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柏妃的棋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8-21 21:41      字數:3301
  劉氏最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

  她現在下和新朋友逛禦街。

  新歲前後的禦街,無疑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段,所有店鋪都鋪滿了貨品,夥計們身上無一不著新衣,逢人便笑,喜上眉梢。有的大商鋪,還專程請來了歌舞樂伎,就在門前藝演,吸引來不少的市民隨樂踏歌同舞,就算是,這些日關於當今天子弑父篡權,殘害手足的傳言再度廣傳,仿佛陰霾一般的席卷了這座城池,可是對於布衣百姓來說,日子還是得過下去,他們不能替那些活著金尊玉貴,死後還能以邪靈見世的天家皇族報仇血恨,議論歸議論,比這些更重要的仍然是一日三餐,衣食飽暖。

  人的悲喜,各不相通,哪怕是貴為天子,也不能夠讓天下萬眾都和他生死與共,禍福同擔。

  就連劉氏這樣的“局中人”,現下也還關心著怎麽在即將到來的歲旦,打扮得光鮮亮麗的出席宮宴。

  新朋友範氏,說起來與柏妃有點彎彎繞繞的親屬關係,出身原本比劉氏高出一止不頭,但嫁得不如劉氏,她的大伯子隻不過是洛王府的長史,拿的是官祿,做的卻是管家的活,要說大伯子還算是個官員的話,範氏的丈夫鄧琴持就是個徹底的白身了,隻不過鄧琴持雖說是文不成武不就,劉氏卻覺得他是個相當識相的人。

  鄧琴持與劉氏的兄弟,劉授劉投哥兩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成了好友,三個人簡直是無話不談好得能穿一條褲子。

  話說劉授,他娶妻的時候妹子還沒被司馬極相中,沒沾上什麽光,隻能娶一個平民家的女子,現如今是越看妻子越粗笨,又因這二月以來,跟著鄧琴持長了不少“見識”,跟芙蓉班的一個歌姬有了眉來眼去的交情,眼看就能“上手”,誰知那歌姬的養父是個嚴肅人,不許女兒不明不白跟有妻之男廝混。

  鄧琴持就給劉授出了個主意。

  硬說劉授之妻紅杏出牆不守婦德,逼著那可憐的女子自己提出來和離,劉授終於如願得償,把歌姬給娶了回家,劉授迎來了“嶄新”的人生,越發將鄧琴持視為生死之交,於是乎劉氏又經過潘氏“舉薦”,鄧琴持也混進了皇城司察部,司馬仲雖明知道鄧琴持是劉授哥倆的狐朋狗友,但他已經放棄掙紮了——擺明的,他要是抗拒,劉氏又會讓父親向他施壓。

  且鄧琴持到底是洛王府的人。

  他們現在要拉攏洛王,齊心協力先把晏遲給置之死地。

  劉氏如此“厚待”鄧琴持,範氏當然要奉獻出百倍的殷勤,她今日帶著劉氏來禦街,主要是來這家名為“窈窕樓”的商鋪。

  這間商鋪是專為女子提供服務的。

  其實就是替女子梳新樣的發髻,再配以首飾妝容,連衣香都搭配好,發式都是獨一樣,保管能讓顧客獨美。

  梳妝娘心靈手巧,還甚會應酬之道,看劉氏原本的妝扮就知道她的習慣喜好,設計出來的發式妝容自然迎合劉氏的心意,並且,豔而不俗,就算這優長劉氏其實感覺不到,但她倒是能看得出自己變得更美麗了。

  就拉著範氏的手感激個不停:“我竟不知禦街上還有這樣一家店鋪,多虧得阿範帶我來了。”

  “娘子是大門大戶的貴人,身邊又不少擅長梳妝的婢子服侍,哪裏像我,總是難雇到心靈手巧的婢女,才會打聽這類的店鋪,娘子覺著好,無非是圖個新鮮而已。”

  “不一樣不一樣。”劉氏看著銅鏡中的自己,越看越歡喜:“我身邊的婢女,都是些死腦筋,發髻是按陳式梳,至多是在首飾上頭跟別的人分出差別,哪裏會像這樣的梳妝娘還會構設出時興又新樣的發式?就今日這發式,她用心教了,你看這個笨奴婢不仍然沒學會,今歲我可得去宮宴,可難道入宮之前,還得跑一趟禦街?”

  “娘子定好日子,奴也可以往宅上為娘子梳妝。”那梳妝娘道。

  劉氏就越加滿意了。

  她今日打扮得如此美麗,自是更增了拋頭露麵的興致,兼著範氏又道附近有家食肆菜品很是可口,劉氏欣然前往。

  範氏情知劉氏虛榮心旺盛,帶她來的這家食肆,隻設大堂,所謂的雅座無非是在靠窗的一邊,用雕花屏風隔圍。

  但還是要解釋一二的:“這家食肆,單論菜品的話,自然比不上沈廚、謝廚,妙的是東家雇的幾個樂師,做的曲子在臨安城中數一數二的動聽,一陣間就有曲子聽了。”

  “很好的,大堂裏坐著既熱鬧,又設著雅座,攔著了那些登徒子的窺望。”劉氏自覺得她今日是光彩奪目,卻對所謂登徒子的窺望極其鄙夷。

  範氏都差點受不了劉氏如此的造作了,趕緊喝了口熟水“壓壓驚”。

  “阿範本是洛王妃的表妹,你家大伯還是洛王府的長史,論來鄧郎早就能被提攜入仕,怎會一直白身?”劉氏忽然問。

  “那有那樣容易。”範氏壓低了聲:“大娘娘本就不喜王妃的性情,更兼大王又隻圖清閑,自個兒都不爭職差呢,還顧得上親戚部屬?且娘子又不是不知道,大王與王妃時常置氣,這不,王妃這回鬧脾氣回本家,眼看著就是歲旦了,無論我們怎麽勸,王妃的氣都消不下去。”

  很憂愁的一聲長歎。

  轉而又道:“若不是外子有幸結識了娘子的兄長,況怕此生都無望得個一官半職。”

  劉氏就愛聽這話。

  她還想顯擺顯擺,卻聽鄰座有幾個男子正議論。

  “蒐狩之禮,聽說多少侍衛都擋不住那些惡狼,後來還是湘王用道術將那些惡狼擊殺,這事本就透著邪性,你們說,會不會真是官家弑父篡位,那三隻頭狼,是為先帝、先太子、故淮王的魂靈附體?”

  “這樣一想,當年先帝駕崩,先太後本就質疑是官家弑父,且……不管弑父真是不真,官家弑殺嫡母都是實情。”

  “但先太後請出的先帝遺詔,分明是讓官家繼位啊?”

  “官家繼位以來,仿佛殃禍就未斷過,雖說都一一化解了,可……官家絕嗣,這是否就是弑父的孽報!”

  “官家絕嗣,隻能過繼宗室子,太子乃淮王所出,官家卻將淮王以謀逆之罪賜死,說實話,你們相信淮王謀逆麽?”

  “真要是謀逆,又怎會認罪服誅,淮王究竟謀的什麽逆啊,這麽容易就被太後、官家察明罪實,然後就束手待縛了。”

  劉氏聽得直蹙眉,眼看就要拍案而起推翻屏風反駁了。

  範氏趕緊按住她,搖頭複搖頭。

  兩人從食肆裏出來,同乘一車,範氏才由得劉氏把火氣發出來:“這些亂臣賊子,簡直就是狗膽包天,居然敢中傷官家弑父,為罪庶杜鳴不平,就該將他們抓下大獄,問罪處斬。”

  “我的娘子哎,事情要真是這樣簡單,官家怎會不處治?這些人多半都是無官無職的平民百姓,他們才沒有謀朝篡位的本事,雖說殺幾個倒也不妨礙,可現下隻有他們議論紛紛麽?更讓官家傷腦筋的,應當是士人也存質疑。

  更別提如果為了這些質疑就用重法嚴刑,確然有違大衛以仁德治政的祖製,如徐準這樣的老臣,就會諫阻,官家雖是天子,卻不能一意孤行。”

  “為何,官家難道還不能想殺誰就殺誰?”

  “原本是可以的,但現在局勢已經大不如前了,若是官家失了人心,遼國就會乘虛而入,娘子難道不知道,連西夏的使臣夫人,似乎也對太後預政頗有微辭,甚至有指責官家賜死罪庶杜的意思,區區一個臣婦倒不要緊,可既敢這樣說,多半是為大長公主授意,在這節骨眼上,官家處治不當,說不定連與西夏的盟交都維持不成了。”

  “難道就任由這些議論中傷繼續傳揚?”

  “那也自是不能的,可是,治罪得治罪首。”範氏經過今日好大一場鋪墊,終於說出了她想說的話:“娘子以為,誰是這罪首?”

  “誰?”

  “娘子隻需要想想,是誰先把西夏使臣夫人的話傳出來,又是誰早前一口咬定太後授意馬氏詛咒罪庶杜不得好死。”

  “晏覃氏!!!”劉氏狂喜道:“晏覃氏就是這罪魁禍首。”

  她可算等到了死對頭自尋死路。

  “湘王妃當然不是罪魁禍首,她無非也是聽令於湘王罷了。”範氏耐著性子繼續指點劉氏這個笨蛋:“娘子想想啊,湘王做的事,就是為了鞏固太子的儲君之位,若是讓他坐實了官家弑父篡位的罪實,襄陽公、徐準、覃遜甚至齊鳴,不難被他鼓動,先用兵諫,配合劾諫,逼著官家認罪退位。

  太子是個繈褓小兒,登了基,卻不能親政,後族梁國公以及湘王都能成為輔政的相臣了,外子原本也打算提醒司馬都統,加緊察明湘王的罪實,再稟告太後及官家,可今日我聽著這些中傷之辭越傳越廣,隻恐怕……湘王會先下手為強了。”

  範氏說得頭頭是道,讓劉氏心悅誠服,一回家,就趕緊把範氏的說辭全部轉化成她的見解,對司馬極好一陣煽風點火,司馬極立時就要找宋國公商量,劉氏一把拉住了他:“宋國公一心一意示好湘王,甚至讓他的兒媳婦遊說安義侯,安義侯借口與我家聯了宗,要脅我不能再激怒晏覃氏,這件事官人和宋國公商量,他必定仍會為湘王府開脫,能商量出個什麽辦法來?官人何不直接稟報太後,已經是火燒眉毛了,太後必須先說服了官家,鏟除湘王府以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