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一〇五 裴璆
作者:七桃散人      更新:2020-12-22 06:18      字數:2312
  趙玗一行人抵達南京遼陽的時候,城中迎接的隊伍早早地侯在了城外。

  倒不是說端順皇後有多麽地重視趙玗,實在是隊伍的陣容太過高貴。

  早東丹國攝政皇後端順皇後的眼中,第一尊貴的人,是契丹國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李胡。其次是前薩滿大祭司繼承人,耶律質古。再次是自己的兒子,現在的準帝國繼承人,耶律阮。最後才是那個摸不清套路的威塞軍節度使,趙玗。以及趙玗身邊帶著的那個不知名的小妾。還有身邊不知名的漢人護衛。

  在趙玗眼中,這些人的重要程度可就不同了。

  那個不知名的漢人護衛,宛如劉備身邊的趙子龍一樣,正是貼身護衛薛廷番。不知名的小妾,正是現在還在編製中的薩滿大祭司。耶律質古自不必說,那是自己的新婚妻子。

  而端順皇後眼中最重要的人,耶律李胡是自己的保鏢隊長,耶律阮是自己的小跟班,反倒是最不總要的人。

  官方的接待,自然還要按照明麵上的職位來安排。

  耶律李胡吩咐士兵們看好趙玗,別讓他亂跑,自己走到前頭,去跟迎接的官員們接頭。

  端順皇後在城中已經安排了接風宴,由東丹國的官員前頭帶路,一路朝著東丹國的王宮走去。

  趙玗像個好奇寶寶一樣東張西望,看什麽都新鮮。

  東丹國的繁華,頗讓人有些驚訝。但論繁華程度的話,這裏甚至比契丹國的上京臨潢府還要繁華許多。雖然比起幽州城來還有些不如,但是這裏的異國風趣倒別有些滋味。

  由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國,自身沒有什麽強勢的文化。他們的文化來自各方外來文化在這裏的融合。

  渤海國的大都市,全由國際貿易而來,城中的建築裝飾風格,也就成了大雜燴。

  東丹國建立在渤海國原有基礎之上,並沒有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到了東丹國王宮,端順皇後坐在王座之上,走完了接見的流程。

  從理論上來講,端順皇後乃是東契丹國之主,法律地位比耶律李胡還要高上一些。從血緣上來講,端順皇後又是耶律李胡的大嫂。

  因此,耶律李胡雖然跋扈,但在端順皇後麵前倒也不敢拿大,乖乖地傳達了耶律德光和述律平的問候,然後在端順皇後的安排下,按次序入席。

  這一次宴席的主角,變成了端順皇後和耶律阮。人家母子許久不見,自然有許多親熱的話要說。趙玗反倒成了陪襯,自顧自地盤算著這一趟東丹國之行的安排。

  耶律李胡看人家母子倆在聊天,也插不上話,一個人喝著悶酒。實在無聊的時候,扯著趙玗碰上一杯。趙玗卻想著自己的心事,敷衍著耶律李胡。

  在坐的除了這些人,還有許多陌生的麵孔。端順皇後沒有介紹,趙玗也不好發問。

  母子二人互相了解了近況之後,端順皇後才問道:“我兒今次來此,可是陛下安派的有什麽任務嗎?”

  耶律阮也不隱瞞,說道:“好叫母親知道,兒此次前來,是為了試製海鹽。”

  端順皇後笑道:“海鹽有什麽好的,難吃得要死。陛下讓你帶多少海鹽回?母親自會安派人去製取,我兒就留在南京城內,好好陪陪我。”

  耶律阮說道:“母親有所不知,孩兒要製的海鹽,可不是以往苦澀的海鹽,而是和湖鹽一樣驚喜,一般味道的海鹽。”

  端順皇後有些驚訝:“我兒什麽時候會這本事了?”其實還是有點不信。

  耶律阮指著趙玗說道:“兒沒這樣的本事,趙公子有。這次孩兒是陪趙公子一起來,研究這精製海鹽的技術。”

  端順皇後瞄了趙玗一眼,說道:“我兒不是讓人給騙了吧?”

  耶律阮說道:“騙不騙,母親一試便知。”

  到這時,端順皇後的注意力,才轉移到了大殿之上。

  看著滿殿的客人都在默默地喝悶酒,端順皇後頗為不好意思,致歉道:“我與我兒許久未見,一時忘情,怠慢了諸位,請諸位海涵。”

  端順皇後能夠一人坐鎮東丹國,原本不是這麽沒水平的人。隻能說她的處境實在是太難了,丈夫遠走他鄉不說,兒子也被帶走監控了起來。自己在東丹國無時不刻地小心翼翼,生怕被人抓住把柄,導致家族的覆滅。

  好不容易見到了兒子耶律阮,看到耶律阮已經長大成人,雄姿勃發,堪堪可以獨當一麵的樣子,立馬感覺自己有了依靠,日後有了靠山,心裏怎能不高興。

  在那個時代,女人的身份地位,全看家裏的男人。家裏男人地位高了,女人地位自然水漲船高。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說得不僅僅是三從四德的三從,也是女人地位的表現。女人從小在家過得好不好,全看父親地位高不高。出嫁以後的日子怎麽樣,那就得看丈夫混得好不好了。等到丈夫死了,女人的生活水平直接跟兒子的社會地位掛鉤。

  就從端順皇後來說,娘家已經指望不上了,丈夫這個靠山也沒了,所有的希望全都撲在了兒子身上。好在兒子確實爭氣,這才讓憋屈已久的端順皇後,得以嚐嚐舒一口氣。

  緩和了一下情緒,端順皇後給眾人互相介紹了起來。

  耶律李胡和耶律質古自不必說,這兩人都是東丹國的上賓,端順皇後早已跟她二人見禮。連帶著跟耶律質古的丈夫趙玗也見過禮。

  先前介紹的幾位,都是東丹國的高官。有的是契丹國派去的人,不是叫耶律就是叫蕭,趙玗對他們也沒啥興趣,名字是一個都沒記住。

  等介紹到裴璆的時候,趙玗一下來了興致,竟然朝著裴璆拱了拱手。

  耶律阮見到趙玗的樣子,知道這位裴璆不簡單,便問道:“敢問母親,這位裴璆裴少卿擔任何職?”

  少卿是裴璆的官,卻不是他的職。官與職的差異,還得多說道幾句。

  兩宋期間飽受詬病的“冗官”,便是肇始於職官分離體係,也就是差遣製度。

  一個人擔任什麽官,隻表示這個人的級別有多高,人事檔案歸哪裏管。但是這個人具體幹什麽事,還得看他的差遣是什麽。這一套製度從唐朝就已經出現,並不是趙匡胤發明的。

  比如說,某個人的官在兵部,但是實際工作卻在吏部。渤海國照搬唐朝製度,也行這一套,所以耶律阮才有這麽一問。

  當然,他也不是為自己問的,而是替趙玗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