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丁九山寫的話本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3-08 18:13      字數:3593
  芳期之所以突然想起丁九山此號人物,是因為丁文翰的緣故。

  當年覃太師為了跟丁九山扯皮,當眾答應收丁文翰為門下學生,後來被丁九山陷害的長媳姚氏沉冤得雪,從冤獄裏釋出,丁文翰也終於知道陷害母親的人是祖父丁九山,他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掙紮,最終無法說服自己仍然生活在丁家,決定與祖父談判,成功“離家出走”,所以這些年他其實一直寄住在太師府。

  覃遜起初隻是為了不食言,才讓丁文翰在愈恭堂聽學,後來倒是頗為這個少年堅韌的心性所動,於詩文經史一門確然頗有天賦,隻不過是被丁九山故意耽擱了學業,未得“入正”的導引,起步比多數儒生要晚,難得的是也比更多的儒生自律上進,竟收容丁文翰寄住在太師府,他老人家橫豎現下有的是空閑,於是讓丁文翰與孫兒一起,由他親自督教課業。

  丁九山入獄,交待周全的罪行以自保,獲釋,免官罷職,成為一介庶民且被驅離臨安,不過其罪未及子孫,丁文翰便沒有隨著父祖家人往歸州,他留在了臨安城。

  芳期而今回娘家的次數都不算多,與愈恭堂的學子們早不多接觸了,隻是聽三弟覃治提了一句,道丁文翰仍在擔心他那位祖父失了官位後仍不死權名利欲心,更別說歸州其實並非丁家籍居地,而是導致一係列風波的根源——錢氏的家族現今居地,丁文翰不得不焦慮丁九山舉家前往歸州的意圖,一回飲酒稍過,就向覃治這位同窗說漏了焦慮的心情。

  覃治想著芳期而今開著家“大商行”,各路消息四達八通,或許能夠打聽得知丁九山在歸州的行為,才提了這一句。

  她這時就沒瞞著晏遲,她為何忽然關心。

  晏遲也聽懂了芳期的言下之意:“當年的事確然與丁文翰無關,細究來他們母子二人還算是被錢氏禍害,如今他既然下定決心和丁九山楚河漢界,我也不至於連他都要連根拔除,嶽祖翁都能視丁文翰為學生後輩,下了苦心栽培,我就當他雖姓丁,卻和丁九山再無瓜葛了。”

  “晏郎好胸懷,真大量。”芳期想都不想就拍了個馬屁。

  晏遲失笑,睇著芳期:“你既開口替那小子求情,我當然得胸懷大量,沒得為了個不關要緊的人壞了我們的夫妻情份不是?”

  “那……丁九山在幹些什麽,告知丁小郎可要緊?”

  “不打緊,橫豎他也勸不住他的祖父。”晏遲又斟出一盞酒,喝了一口:“丁九山這麽大把歲數了落得個附逆之罪,丟了官帽,在仕途上他可算是心灰意冷了,再不死心也無力妄圖東山複起,起初呢他也並沒想著往歸州,隻是出臨安城後,偶然接識了個忘年交,當然這個忘年交其實是我安排。

  此位忘年交,自稱屢試不第,灰了入仕的心,在臨安城以創寫傳奇話本為生,有了些積蓄,正打算往各處遊曆,正好與丁九山結伴,一程路,忘年交跟丁九山灌輸了不少靠筆墨定論名聲之例,讓丁九山漸漸心生信念,想他這一生總歸得做成一件事,如今功名利祿落空,耿耿於懷的也無非是一件,那就是替錢氏挽回聲名。”

  芳期已經聽得目瞪口呆:“靠什麽方式?傳奇話本的方式?”

  “你別小看了傳奇話本,像辛九郎,他的真名實姓沒幾個知道,長安狂生一號卻廣為人知,他那本西京遺事塑造的人物,在世人心目中已經根植下印象,什麽性情,怎樣行事,如活生生之人,早就不限是紙上的文墨了。

  丁九山別的本事沒有,詩文總是能寫的,他啊,向忘年交請教了不少擬寫話本傳奇的要點,已經是胸有成竹。他之所以選擇歸州,是因錢家而今定居於那處,丁九山確信他筆下的人物,在歸州就像樹植有了根係,他以為錢氏的家人會樂衷為他的這本著書‘開枝散葉’,而且就算他過世之後,錢家人還會不遺餘力讓這本著述繼續‘生存’,曆經歲延,縱然羿承鈞對錢氏早有定論又如何,沒人會再記得君王的政令,隻識得話本裏的錢氏。”

  可是事情當然不會像丁九山設想的那樣進展。

  芳期不再多問晏遲接下來的計劃了。

  她就是囑咐八月暗暗留著心,果然沒多久,就在一家書鋪子裏發覺了名為《定三生》的話本,書鋪裏的掌櫃宣稱書稿是歸州某家書鋪子刊印發售,據說在荊湖北路極為搶手暢銷的新傳奇,芳期翻了翻第一卷,她其實覺得讀來沒有多少意趣,還專程把書帶著去看望了看望阿辛。

  阿辛已經是大腹便便,芳期就約了明皎、阿霓,四閨友在阿辛的居處開了個小小的“讀書會”,芳期重點是想聽明皎、阿皎對於這本《定三生》有何不帶先入為主的見解。

  “這寫故事的人,對他設定的女主,也就是錢錦素可見異常的偏愛,用筆想將錢娘塑造為完人,說她不但是才情不凡遠見卓識,還心性賢良溫柔解意,最重禮矩,遵從德行,可這些用詞都是作者直書,不曾體現在人物的言行情態,難怪阿期說讀來無甚趣味,這啊,都是寫書人強加於看書人的印象,描寫卻不生動,故而像是在說教吧,無法引起看書人的共鳴。”阿辛先道。

  明皎一邊翻著書,一邊也說:“前後矛盾的地方不少呢,書上的錢錦素,尚且待嫁閨中,而那位薑生卻是隨父親一時寄住在錢家的外客,與錢家並算不上通家之好,可就被錢錦素邀往了繡樓,當月上中天時分,孤男寡女尚在閑談,說的話,雖是錢錦素鼓勵這薑生莫因一時之困,放棄鴻鵠之誌,活像女夫子在教導男學生,寫書的人大致是為了賦予筆下女子的德行端正、遠見卓識的特征,可真知禮矩的人家,何至於讓家中女兒半夜三更還會外男?”

  “我看著這一段也覺得怪蹊蹺的。”鄂霓半趴在茶案上,笑著道:“便是書中的錢小娘,真替薑生憂急,哪至於非得等夜深人靜時分來行勸勉?且她說的話吧,都是些忠君事國的大道理,和那些迂腐的夫子說的話並沒多少不同,讓人疑惑,難道說薑生聽夫子的教誨不覺有理,換成個錢小娘‘指點’,就恍如金玉之言了?”

  鄂霓是第一個對這本傳奇失去興趣的讀者,不願再看這個其實狗屁不通的佳話故事。

  “我看完了此卷,薑生儼然視錢娘為紅顏知己,隻深覺坦言情意為對錢娘的冒犯失禮,故則不敢坦誠,硬是將自己憋出了心病,病倒了,錢娘送藥,又義正言辭地告誡薑生,說她已經定了婚,與薑生絕無夫妻的緣分,薑生更不該因為沉淪於情事,自毀課業。”芳期又道。

  “還真是個女夫子。”鄂霓連連搖頭:“可是很奇怪啊,薑生若將心事隱瞞得這樣好,錢娘從哪裏知道了薑生暗藏的情意呢?”

  “寫書的人大約是想說錢錦素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吧。”阿辛也搖了搖頭:“那我現在看到這個橋段又算什麽?錢娘甚至還能留意見薑生鞋子舊了,親手做了一雙鞋子私贈予薑生,她既知薑生對她有情,而她又不肯有違父母之命,做什麽要繼續讓薑生誤解?”

  “不行了,我看見這一橋段,才要笑死了呢。”明皎手指著一而文字,給阿辛瞧:“錢娘的父親,也很是惋惜薑生與女兒相識恨晚,自己為女兒定的婚事太早了,為了成全一對有情人,嚐試著與何家商談解除婚約的事,怎知何家卻因為錢娘乃世人崇讚,德才雙兼的好女子,怎麽也不肯作罷婚約,這也太假了。”

  阿辛歪著頭看了兩眼,噗嗤笑出聲:“越是詩書禮儀之家,子女姻緣就越講究個互情共願,毀婚一事怎能草率提出?如果是經深思熟慮後提出,對方也鮮少強求的,這寫書的人有意識,著意捧高錢娘和薑生,這是要將錢娘的未婚夫家何門塑造成為反派啊,那這樣一來,錢父真一心為女兒打算的話,又何懼擔當背信之名?錢錦素要真是個遠見卓識的女子,能不知何家不值信賴,為了一個信字,寧願屈從委身,真是迂腐之氣撲麵而來,傳奇話本這樣寫,著實讓人覺得乏味。”

  芳期於是篤定了,哪怕晏遲什麽都不做,丁九山也沒法靠著他傾盡餘生心血寫的這本《定三生》給錢氏平反,寫書的人是什麽意圖根本騙不過看閱無數傳奇話本的讀者,而且芳期要是預料得不差的話……

  錢錦素這姓名並非丁九山杜撰,應當就是何錢氏的原名本姓。

  待嫁女子的閨名,怎會讓一外男得知?丁九山如此描寫,倒是暗示讀者錢錦素根本就無視禮矩了,正切合先帝羿承鈞對錢氏的評斷。

  看來話本傳奇並不是什麽都能著寫成功的,丁九山的這番心血,反而會讓歸州錢門飽受爭議了。

  她將這本書給覃治送去一版,讓覃治轉交丁文翰。

  丁文翰一看,果然就知道了祖父丁九山的壯舉,著實是說不出半個字來。

  覃遜這個遊手好閑的太師公,也看了兩眼丁九山的“大著”,哈哈大笑道:“丁氏一族,源自薑公汲,所以丁九山把他自己寫成了薑生,他倒是有甘當綠葉相襯錢氏一朵紅花的好意,奈何也不想想他如今聲名狼籍,這又能算什麽綠葉呢?枯枝敗葉,襯出的也隻能是殘花敗柳,近墨者黑,當年看好他是個正人君子的錢氏能有什麽遠見卓識?”

  這話是當著丁文翰的麵說來,丁文翰麵紅耳赤連頭都抬不起來了。

  “你也犯不著如此,你那祖父啊,現下也隻有折騰折騰這樣的事體了,雖會鬧出一場笑話,不過不至於再牽連你。”

  覃遜摸著胡子,心裏亮堂得很,心狠手辣的晏國師到底是放了丁文翰一條生路,隻針對丁九山報複,那他這幾年的心血還不算白廢,丁文翰保住了,日後可為孫兒們的同窗益友,仕途之上,彼此能相互扶助。

  歲月不知不覺,又至暑夏。

  司馬修這日被淮王急邀至淮王府麵見,當他趕到時,眼見著淮王身邊的少年,一下子頓住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