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留條活路
作者:愛則翽      更新:2020-07-31 03:56      字數:2233
  鳳瀚昭道:“所以這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官員,是因為他們各有所長才得以保全下來的嗎?”

  太德帝問:“你那個名單上,是不是戶部侍郎謝朗欠的錢最多?”

  鳳瀚昭道:“正是,有十幾萬錢之多!他這是利用職務之便中飽私囊。”

  太德帝道:“那你有沒有查過,謝朗入職戶部十多年以來,查出了多少虧空?為國庫增加了多少稅銀?”

  鳳瀚昭語結:“這......孫兒不知。”

  太德帝道:“每年都在百萬錢以上。如果朕因為這十幾萬錢,罷免了謝朗的官,接替他的人能不能像他一樣明察秋毫,找出偷稅漏稅之人?他那十幾萬錢,朕就當是給他的賞錢如何?”

  鳳瀚昭糾結道:“皇爺爺這樣難道不是見利忘義嗎?為了錢,置國家法令於不顧。”

  太德帝嗬嗬一笑:“昭兒,什麽是義?拿出一句話來做標準,給每個人安上義或者不義的帽子,然後所有的人都被束縛,忍饑挨餓,這是義嗎?或者忍受有人的不義之舉,仍然給他施展才能的機會,於是所有的人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甄真插話問道:“皇上,您這是妥協嗎?”

  太德帝道:“是不是妥協不重要,這些帽子都不重要。隻有手段和結果的區別。”

  鳳瀚昭道:“皇爺爺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方法來處理謝朗的十幾萬錢呢?比如在朝堂上當麵嘉獎賞賜。這難道不是更好的激勵方式嗎?”

  太德帝道:“身為皇帝,陟罰臧否也都必須有章法。這些獎懲都是白紙黑字寫下來的。就像軍功一樣,誰達到了就獎勵。但是昭兒,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如此的話,受獎的人會覺得這份獎勵功勳是理所當然的,感恩之心會弱化。這恐怕也是為什麽這麽多的武將功高震主的原因。”

  甄真問道:“難道不獎不罰就好嗎?”

  太德帝道:“那得看人。謝朗是什麽樣的人?獎勵他,他會不會感念這份恩情?不獎勵他,他會不會變本加厲?這些你們可都摸清楚了?”

  鳳瀚昭道:“皇爺爺,孫兒就是知道謝朗是誰而已。沒有機會結交他呀。”

  太德帝道:“你可知你這些日子在戶部找這個人問問,找那個人打聽打聽,結果誰最著急?”

  鳳瀚昭道:“是謝朗嗎?”

  太德帝點頭道:“嗯,他已經私下裏在朕這裏旁敲側擊的問過兩次了,他想知道你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朕的意思。謝朗此人,特別小心謹慎,多思多慮。我猜你即使拿這十幾萬的欠款去找他要錢,他也一定早就準備好了後路,是不會認賬的。他年年查別人的賬,還能把自己的把柄放在那麽明顯的地方讓你拿住?”

  甄真問道:“皇上,按照您剛才的說法,不獎賞謝朗是怕他覺得受之無愧,反生不敬之心嗎?”

  太德帝頷首道:“正是如此。此人心智極高,行事縝密,讓他貪一些錢,做些虧心事也好,這樣麵對公務,他就會心懷愧疚,盡心盡力了。”

  鳳瀚昭苦笑道:“皇爺爺的禦下之道,孫兒望塵莫及。”

  太德帝拍拍龍椅的扶手道:“能在這個位子上坐二三十年,隻要不是傻子,誰都會想出一些辦法,生出許多感悟的。”

  甄真道:“皇上已經與臣子之間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大家都恪守自己的底線,於是就能相安無事。”

  太德帝道:“朕還有一個想法是你們想不到的。”

  鳳瀚昭道:“請皇爺爺賜教。”

  太德帝道:“這誰能做皇帝隻能從前一個皇帝的兒子裏麵選。就算後宮佳麗三千,兒子有幾十個,也無法和科舉取士相比。你們可知長此以往,結果會如何?”

  甄真和鳳瀚昭都沒想過這個問題,都在搖頭。

  太德帝揭開答案道:“長此以往,這朝中的臣子一定比皇帝有學識、更厲害。”

  甄真恍然大悟,這是人類社會的優勝劣汰啊。

  鳳瀚昭想到的是:“所以皇帝需要一種自己能掌控的禦下之道。這名單上的百十來個官員便在皇爺爺的掌控之中了。”

  太德帝表揚道:“還不錯,點一下就說清楚了。”

  甄真道:“那皇上如何才會處置犯錯官員呢?”

  太德帝說:“一種米養百種人。天下的臣民什麽樣的人都有,有善良之人,必然也有邪惡之人。作為一國之君,要給每個人一條活路,不能說因為惡人惡行就要趕盡殺絕。這樣天下就能安定,百姓就會富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錢多錢少,在說的口袋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達到目的。”

  甄真道:“看來皇上奉行無為之道。不打算處置這些犯了小錯的官員了。”

  太德帝道:“不要想著當了皇帝,芸芸眾生裏的每個人都會聽皇帝的話。皇帝一時間是改變不了臣民的,隻能順勢而為。如果時間足夠長,臣民們也許能夠向皇帝想的那個樣子,改變那麽一星半點兒。”

  甄真想到商鞅,便道:“臣女聽說,嚴刑峻法隻能讓臣民畏懼,並不能讓臣民向善。”

  太德帝奇道:“何人有如此見解?莫非是你那個世界之人?”

  甄真道:“確實。有個叫商鞅的人,到秦國去變法。他為秦國製訂了一整套的法律製度,全秦國上下就主要做兩件事,耕、戰。秦國便慢慢強大起來了。可是後來有人說商鞅謀反,商鞅便逃跑了,但是因為他沒有證件,沒有人敢收留他,有的人就說他是‘作法自斃’。後來的皇帝就更加講究的是內法外儒,以德治國。”

  太德帝道:“這變法之事,一向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難得善終。”

  鳳瀚昭聽出這句話是在敲打自己,便道:“皇爺爺是否真的覺得土地新政不好呢?”

  太德帝道:“你的新政,朕說好就好嗎?得天下人說好才管用。否則隻會弄得人心惶惶。你想弄出些名堂來,本意也是好的,朕還記得上次你倆在朕麵前說的那些豪言壯語。此一時,彼一時。以前說過的話,朕也不追究了。”

  鳳瀚昭的臉紅一陣白一陣,“皇爺爺,孫兒需要時間。”

  太德帝安撫道:“昭兒,你還年輕,時間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