射擊,橋上的蒙古兵避無可避,不一會就不剩下幾人了,前鋒壯漢見差不多了,躲在盾牌後麵退回對岸。

  蒙古大軍放棄過橋後,江水依舊,大山默然,仿佛什麽事也沒發生過。

  躲在岩石背後的水西軍卒道

  “阿魯將軍,看,蒙古人紮營了。”

  大家仔細一看,蒙古人果然在對岸的山上紮起了了蒙古包,朦朧的夜色中也能看清大致形狀。一盞盞馬燈,猶如天上的繁星,把大山點綴的如在青雲。

  一位士兵道

  “看來韃子要等天明再強攻,為之奈何?”

  阿魯阿多道

  “放心吧,他們如果真的強攻,就等他們攻過來一千人,然後炸掉鐵索橋,咱們讓這一千韃子滾到大峽穀裏喂蛟龍。”

  原來,阿魯阿多奉紀弘成將令,在橋頭埋下黑火藥,雖然不如炸藥猛烈,但隻要蒙古人強攻,也能炸斷繃緊的橋頭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