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引豬出圈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2-02-11 21:38      字數:3509
  鄧州失陷一事朝廷自得訊報後,其實一直沒有向民眾昭布,市井裏隻有些許人聽聞了些風聲,自己個兒卻也拿不準是真假,無不在安慰著這應當是謠言——遼衛之間開戰,那可大不同於內亂兵叛了,勝負之間可不僅僅關及天家朝堂了,一條淮水相隔,有多少人家都因半壁江山失陷而家破人亡,受盡奴役之苦,更不說婦人慘遭淩辱,骨肉被迫離分之事。

  王公貴族尚不得自保,更休論黎民百姓。

  沒有人願意受到戰火燎原的波及,更不會有人願意為異族所欺淩奴役。

  可這樣的事瞞得住麽?

  就算羿栩下了封口令,但現在臨安的那些遼國細作可會遵守大衛的君令?無論遼主將作出什麽樣的決策,讓臨安城中人心惶惶都是有益無害的,所以晏遲自從以上太保之名接受君令全權負責應對鄧州事變後,所作的第一項決策就是昭布遼國宗室耶律齊已然發兵鄧州,斬殺大衛知州陶永,反汙大衛違背盟約,這是耶律齊為遼國大貴族集團的利益,意圖離間衛遼之和,逼迫遼廷宣戰進犯大衛的陰謀,所以大衛不會明知是陷井還一腳踩進陷井裏,不急著奪回鄧州,而是遣使入遼與遼國君主談判。

  總之就是安撫百姓,這場戰爭也許根本就打不起來。

  晏遲作出此一決策,根本未與政事堂商量,沈炯明一黨當然會表達抗議。

  “官家已經將處斷鄧州之事全權交托予孤,沈相臣質疑抗控,難道是想不遵君令?”晏遲根本不想和沈炯明這起子貨色再理辯對眾昭布的益否,他現在已經開始了權傾朝野獨斷專行的步驟,政事堂的官員必須要習慣他說一不二的作派,如此當他舉起屠刀,才能一氣嗬成砍下諸多敵仇的人頭,不用再去搜加個罪當處死的罪名。

  “依據我朝國法,遇軍政之事,便連官家都要召集政事堂官員議商……”

  “政事堂官員,大丞相、辛樞相二位都無質疑,那麽沈相臣難道以為你一人之言就能推翻策令?而今鄧州之事急於平複,雞毛蒜皮的瑣碎要是都要先經政事堂議商,各位相卿都統一意見才能著手實施,孤覺除了耽延時間之外,真不知有何用處。”

  沈炯明被這話嗆得臉紅脖子粗,憤然道:“上太保分明是拿這雞毛當令箭,如此獨斷專行,分明意圖不軌……”

  晏遲眼皮子都沒抬下:“大丞相及辛樞臣可聽得明明白白了,沈公這也不知多少次中傷我居心叵測企圖篡權奪位,孤再與他爭執下去有如兩個頑劣小兒吵鬧不休,孤可沒這興致,既是如此,孤這便與三位往福寧殿麵聖,請官家當著諸公之麵,還孤一個公允。”

  他先起身拂袖而去,龔佑與辛懷濟兩人沉默跟隨,看都不曾再看沈炯明一眼,沈炯明呆了一陣,也隻好緊跟著上太保的步伐——天子授令晏遲全權處斷鄧州一事是板上釘釘了,但政事堂絕對不能連幹預的權力都放棄,否則……當興國公出使大遼,著力操辦互替質人一事,晏遲怎麽可能答應此一條件?

  原來雖說晏遲還未正式宣告授任司馬權為使臣的打算,但因為賈高鬆通風報信,司馬權、金敏等都已經心中有數了,雖則說他們的計劃原本是利用司馬芸之死嫁禍晏遲,可司馬權本人卻不知情,並不需要晏遲再安排人手去獻計,司馬權自己都能想到這是一個“巧除”晏遲的時機,而對於金敏、沈炯明來說,其實謀殺司馬芸也是逼於無奈的計劃,如果能用更保險的法子達成翦除晏遲的目的,自然沒有一定要把太後謀殺的道理。

  哪怕是天子未得子嗣前有個山陵崩,太子繼位,他無非就是個稚拙小兒,沒有晏遲在,陳氏一門根本不能與司馬一門匹敵,連陳皇後都是個擺設了,還用擔心沒法除掉覃氏這太子生母?

  所以沈炯明才兢兢業業的打算爭取一定的商決權。

  羿栩正想喝了湯藥後接受春山居士的針炙治療,就聽說政事堂與上太保發生了爭執,一國天子現在隻覺滿心的不耐煩,可既然是晏遲來見,他不得不顧及上太保的臉麵,隻好把剛剛解除的外衣又讓宮人服侍穿著整齊,再移步議事廳,讓傳召幾位重臣。

  天子的一臉病色看得龔佑及辛懷濟連連蹙眉。

  龍體安康與否,著實是關係重大,天子這樣一副病殃殃無精打彩的模樣,也難怪對於軍政事務有心無力了,可皇帝有時候並不一定要事必親躬,垂拱而治往往更利於社稷民生,但皇帝一定要活著,或者是在死前解決後儲位繼承的問題,權位的移交一個閃失就可能造成亂奪,而現在,天子膝下無嗣,雖有個太子,但無論是龔佑還是辛懷濟都清楚儲位就從未穩固過,根源正在於皇帝,是皇帝本尊一直都有廢儲另立的打算。

  但現在廢太子,當立誰繼位?

  龔佑及辛懷濟這一愣神,就已然聽見了晏遲開始告狀。

  “臣今日本是想召諸位相卿,宣告授任興國公為使臣一事,哪料到還不及開口,沈相臣便質疑臣公昭鄧州失陷一事是居心叵測,原因就是未在下令前先經政事堂議商,臣以為要是官家篤信諸位相卿能夠確保平息這回風波,又何必急召臣即刻回朝並委以重任?更休提若事事都與諸相卿議商,尤其是必須征得沈相臣的認同……官家恕臣無能為力擔此重任。”

  羿栩心頭那叫一個窩火。

  鄧州的噩耗剛傳報宮中時,他難道沒有詢問過沈炯明等等有何良策?可這些人怎麽說?說除了讓襄陽公奪回鄧州別無他法,再問若是戰敗呢?就全都一臉呆滯了,唯有辛懷濟,提出的計策是當探試遼主究竟有無攻奪鄧州的授意,這話一說出,沈炯明如何譏嘲的——不管遼主有無授意,已經成為自己的囊中人物難道還有原物歸還的道理?總之鄧州不能就這麽放棄,否則襄陽城必危。

  誰敢像晏遲那般篤信,胸有成竹擔保能夠逼反耶律齊?與遼廷繼續維持和平的同時又能夠一舉奪回鄧州?

  且晏無端就是晏無端,論及惴摩聖意他還真是首屈一指,且心胸寬廣,竟然有了權全定壓的先機還能夠分功於興國公,興國公隻要能夠功成身返,得以起複豈不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

  羿權越看沈炯明越覺此人獐頭鼠目器量狹隘,極不耐煩的一擺手:“朕既以下令上太保全權斷奪,上太保自然無需再與諸位相卿協商,諸相卿原本就各有職責,隻消盡好本職之事,尤其是你,沈炯明,朕令你配合大理寺及禦史台清察不法,大理寺卿及禦史大夫卻都抱怨你包庇黨徒屢屢妨礙審察,你三人爭執不休導致這一事令根本難以推進,你本職之事尚未辦好,又再挑是生非!

  而今外患為重,朕不欲懲責卿相重臣,也當是給你最後一個機會,要若你仍然不分輕重,你頭頂的官帽,還是自己摘下來為好。”

  沈炯明一句話未說,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他心裏當然連連抱屈:官家何曾真是想要清察不法?大理寺及禦史台要清察的那些人,怎麽就成了我的黨徒了?他們明明是興國公的黨羽,那可是官家你自個兒的近幸啊!算了,為臣子的人,不能和君主爭辯,這筆帳還是要算在晏遲頭上,這小子是真奸詐,故意趁這時機說要分功予興國公的話,博取官家的好感,官家能不怪我無理取鬧麽?唉,出師不利,又吃了一虧,現如今也隻能寄望興國公能遊說得遼帝支持,遼帝一施壓,官家會將晏遲當作棄子了!

  可金敏還不死心。

  他對興國公道:“晏遲獨斷專行,鄧州一事公昭臨安臣民,隻要造成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家境富裕的門戶,紛紛把糧帛兌為金銀之物以備逃難,金價、銀價暴漲,銅幣貶值,甚至於交子、票券如同廢紙,民戶家中又無金銀,柴米油鹽均要以高價購入,哪能不抱怨咱們這位上太保公昭鄧州之事?如此一來沈相臣就能恃機發難,官家多半會改變主意,雖說不至於降罪於晏遲,可也必然會限製他的主決之權了。”

  興國公出使在即,這件事隻好交給金敏、沈炯明二人操持,於是乎也跟他的那些黨羽打好了招呼,讓他們聽令行事。

  金敏、沈炯明信心十足的操辦這個陰謀,豈知進展異常不順利。

  黨徒們雖說在用糧帛兌換金銀,引起的影響卻有如投石入海,一點子波瀾都沒興起,隻確實有金銀商號眼看著這情況,把金銀兌階抬高,有那家境充裕的門戶起初也打算做好不時之需,可一問兌階,紛紛的都打消了主意。

  金敏一看,趕緊使人去遊說各家商賈,讓他們不再收受銅錢銀券,這些商賈倒也有動意的,可一看自己的對頭卻趁機搞起了推廣,狠賺了一筆銀,讓他們的客戶流失了多半,這些商賈就憤怒了,居然把遊說他們的人扭送去了官衙,狀告此輩居心叵測,懷疑是遼國的細作。

  事情鬧大了,連葛時簡都覺得這已經超逾了他的職權範圍,直接移交外察部。

  晏遲主審,這一審,就把金敏、沈炯明這幕後主使給糾察出來。

  金敏和沈炯明自然是要抵賴的,一口咬定這是陷害,這是陰謀,他們絕無可能做下這等煽動恐慌不利社稷的事,晏遲這回倒是召集了政事堂的臣公,問:“諸相卿以為如何?”

  龔佑鼻子都要氣歪了。

  好容易興國公有了起複的機會,結果功勞為立,金敏、沈炯明兩個黨徒就送給了上太保這樣大個把柄,他們是兩頭豬嗎?!!!

  還是辛懷濟冷靜沉著:“興國公出使,這起案子卻與使臣大有幹聯,倘若……此時審究斷罪,恐怕不利於和遼國之間的和談,臣以為當以大局為重。”

  晏遲微笑:“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龔佑長長籲了口氣——好了,等興國公促成和談,至多是功過相抵,官家才不至於頭疼如何處治興國公,至於金敏和沈炯明……兩頭豬死了也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