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驚天秘術
作者:柳三笑      更新:2020-03-10 05:40      字數:4733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建文四年,六月。

  暮色漸漸籠罩四野,殘血一般的夕陽即將墜落在南京城的盡頭,落日的餘暉將原本青褐色的城牆染成一片赤紅。

  燕王朱棣的大軍橫渡長江,一路直逼南京城下。金川、神策、定淮等城門外早已齊齊列陣了十幾萬身披鐵甲的將士,這是靖難之役的最後一戰,朱棣和朱允炆二人的恩怨將在此徹底畫上一個句號。

  眼下,朱允炆閉門不出,猶如困獸無處可逃。

  但朱棣很清楚,此番想要破城容易,殺人逼宮就難了。眾目睽睽之下,若他親自下令攻城誅殺朱允炆,難免要背上弑君殺親的罪名,這不是他想要的;若是不殺,朱允炆不肯讓位,他的擁躉眾多,這場麵自己也很難處理。

  朱棣麵色嚴峻,問一旁的道衍:“軍師,此番該如何處置?”

  道衍俯首道:“燕王莫急,屬下自有安排,一個時辰後,請燕王看城內火光行事。”

  皇城內,七名黑衣人趁著夜色行動如風,一路疾行直奔奉天大殿而去,皇宮內數千名禁軍侍衛竟然不能覺察分毫。

  而奉天殿內,朱允炆早已焦頭爛額。是退是進?是拚死抵抗,或是甘心禪讓,還是逃之夭夭?他一向優柔寡斷,到了此刻更是難以決斷。朱允炆的身邊還剩下二十餘人,皆是他親信,這其中又有六名是最特別的,分別是教授楊應能,監察禦使葉希賢、金吾衛指揮使嶽鬆、駙馬都尉梅殷、翰林院編修程濟,以及少監王鉞。

  這六個人雖然年齡職務各有高低,但在危難關頭,卻隻有一個共同的稱謂,那就是建文帝最後的死侍——天章六侍。

  天章六侍是一個極為秘密的組織,一生隱藏死侍的身份隻為了暗中保護好朱允炆。這六侍各有所長,楊應能主計謀設局,葉希賢善易容偽裝,嶽鬆武藝高強,梅殷懂機甲之術,程濟觀星占卜,王鉞則擅長秘術,六人都是不世出的偏門奇才。然而偏門之才不可治世,隻能亂世之中取巧保命,所以不到關鍵時刻絕不輕易顯露。

  此刻,六人集結,顯然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了。

  是殺出一條血路,還是百丈之外取下朱棣的首級,皆由朱允炆一句話來定奪,奈何朱允炆始終念及叔侄情分,下不了狠心。還是一直跟隨朱允炆的楊應能最了解他,此時就算殺了朱棣又有何用,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皆不是善輩,今時今日這一仗已是輸得徹徹底底了。

  他低聲勸道:“皇上,大勢已去,不如早點離去吧。”

  葉希賢也道:“皇上,千金散盡還複來,隻要留得性命,日後必可卷土重來!”

  其他人也跪地高喝:“我等誓死追隨皇上,寧死不降!”

  在眾人聲聲勸阻下,朱允炆終於下定決心離開這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皇宮,就在這時大殿外突然傳來一陣冷笑:“皇上做事如此優柔寡斷,自己性命尚且不能決斷,又如何能決斷天下人的性命?不如趁早讓位的好!”

  七個黑色身影顯露在大殿門口,他們的身後是一條屍骨鋪就的血路,數百名禁軍早已喪生在他們的刀劍下。七個人,居中的人戴著高高的帽子,兩側六人分別持刀、劍、斧、矛、短刃和長弓。

  “你們是誰?想幹什麽?!”

  戴高帽的黑衣人淩空踏步而入,好似地獄中走來的黑無常,高聲道:“我等自然是來送皇上最後一程!”

  各侍衛眯眼細看才發現,這黑衣人的腳下有一條極細的黑色絲線,絲線在外麵綿連不絕,似乎已將整個奉天殿都緊緊包裹起來。若是在半空中俯瞰,會發現這絲線已經圍著大殿結成了一個陰陽法陣,很顯然這些人是有備而來,要讓大殿裏的人全都葬身於此!

  朱棣顧及聲譽不敢明著殺朱允炆,但暗中刺殺卻是最好。兩軍對壘,朱允炆慌亂之中喪身皇宮,這是意外,更是天意,可就怪不得他朱棣了。

  七名黑衣人都是道衍遴選出的一等一高手,日後他們在朝廷之內皆是身居各處要職,隻是此刻都是不知姓名的殺手!殺人不眨眼的超一流殺手!

  朱允炆的六侍裏也有嶽鬆、梅殷這樣的高手,隻可惜梅殷早已受傷,唯有嶽鬆一人奮力抗擊。嶽鬆師出名門,練的是分金掌,雙掌銳利如刀,可分金斷玉,幾乎任何兵器與之相碰都會折斷在他雙掌之下。

  殺手圍將過來,嶽鬆撥動雙掌,一步一殺,所及之處不論是長刀短刃均被其一一擊斷。持弓的殺手突然引弓,一支鳳羽箭帶著刺耳的清嘯聲如流星般飛來,嶽鬆正想要劈斷這利箭,卻不想利箭當空炸裂,直接化作了九支分箭從不同的角度飛梭而來,這一招正是這人的絕技,鳳動九霄!

  這一變招又快又疾,九支箭的方向、速度、威力都不一樣,就算是超一流的高手都難免要被亂箭穿心,但不想這嶽鬆當真了得,他飛舞雙掌,整個人突然如陀螺般高速旋轉起來,九支鳳羽箭的箭頭不偏不倚均被一一斬落。

  梅殷正要讚歎嶽鬆神技無雙,另一名黑衣劍客就飛身而出,這人用的是七把又長又軟的細劍,名曰“七決劍”!七柄細劍首尾經過雷火淬煉,互有吸引力,一劍揮出,長劍首尾相連,如長鞭蜿蜒,又像流星飛梭,所到之處,皆是血肉飛舞,無往不利!

  嶽鬆一見此劍,不禁神色大變,因為他的分金掌是以剛克剛之力,而這七決劍軟韌如鞭,正是他的克星,分金掌頻頻使出,數次點住長劍卻始終劈不斷,反而是軟劍借力打力,刺得嶽鬆渾身傷痕累累。他深知自己不能退敵,唯有大叫道:“快掩護皇上離開!”

  其他人帶著朱允炆正欲逃走,突然為首的尖帽黑衣人像巨鷹一樣掠來,陰沉沉道:“皇上想往何處去?”

  眾人驚恐道:“大膽逆賊!想做什麽?!”

  尖帽黑衣人道:“自然是請皇上長眠於此!”他袖子一揚,突然一陣黑色的粉末從袖口中狂噴而出,這粉末如煙似霧,金燦燦的雕龍楠柱觸之即暗,顯然粉末具有極強的腐蝕性。他再一伸手,黑粉如同黑龍一樣衝破大殿狂卷而起,所有人都嚇得往後躲避三尺,黑衣人大喝了一聲:“燃!”

  星星點點的火光從黑煙之中冒了出來,而後整個煙柱迅速轉為火柱,大殿轟隆一聲燃燒起來,火焰像火龍一樣直奔天際!壯觀又恐怖!

  黑衣人哈哈笑道:“皇上見自己大勢已去,選擇自焚而亡,這便是我替皇上安排的曆史結局,不知諸位覺得意下如何?”

  這黑衣人不但要殺朱允炆,還要篡改曆史,殺人誅心,膽大如斯!他原以為朱允炆一眾會惱羞成怒,但不想一旁的謀師楊應能冷笑道:“我等早已料到燕王會下此狠手,火攻確實是最好最歹毒的辦法,不過皇上乃是真龍豈會懼火,你這大火可是助了我等一臂之力。”

  黑衣人眉峰微微一抖,已覺察出些許不安的氣息。

  果然,前方的程濟突然雙袖一舞,隻見雙掌之間突然出現一個巨大的八卦,八卦旋轉,四處隱隱有磚石機括轉動的聲音,而後隻見所有的磚石、楠柱、銅燈、案桌開始扭曲變形。

  黑衣人大驚,正欲帶領殺手上前擒人,突然少監王鉞猛地喝了一聲:“護好皇上!”

  這人連連納氣,渾身迅速鼓脹,寬大的衣襟都盡數撕碎,肚皮更是脹得透如薄紙,微微發亮。

  這是王鉞修行的秘法,引氣術。

  引氣入體,注入每一寸血管和肌肉縫隙,讓自己的身子膨脹到極致,原本這一秘術可讓自己的肌體變得堅硬而毫無痛覺,隻是這樣催化之下,顯然是要自戕衛道了。

  “小心,快後退!”

  嘭!

  一聲巨響震徹奉天殿,這威力化作一道強烈的波震,直接將七名黑衣人逼退了兩丈有餘。

  而後程濟借著這道波震一轉長袖,朱允炆、楊應能、葉希賢、嶽鬆等二十餘人全都消失不見了!整個奉天大殿連帶火焰仿佛迅速被他收入袖子之中,四周空空蕩蕩什麽都沒有了!

  就像一幅畫被他輕輕地卷走了。

  程濟似乎用盡了所有力氣,靜坐在廢墟之上,低眉垂目,麵如死灰。

  ……

  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得目瞪口呆,他們眼睜睜地看著朱允炆等人消失不見!原本光彩華麗的大殿隻剩下夜幕下空蕩蕩的廣場。難不成,這眼前不起眼的小小編修真的有什麽驚天異能,竟可以混天移地?!那朱允炆等人是逃遁到哪裏去了?

  尖帽的黑衣人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世間會有這樣通天的本領,他自己本就精通陰陽秘術,自問不論是相術、讖術、咒術、蠱術、符術、遁術、魘術、煉丹術、堪輿術、萬畢術、魯班術他都略知一二,這樣逆天的術法確實超乎了他的想象。楊應能的詭計、葉希賢的偽裝、梅殷的機甲術、程濟的道術以及王鉞的故意自戕,這一切都訓練有素,著實太可疑了,但黑衣人一時間也看不出破綻在哪裏,唯有一把揪住程濟冷喝道:“他們去哪裏了?!”

  程濟望了一眼黑衣人,嘿嘿笑道:“程濟早已隨皇上而去,我雖是我,但早已非我,但我知道你是誰,就算你蒙麵裹衣,刻意隱藏,我也認得出你的雙眼。餓虎之眼,唯獨庵老鬼莫屬,你不是自詡佛道皆通、萬法皆會嗎,那不如你來揭開我這個迷局吧!”

  說罷,他雙目緊閉,一言不發,好似活死人一樣。

  在餘下的時光裏,程濟被人傳言當道士去了,其實他被秘密囚禁了起來,無論遭受什麽樣慘無人道的刑罰,他始終一言不發。而他的對手道衍,不論怎麽窮盡精力,也沒有解開這個曠古爍今的迷局。建文帝如何逃遁,去了哪裏,也成了永遠解不開的曆史謎團。

  尖帽黑衣人脫下了布罩,露出了一雙令人膽寒的餓虎之眼,正是朱棣的軍師道衍。他自詡修行百家秘術,設局破局的能力可與劉伯溫相提並論,如今這小小的程濟死到臨頭了還向他發出挑戰,豈不是螳臂當車?道衍憤意難平,還欲在廣場附近看個究竟,但此時火焰越燒越旺,整個皇城都被熊熊烈焰所包圍,常人如何還能長待下去。倉促查看無果,無奈隻好下令出城。

  大火燒了一天一夜方熄滅,朱棣急忙帶著道衍進宮搜尋,尤其是朱允炆憑空消失的奉天殿附近,更是仔仔細細地看了個究竟,可這一帶除了殘留的地基外,什麽都沒有。朱棣不信邪,叫人掘地三尺,也始終不見任何密道。朱允炆就活生生地在所有高手麵前隱遁得無影無蹤。

  朱棣一時沒了主意,他問道衍:“這該如何處理?”

  道衍麵色陰沉,這個迷局確實令人費解,不過隨後他突然笑了起來,他並未正麵回答朱棣的問題,而是撚了撚地下的塵土,畫了一個簡易的五行圖,而後徐徐道:“燕王可曾發現,從太祖駕崩至今,天地失常無度,陰陽五行混淆,災禍也變得無窮無盡。我記得便有,洪武三十二年春,京師地震,江北蝗災,死傷逾千,損失慘重;洪武三十三年四月,朱允炆賜李景隆璽書及斧鉞,渡江時遇水蛟作亂,舟破盡沉諸江;六月,水淹金華城市,死者又千餘人;入秋,承天門無故起火,焚為灰燼。去年以來,常州、溧陽、京師已發生數次地震,錦衣衛、武庫接連起火,更有蟲災、水患、狐狼、龍蛇之變接連不斷,到了今日,便是連皇城都付之一炬,皇太孫也殞命於大火之中……此不正是五行災禍橫生所致嗎?”

  朱棣道:“軍師的意思是?”

  道衍道:“不若順水推舟!自古凡師出必有名,清君側、靖國難乃是平亂之舉,如今皇太孫斃命,豈不要再立名目,以昭告天下?”他望著眼前化為灰燼的皇宮道:“太祖駕崩以來,皇位接連數年未定,天下五行自然難定,災禍連連就不足為奇。我觀《漢書》中有五行成災一說,明史自然也該有,現如今這天下大勢已定,不如擇日昭告天下,皇孫朱允炆遭受五行災禍,自焚於皇宮中,而國不可一日無君,燕王英武蓋世,眾望所歸,登基之後理應心懷天下,安撫五行之災!此社稷之福也!”

  朱棣恍然大悟,道衍的意思是讓他不承認朱允炆的皇帝身份,而後將他的死因歸結於治國無能,天下五行災禍叢生,最終導致自己命喪火海。而他朱棣心憂天下,乃是無奈之下上台主政,並專心治理這天下的五行災禍,還天下一片清朗。

  朱棣聽取了道衍的建議,做了兩個重要的決定,一方麵暗中派人搜尋朱允炆的下落,大肆緝拿建文餘黨,同時安排記史官員刪除建文年間的相關記錄,不承認朱允炆的帝位;另一方麵,擴編原本隻是負責城門巡邏、火災撲救的金吾衛,重新打造一支能夠對抗五行天災的特殊軍隊,抵禦連綿不斷的五行災禍,真正擔起保衛南京城的重責。

  攘內安外之法是道衍給朱棣的開國之策,不過對道衍而言,權力從來不是他追求的目標所在,如何解開建文帝憑空逃遁這個謎團似乎才是心病所在,他需要在有生之年,盡快找到能破解謎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