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回家
作者:七桃散人      更新:2020-12-22 06:18      字數:2324
  一聽聲音,趙玗就知道,是耶律阮來了。

  原來耶律阮這幾天一直覺得心神不寧,感覺有事情要發生。

  昨晚半夜就沒有睡著,在自家院子裏瞎轉悠。隱隱約約聽到趙玗這邊好像有動靜,卻又聽不真切。

  等了一會,耶律阮終於感到不對勁,因為他聽不到院子裏有呼嚕聲。

  翻圍牆爬過去一看,趙玗屋內早已空無一人。

  耶律阮的直覺告訴他,趙玗一定是去海邊乘船走了。

  事實證明,耶律阮的直覺很準。其實趙玗乘船離開營口,早已有許多蛛絲馬跡。隻不過大家沒有朝那方麵去想,也就把這些重要信息給遺漏掉了。

  一旦朝這個方向去想,所有事情好像全都能對上。

  渤海開海了,趙玗跟渤海邊的漁民打得火熱,趙玗還跟靺鞨人勾勾搭搭……

  耶律阮當機立斷騎快馬趕到了海邊,還是晚了一步。

  趙玗的船已經離開了海岸幾十米,趕是不可能趕上了。

  趙玗遠遠地朝著耶律阮拱了拱手:“後會有期!”

  耶律阮心中縱有萬千話語,全都來不及說,也隻得拱了拱手:“後會有期!”

  跟了這麽久,還是把趙玗給跟丟了。

  ……

  離別總是匆匆的到來,就像忽然遇見一樣。

  縱有萬千頭緒,到這一刻,全都戛然而止。

  耶律阮自回臨潢府,準備跟著耶律德光參加中原大戰。

  耶律安端已經在營口紮穩了根基,打算從契丹調來更多的人手,把曬鹽和海運的事業做大做強。

  端順皇後一如既往地坐鎮東丹國,期待著東丹國不要出什麽岔子,自己好安安穩穩地過一生。

  尹刺史卻是十分地失落。或許是覺得趙玗的不辭而別,讓他很有不安全感吧。

  大光顯則是馬不停蹄地回到了自己的領地,厲兵秣馬,也在等著中原開戰,他好趁機恢複故土。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眼前,隻有趙玗的目光,看向了遙遠的未來。

  “大哥,你這個船能載多少貨啊?”趙玗拉著駕船的漁民問長問短。

  漁民使勁拽著風帆,不停地調整著船帆的風向,抽空回答趙玗的問題:“咱這是四百料的小船,力勝不到千斤。”

  跟漁民聊了大半天,趙玗才算是大致搞清楚了大家對船的描述方式。

  現代人描述一艘船的大小,喜歡說排水量。

  排水量其實也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指的是船滿載的時候,船的自重加上貨物的總重量。

  漁民口中的“料”,跟排水量大致是一個概念。

  關於“料”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船的長寬高比例,也就是船的體積。另一種說法指的是造一艘船,需要多少木料。

  至於哪一種說法是“料”的原始含義,已經掰扯不清。不過受限於古人造船的技術,兩種說法其實可以互換。也就是說,用相同的木料,造出的船,體積大小也差不多。

  這種計量單位的出現,主要還是為了征稅。對於商船的征稅,主要是根據體積來算。也就是多少料的船,征多少的稅,而不去管到底拉了多少貨物。

  至於“力勝”,指的就是船的載重量,有時用“斛”來計算,有時用“石”來計算。

  趙玗雖然搞清楚了,卻不喜歡這些計量方式。

  等到自己入住幽州,首先要統一度量衡,把現代的計量單位引進來。

  倒不是說現代用的計量單位就一定更先進,而是用現代的計量單位的話,趙玗腦子裏許多的無用小知識直接就能拿出來用,不需要跟古人的計量單位進行換算。

  在這個時代,渤海國的航海技術,是領先於世界的,最先進的技術。

  史載中有好幾次日本度海來大唐,其實是搭乘的渤海人的商船。

  他們雖然沒有開通全球航線,但是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季風和洋流的規律,掌握了指南針,風帆的用法。

  渤海國的航海業蓬勃發展的時候,中土大唐的注意力集中在河船上,在海船製造上反倒沒下太多的功夫。

  如果隋唐時期能大力發展航海業的話,也不至於花那麽大人力物力,去開鑿京杭大運河了。

  這條大運河福澤華夏大地,卻也成了阻礙漢人發展海運的絆腳石。

  就是因為運河的方便,才讓人們失去了海運的動力,進而失去了探索更廣闊空間的機會。

  而渤海國被滅之後,新主子是契丹人。這個遊牧民族同樣不重視航海。

  於是乎,伴隨著渤海國的滅亡,這個誕生了強盛航海文明的傳承,也逐漸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無不讓人扼腕痛惜。

  等到靺鞨人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重新崛起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航海技術。

  懂航海的渤海國人,是熟女真人,也就是粟末(鬆花江)靺鞨人。而完顏阿骨打是生女真人,也就是黑水(黑龍江)靺鞨人。

  金國建立的時候,熟女真人要麽同化成了漢人,契丹人,要麽逃亡到了高麗,日本。

  所有關於航海的記載,全都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

  而這,也是趙玗決定要扶持大光顯的原因。

  或許多年以後,發現新大陸的人,就是這位大光顯。

  ……

  趙玗的這艘船,隻負責趕路,另外兩艘船還要兼顧捕魚。

  既然是偽裝成漁船,沒有魚怎麽行。

  自己捕一些裝裝樣子,還有一部分直接買了別人家的魚。

  乘著風帆和洋流,不到一天時間,陸續有漁民從營口來到了蘆台。

  這些掌握著熟練駕駛帆船技術的漁民,也是日後發展海洋寶貴的財富。

  風帆的發現,使得人類在大海中航行有了不竭的動力。隻要操作得當,風帆甚至能使帆船逆風行使。

  當鐵甲艦,蒸汽機出現以後,風帆依然繼續存在了很長時間。

  早起的蒸汽鐵甲艦上,風帆繼續承擔著主要動力來源,隻有當需要提速,或者交戰的時候,才會啟動蒸汽機。

  風帆徹底退出大型艦船,還在內燃機出現以後。

  趙玗可沒信心在短短幾年之內搞出內燃機。

  到了蘆台,漁民把趙玗一行人送上岸,還有大光顯為他們準備的幹糧和銀錢。

  “俺們就送到這裏了,前麵的路公子小心。”

  “多謝大哥,你們回程也注意安全。”

  ……

  告別了漁民,趙玗踏上了幽州的土地,意氣風發。

  “走,咱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