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南唐使者
作者:七桃散人      更新:2020-12-22 06:18      字數:2230
  裴璆無奈,隻好接過了翻譯的活兒,傳達了剛才日本使者的意思,無非就是一些表示驚訝和問候的話。

  趙玗見裴璆看向東瀛使者的眼神有些不善,便問道:“裴少卿,此人可是有何不妥?”

  裴璆苦笑一聲,說道:“好叫公子知道,這位日本使者跟臣可是老熟人了。早些年渤海國還在的時候,下官出使過多次東瀛,有幾次就是此人接待。隻是些年再次出使東瀛時,那時渤海國以滅,東瀛人以下官不守臣節為由,把下官給趕回來了。”

  趙玗大怒,一拍桌子,喝道:“豈有此理!彈丸小國焉敢侮我大國使官!把這人給我拉出去,砍了!”

  日本使者聞言,臉色瞬間大變,驚恐得說不出話。剛才還好好的,怎麽說翻臉就翻臉。

  營口刺史對趙玗在自己的地盤上殺人頗有些不悅,但是也沒勇氣反駁。

  上位者的殺氣一釋放,眾人都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就連耶律質古都有些不敢喘大氣。

  此時眾人才明白,眼前的這個青年人,乃是讓耶律德光十萬大軍铩羽而歸的大殺神,根本不是什麽翩翩公子。

  裴璆離席站起,朝著趙玗深深地作揖,說道:“公子請息怒。此一時彼一時也。當時東瀛使者也是為自己的國家考慮,並無過錯,還請公子高抬貴手,放他一馬。”

  趙玗沉默了幾秒鍾,大手一揮,說道:“裴少卿請坐,你的麵子我肯定會給。那就暫且放過他吧。日後要是再敢對我天朝上國不敬,殺無赦!”

  東瀛使者趕緊離席跪拜,謝過趙玗不殺之恩。

  尹刺史繼續介紹第二位客人:“這位是來自高麗的使者。”

  趙玗臉上恢複了和煦的笑容,拱手道:“安妮哈賽喲。”

  高麗使者也趕緊離席拱手還禮,生怕自己有什麽禮數不到位地方。自己跟這位裴少卿沒啥交情,一會課沒人來替自己求求情。

  高麗使者嘰哩哇啦地說了一大堆,趙玗一臉黑線地看向裴璆。

  裴璆明白了,公子的高麗話,也是隻會這一句。

  沒等裴璆翻譯,高麗使者又開口了,這次說的是標準的長安話。

  高麗國大約在二十年前才建國,建國之後一直對中原王朝稱臣,現在跟後唐王朝就有外交往來。是以中原話說得很溜索。

  尹刺史又介紹第三位客人:“這位是來自吳國的高遠。”

  趙玗一拱手,嘴上卻沒有說話。腦子有點宕機,一下不知道吳國話該怎麽說。

  高遠卻說著一口流利的河南話:“咱說官話就行,官話就行。”

  趙玗哈哈一笑:“代我問齊王好。”

  高遠麵上大喜,說道:“定為公子轉達。”

  此時的吳國,就是後來南唐的前身。這裏的南唐,便是著名的南唐後主李煜的南唐。

  唐末黃巢起義,各地藩鎮林立,在吳越之地的割據勢力,叫楊行密。

  楊行密割據之後,建立的政權叫“吳”,曆史學家們稱之為“楊吳”。

  現在,吳國的皇帝叫楊渥。

  楊渥隻是一個傀儡皇帝,真正掌權的人,叫徐溫,也就是趙玗口中的齊王。

  說起這個徐溫,容易讓人混亂,因為他改過好幾次名字。

  一開始叫徐溫,後來改名叫徐知誥,再然後改名叫李昪。

  當他改名李昪的時候,自稱唐朝後裔,以唐為國號,史稱“南唐”。

  這位徐溫,也就是徐知誥,也就是李昪,成了南唐的開國皇帝。

  南唐立國期間,其文化隻繁華,其商業之附屬,冠絕五代。隻可惜皇帝野心不足,武功不勝,隻是在周邊地區小打小鬧而已,無法與中原政權抗衡,最終被北周打殘,被北宋滅亡。

  主要的客人,就是這三位。

  在營口經商的勢力,肯定不止三方。但在尹刺史的眼裏,能拿的上台麵的,也就是這三位。

  在這個時候,經典的東北菜已經出現,比如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白菜。

  東北冬季寒冷,百姓們習慣在冬季之前儲備大量的食材。

  就比如大白菜,直接扔在屋後背陰處,就那麽凍著,大冰碴子都掛在白菜上,吃的時候連著冰碴子一起燉,湯裏還有一絲絲的甜味。

  自然養殖下的豬肉,出欄特別慢,所以豬肉長得特別瓷實。

  就連白花花的肥肉,都比後世許多速成豬肉的瘦肉,還要難嚼。

  尹刺史小心翼翼地問道:“公子吃得,可還順口?”

  趙玗舉著筷子讚道:“不錯!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感覺。”

  趙玗小時候的冬天,就是吃著這種大燴菜度過的,說是想起小時候的時光,道也不算撒謊。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趙玗無意中說出的這句話,立馬吸引了耶律質古,耶律阮,裴璆的注意。

  他們一直在猜測趙玗的來曆,可惜趙玗從來沒有透露過隻言片語。

  從趙玗的話來說,很可能來自北方,甚至就來自渤海國也說不定。

  可是渤海國內,好像沒聽說有什麽高人,也沒什麽顯赫的家族,能生出這麽優秀的弟子。

  然而茫茫長白山上,有太多人力無法走到的地方,也有著太多的神話傳說。趙玗來自長白山上的隱居之家也說不定。

  一定是這樣的,不然他為何會說東瀛話,也會說高麗話?幾人心中十分堅信自己的判斷。

  不得不說,人類的腦補能力十分強大。

  一個謊言說出去以後,不要急著去圓回來。說不定被騙的人,會自己腦補,把所有細節補全,比自己圓謊都圓得更圓。

  見趙玗吃得高興,尹刺史心情大好,說道:“還有些刺身,後廚正在做,公子稍等,再品嚐下刺身。”

  從春秋戰國時期,漢人就開始吃刺身,當時叫作膾,是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美味。

  營口瀕臨大海,秋季捕撈的一些海魚,到了冬季就跟大白菜一樣,大冰疙瘩地凍著。吃的時候消凍,切片。

  趙玗麵對這樣的美味,卻沒心思嚐試。

  他對古人消毒殺蟲的技術可不放心。

  刺史雖然美味,但也是寄生蟲病的重災區。

  趙玗說道:“刺身雖美,不過我有一種更美味的吃法,不知刺史是否願意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