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誰的時代
作者:七桃散人      更新:2020-12-22 06:18      字數:2230
  趙玗想要解放這個時代人們的思想,首先要知道這個時代的人是怎麽想的。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調查問題,了解問題,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趙玗的理想,是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人人都安居樂業,人人都有公平的機會,整個社會中上升通道始終暢通。

  那些能幹的,聰明的,努力的人,隻要經過奮鬥,就能公平地提升自己的階層。

  而那些懶惰的,隻知道吃老本,享受祖輩恩萌的人,很快就會敗落。堅決不讓喝民血的階層出現。

  還有一些沒有能力,先天不足的人,也給他們溫飽的生活保障。

  均富貴是不可能的,趙玗還不至於那麽天真。

  公平不是平均主義,這是無數人,無數民族和國家驗證過的真理。

  一心想搞平均主義的人,太過於理想,不了解人性的自私,結果敗亡起來比剝削階級專權還要快。

  蕭曙光和薛廷番,分別代表了這個時代的兩大類人。

  一類是讓無數中央政府頭疼的大頭兵,一個是生來就處於特權階層,能夠理所當然地可以決定別人的生死,有奴仆死心塌地地為他們服務。

  身處的階層不同,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薛廷番口中的平等,是指他們同樣都是賣命的,卻沒賣出同樣的價錢。而蕭曙光口中的平等,是指給奴隸們平等的待遇就行了。

  至於他們各自所出的階層之間,根本沒有平等的可能性。

  雖然他們口中都把“平等”掛在嘴邊,卻根本不知道什麽叫真正的平等。

  現代人往往會憧憬某一個時代,認為那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比如說宋朝,比如說民國。

  殊不知,那隻是對某一部分人最好的時代。

  宋朝是屬於士大夫的時代,如果你不是士大夫,生在宋朝不見得比秦朝要活得輕鬆。

  民國是屬於軍閥的,如果你不是軍閥,或者不是軍閥的親戚,那麽書本上的那些美好的生活,你可能一生都見不到。如果有幸,你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活了下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然後他繼續幸運地活下來,又有了自己的孩子,直到重孫子的時候,或許會有幸在網上見識一下那些傳說中“美好的”民國。

  耶律質古每天和趙玗朝夕相處,早已成功被趙玗洗腦,觀念非常地進步民主。

  趙玗知道她的想法,隻是想從她口中,聽到一些不一樣的說法。或者說,聽到她以前的想法。

  耶律質古捋了捋頭發,淺笑一下,說道:“人這一生,最難克服的,就是自己的貪欲。父親當年帶領契丹開疆拓土,不知積累了多少的財富。所有部落的生活都得到改善,所有人的財富都得到增長,可是他們還是不滿意。他們得到了夢想的財富以後,就想要更多的。甚至他們還想殺掉父親,因為他們覺得父親侵吞了大多數的財富,隻給他們分了一小部分。”

  趙玗說道:“漢人有句老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人的貪欲是最難克服。想要讓一個國家長治久安,不能讓人自覺地克服自己的貪欲,而是要設計一套製度,最大程度地限製人的貪欲。”

  具體用什麽辦法,趙玗也不知道。

  因為哪怕是現代,依然沒有人想出一套成熟的辦法,可以徹底抑製人的貪欲。

  最成功的案例,也不過是在貪欲與公平之間,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平衡點。所謂高薪養廉,也不過是一個平衡點而已。

  都說屁股決定腦袋,什麽時候都是這個道理。耶律質古也有自己的角度,出發點便是自己的家族。

  趙玗又轉頭看向兩個歌姬,問道:“你們呢?你們覺得現在皇帝比狗都多,是為什麽?”

  兩個歌姬噗嗤一笑,隨即趕緊捂住嘴巴,怯生生地說道:“我們也要說嗎?”

  她們還是第一次聽到“皇帝多如狗”的說法,一下笑了出來,有害怕趙玗怪罪。

  但仔細一想,可不就是皇帝多如狗麽,從朱溫開始,什麽阿貓阿狗都敢自稱是皇帝。這麽一想,連耶律質古和蕭曙光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趙玗說道:“你們說說吧,我想聽聽你們的想法。”

  趙玗說得很誠懇,歌姬也不再扭捏,說道:“其實不管誰當皇帝,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亂世有亂世的活法,盛世有盛世的活法。真要到了盛世,我們還不見得生活得比這亂世更好。”

  在盛世的時候,她們可能是青樓的頭牌,被各色各樣的人玩耍。

  到了亂世的時候,或許能被某個大戶人家收留,日子反倒是安定一些。

  至於生活水平,大戶人家不管是亂世還是盛世,都不會太差。

  另一個歌姬說道:“我們也是從幽州被擄掠到了契丹。在幽州的時候,經常被人打罵,被媽媽懲罰。沒想到去了契丹,被人帶到了東丹國,反倒是成了個人物,就連媽媽平日裏也寵著我們,生怕我們受一點委屈。”

  兩個歌姬這時手握在一起,想起了曾經的歲月,說道:“要這麽說來,還真是待在東丹國的時候,日子更舒服一些。”

  二姬的態度,趙玗一點都不意外。覺得契丹比中原好的人,他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甚至於在某種程度上,趙玗還是讚同他們的這種態度。

  想想吧,這些年中原的都是些什麽人,之後的又都是些什麽人。

  就算到了宋代,依然沒什麽起色。得國不正的大宋,先天帶著缺陷,警惕心爆棚。成天防著這個防著那個,生怕誰立一個大功勞。

  結果就是一次次地北伐半途而廢,一遍遍地消耗著河北人民的愛國熱情。

  到了元朝興起的時候,就不要再去責怪這些人給別人當帶路黨了。

  實在是朝廷對不起他們。

  趙玗聽了眾人的說法,沉思了片刻,說道:“你們放心,咱們要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建立一個咱們願意生活在裏麵的國家,一個哪怕咱們隻是普通的老百姓,也願意生在這裏的國家。”

  “嗯!”眾人重重地點了點頭。

  “來,咱們先把這裏埋住。”趙玗把挖出來的黃綾重新覆蓋,又在上麵壓了幾塊石頭,仿佛根本不在意這裏的財富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