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王妃的疑陣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7-20 20:15      字數:4164
  同怡裏,這日是數十載難見的熱鬧。

  ??因為葛時簡開堂公審了這起令人震驚的兒媳嘔亡翁父的不孝案,還當堂審詢了馬氏——雖然說審訊馬氏時允許她這外命婦帶著幃帽遮擋住麵貌,且並非將她當作同案犯,而是證人要求應詢,並後來也審理清楚了馬氏隻不過是為梁氏一麵之辭蒙騙,同情她的遭遇,才建議了梁氏和離改嫁,對於梁氏的其餘指控,因沒有真憑實據,葛時簡並沒有判決馬氏為共犯。

  ??不過大衛自建朝以來,還沒發生過世族婦為人命案所牽上公堂受詢的稀罕事。倒並不是說世族婦就沒有犯過殺人的罪行,隻是多半都會私下判決法外處刑,不至於鬧上公堂,在眾目睽睽之下辯對。

  ??更兼馬氏也並不是多麽能言善辯,應對時有些吞吞吐吐,一度還差點氣急敗壞得對梁氏惡言相向,梁氏還一口咬定馬氏就是同謀,甚至是馬氏給她出的陰謀詭計,沒有真憑實據另說,在不少圍觀者看來,馬氏多少是做賊心虛的,擇不清身上的嫌疑。

  ??律法宣判馬氏無罪,然而民眾卻判決了馬氏有罪。

  ??因此便有不少並不住在同怡裏的人,自發去那裏打聽這件案子的細枝末節,不是個個人都有幸能往臨安府衙圍觀公審的,衙堂就那大點地盤,容不下這多好奇的群眾,事後才聽聞消息的群眾,也隻能往同怡裏打聽。

  ??李氏這一日異常的忙碌,她卻也不顧自己已經口幹舌躁,麵對著一撥又一撥的群眾,仍是慷慨激昂:“我早就說了,元大官人是孝子,元老安人也是善心腸,才聽說閑言碎語講元大官人寵妾滅妻,元老安人姑息侄女苛虐兒媳婦時,我就料定這話不真,果不其然,原來是那心腸惡毒的兒媳婦,嘔亡了翁父還不甘心,竟還企圖把元大官人陷於死地!”

  ??接下來就有不少鄰裏附和,這些人多半都曾受過元母的恩惠,有的是家裏一時周轉不開,問元家借貸,元母一口答允不說,並不讓寫借據,也沒另收利錢,說是一點小錢,便真沒法子還償了,出點力氣抵消也就是了。

  ??也有的是瞅著家裏的小子還算聰明,起意讓小子求學,沒有錢送小子去學堂,打聽得元紫東心善,抱著些微的希望去求元紫東教他們家的小子識字,元紫東就真答應了,現如今他家的小子已經能誦什麽“信近於義,言可複也”,這是多麽高深的學問啊,普通人聽都聽不懂。

  ??還有的講他自己就是個不孝子,被一個娼妓勾了魂魄,拿屋契抵押出錢來,借個娼妓“周轉”,結果人財兩空,老父老母都眼看要被他連累得上街乞討了,元紫東聽聞,拿他一頓教訓,卻替他贖回了屋契,還薦他去了一家商行做工,他現在總算能靠勤勞致富,說誰不孝他都信,唯獨不信元紫東會不孝。

  ??“遠道而來”的熱心群眾最關心的卻並不是元家母子行了多少善事。

  ??一個扯著李氏問:“聽大嫂子剛才講,之前就聽聞了閑言碎語,究竟是聽誰說的?難不成是元家那兒媳親口講的?”

  ??“哪裏會聽她親口講,我們跟元大官人做鄰裏已經有些年份了,見過元翁,見過元老安人,元大官人也時常逛來裏弄裏,跟我們說說笑笑,問問家裏的人事,有什麽艱難處,唯獨就是那梁氏,她倒不是不出門,是出門不是乘轎就是坐車,從來不跟我們這些人交道,我們也隻是聽老安人說,梁氏出身顯貴,不是看不起鄰裏布衣,是習慣了這樣的規矩。

  ??要說這話從哪裏傳出來的,刨根問底的,也就隻能察到一個閑漢身上,他昨日生怕被官衙追究,自己去坦白了,說是收了別人的錢,才散播的謠言,卻也不認識給他錢的人,隻咬定那人是個生麵孔,絕對不是元家人。”

  ??“這樣說來,還真有人跟梁氏串通,意圖嫁害元大官人了?”

  ??“這還用說!”李氏義憤填膺:“梁氏不是都已經招供了麽?就是尚書公的兒媳馬氏,我們還聽說了,馬氏為了幫著把元大官人置之死地,不僅買通了禦史,而且還把謊話說到了太後跟前兒!”

  ??“對對對,聽說太後還真被馬氏蒙蔽了,多得元大官人再難容忍梁氏的惡行,才把實情告訴了老安人,老安人悲憤難忍,把惡毒兒媳狀告了,要不然指不定就被那惡婦得了逞。”

  ??“太後也真是太容易被蒙蔽了。”

  ??“太後本就青睞馬氏,卻不識得元老安人,這才信了馬氏的一麵之辭,好在是官家聖明,任用葛少尹這等鐵麵無私的清官,才讓這起案件真相大白。”

  ??“隻是那馬氏未被定為共犯,竟一點懲罰都沒有,多少讓人不服。”

  ??一個婦人就道:“話不是這樣講的,官衙斷案要講真憑實據,馬氏不認罪,梁氏又拿不出證據來,葛少尹隻能這樣判決,不過馬氏雖未受刑究,她這回上了公堂,臉也是丟大了,不但臨安城的官眷今後必不肯再和她來往,就連太後娘娘,恐怕再是青睞馬氏,都不會再召她赴應宮宴了,這對於外命婦來說,可也算是懲責了,葛少尹故意讓馬氏上公堂應辯,其實就是認可了梁氏的口供,知道憑律法無法懲治馬氏,用這樣的方式,也是一種教誡了。”

  ??有的人不知道這婦人的身份,李氏忙道:“齊嬸子過去也在富貴門第當過管事,見識比我們這些人多,她說的話準沒錯了。”

  ??芳期自是不會來同怡裏湊熱鬧的,隻不過煽動了煽動針對太後、馬氏的輿情而已,這天她還專程去了王老夫人跟前兒顯擺:“其實說起這事件,也是巧合聯著巧合,元翁被梁氏給嘔亡那日,元紫東正和邀約了大王去賞秋葉,元紫東剛登遊舫就聞變故,我是聽大王講的,起初也沒放在心上,沒想到發展著發展著,居然又和馬娘子相關了,聽說現下啊,雖說葛少尹沒有判處馬娘子共犯之罪,但馬娘子遊說梁氏和離,改嫁她的族兄,馬家人還意圖貪吞元家的錢財卻是確鑿了。

  ??馬娘子千不該萬不該,居然還把太後娘娘的話給傳揚了開去,現下民眾可都知道了太後娘娘輕信佞言,馬娘子損王、馬兩姓的聲譽就罷了,連累了太後可真是……唉,我都不知道馬娘子日後,還出不出門見不見了人。”

  ??話剛說到這兒,徐娘突至,當著王老夫人的麵,顯然的猶豫了一番,才道:“殿下讓奴婢來,請王妃快些回去。”

  ??這可是從來沒有的稀罕事!!!

  ??王老夫人自然是堪不破徐娘無非受了芳期的囑令,配合登場表演而已,她被今日的變故攪得心頭疑竇叢生,且怒且驚,思來想去之後,囑咐下去備車,就要趕去興國公府見興國公夫人,剛出冠春園,就撞見了覃遜,覃遜一個字都沒來及說,王老夫人就滿臉堅決地撂下一句話:“我今日必得去興國公府,誰都攔不住!”

  ??覃遜剛張口的嘴巴就又閉緊了,無奈地目送著老妻踩著鏗鏘有力的步伐徑直往外,半晌才搖了搖頭,三孫女是成精了,這個鬼丫頭,把她的老祖母這是當傀儡耍著玩呢。

  ??王老夫人往興國公府去,自是為了跟鄭氏澄清,擔保馬氏絕對沒有四處散布太後對元家一案的說辭,把“罪行”全都扣到了芳期的頭上,而且還言之鑿鑿,這一回晏遲也被芳期的行為給惹火了,應當是芳期自作主張,晏遲竟然是被瞞在鼓裏毫不知情。

  ??鄭氏本就是個沒主見的人,這段時間且還煩惱著司馬修這小兒子為了淮王的事正在鬧絕食,她根本不耐煩理論元家事案,隻聽王老夫人講似乎關係到太後的聲譽,才把這事告訴了司馬權,司馬權這天剛好又和宋國公碰頭,就把這件事案拿出來探討,宋國公險些沒有直接翻個白眼給司馬權看。

  ??“大相公也該抽空好生勸勸大娘娘了,別總用婦人家的心思揣度朝堂權場,哪怕湘王起初真有心提拔元紫東,元紫東的爹一死,別管是怎麽死的,元紫東丁憂三年至少是難免的吧?大相公覺著一枚三年派不上用場的棋子,湘王會花大力氣去施恩麽?

  ??我倒是聽說了,葛時簡之所以插手此事,其實是他的妻室和元紫東之母剛好相識,彭氏還去元家吊唁了,聽元母哭訴,心生同情才跟元母出謀劃策,湘王妃肯定是湊巧知道這事兒,婦人家見識短,想著趁機打壓打壓洛陽王氏,湘王知情後,才告誡湘王妃別在這關頭橫生枝節,這才是合情合理吧,如今什麽才是要緊事,我們得跟湘王通力合作,為了個元紫東,不那個什麽梁氏……這些婦人可真能裹亂的。”

  ??司馬權被抱怨得眼睛眨了又眨,很想反駁:這不是你招納的王爍王尚書搞出的麻煩?怎麽就成了婦人裹亂?要說婦人裹亂也是湘王妃、馬氏之類的行徑,怎麽能連太後也一並抱怨上了?

  ??宋國公不願再和司馬權繼續就此事理論,司馬權也深覺和宋國公話不投機。

  ??所以興國公夫人鄭氏就進了一回宮,按照司馬權的授意,主要強調了芳期的“惡行”,隻是有關宋國公對湘王態度的判斷她也還是沒有隱瞞。

  ??司馬芸倒也沒有立時發火,沉著冷靜的一番自以為是的分析,臉上反而添了幾分喜色:“宋國公這回倒說得沒錯,王爍的確高估了元紫東的威脅,我那天聽馬氏講了元家事案後,也打聽了打聽元紫東其人。

  ??是個寒微出身,在嶺南外放多年,妻族還衰頹得不成樣,他根底原就淺,擔任實差時結交的還多是跟他出身沒兩樣的同僚,連撈足油水使家境富足的膽量都沒有,迂腐得隻要靠施予小民一粥一飯的恩惠博求美名,相比起沈炯明這樣的晏黨,根本不值一提。晏遲對他能有多看重?且他生父這一死,丁憂三載,三年後能不能起複都是兩說呢,晏遲又哪裏會為了這麽個微不足道的人物,再跟我司馬一係加深矛盾呢?

  ??那晏覃氏,以為這回抓著了馬氏的把柄,牽連上我,我就會遷怒馬氏,以至於埋怨洛陽王氏,她卻沒想到晏遲終究是要謀大事的人,她這回的心計,可不是為了晏遲,純粹是為了她和洛陽王氏間的私怨,晏遲再怎麽寵慣她,此番也得敲打敲打了。”

  ??更讓司馬芸高興的是,棗玉昌隨後稟知的一件消息,又是有關於芳期疑似被敲打得不輕的證據。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