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假尼姑廟
作者:七桃散人      更新:2020-12-22 06:18      字數:2279
  你看那婦人的架勢,真應了一句老話,叫“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趙玗知道,婦人的遭遇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便幹脆坐了下來,說道:“你把事情的經過,前因後果詳詳細細地說出來,我們給你出出主意。”

  婦人現在也知道了趙玗和耶律阮的身份,心裏多少有了依靠。

  被人玷汙這種事,原本是難以啟齒的羞事,但婦人已經一心求死,隻求能夠讓仇人受到報應,也顧不得自己的臉麵。

  正在這時,門外一陣腳步聲,屋門響起,一個人走了進來。

  耶律阮大怒,剛才吩咐了隨從要看好大門,怎麽還放了人進來。

  一看清進來的人,耶律阮便啞了火。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小姨,耶律質古。

  原來耶律質古從述律平那裏回來,薩滿卻告訴他趙玗跟耶律阮一起出來了,不知道去了哪裏。

  正要出門去尋找趙玗,正巧碰到了耶律阮派回去傳話的隨從,便跟著耶律阮的隨從,一路尋了過來。

  趙玗見耶律質古跟來,滿心歡喜,順手取了一個凳子,放在自己的身邊。

  高腿的凳子,最早是胡人發明的。

  北方草原到了春夏季節,凍土消融,地上泥濘不堪,矮凳子坐著不舒服,於是便發明了高腿的凳子。

  比起匈奴人沒有凳子,坐的時候是把馬鞍子卸下來,坐在馬鞍上。

  契丹人的高凳子一坐,生活水平嘚兒一下子,就上去了。

  不管別人怎麽樣,反正趙玗坐這種凳子,反倒是比在中原地區的家具更舒服,也跟適應。

  耶律質古卻沒有坐下,而是去了屋子後麵,抱起來一個小孩子。

  約莫兩歲的小孩子,正是線人夫妻的孩子,不知何時已經睡醒,現在正畏畏縮縮地靠在牆角,緊張地看著一屋子的人。

  小孩子見耶律質古來抱自己,也不知道反抗,全程木然地任由擺布。

  耶律質古抱著小孩子坐到了趙玗的身邊,小孩子便張開雙臂,想要去母親的懷抱。

  耶律質古示意讓婦人繼續說話,自己替她照顧孩子。

  好在耶律質古的懷抱也很溫暖,婦人拍了拍孩子的後背和胳膊,小孩子慢慢地安靜了下來,靜靜地玩弄著耶律質古身上的配飾,一串狼牙串子。

  那婦人雖不知道耶律質古的身份,但從華貴的衣著,和幾個客人座位的順序就能看出,她的身份絕對不低。因為貴如皇子的耶律阮,都要坐在耶律質古的下首。

  看到這樣的人都在幫自己照看孩子,婦人心中一陣溫暖,說起話來便再無顧忌。

  隻聽那婦人娓娓道來。

  夫君不在家的時候,她就去城中的廟宇中祈福。

  為了避嫌,免得被人說閑話,還專門找了一處尼姑廟。一來二去地,就跟著尼姑廟裏的師傅們混熟了。

  哪知道,這尼姑廟根本就是個假廟,裏麵就是個**。

  說到這裏的時候,耶律阮和耶律質古全都驚得張大了嘴巴,反倒是趙玗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

  漢人剛到契丹的時候,不願意跟著契丹人信薩滿教,便把漢人中流傳的佛教也帶了過來。

  一開始,佛教隻是在漢人中間流傳,逐漸地契丹人也有人開始信奉佛教。

  因為佛教描繪的未來,更加地美好。

  薩滿教其實是一種多神教,帶有遠古時期巫術的色彩,講究萬事皆有神靈。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契丹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民眾認知的增長,薩滿教的說法越來越多地被質疑。

  於是乎,佛教的輪回說便有了市場。

  信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佛寺也越來越多。

  佛寺多了,和尚便不夠用,於是乎許多在廟裏待了沒幾天的人,連佛經都沒念一本的假和尚,便出來招搖撞騙,占了廟宇。

  恰好這婦人去的那個尼姑廟,就是這麽一個地方。

  廟裏的尼姑原本就不是什麽好人,全指望那點香火錢供自己揮霍。

  直到有一天,富貴人家也來廟裏燒香,看見俊俏的尼姑便調戲幾句。

  那尼姑本就是個假尼姑,在廟裏待了這麽久,早就旱得不行,一調戲便打蛇隨棍上,跟香客廝混在一起。

  廟裏的主持見了非但不阻止,反而給富貴人家安排場所,活生生地寺廟給弄成了個妓院。

  逐漸地,尼姑廟也就成了富貴人家的娛樂所。

  再慢慢地,幾個尼姑耍膩了,他們便開始物色良家女子。

  或誘拐,或威逼,可是糟蹋了不少良家婦女。

  但一來他們行事隱秘,二來時候給了不少補償,一時之間並沒有暴露。

  可是線人的妻子,從小家境殷實,讀過一些詩書禮儀,二十四孝女戒學過不少,一時之間悲憤難以,才會以死證清白。

  不必說,這婦人一定是在某一次祈福的時候,被某個富貴子弟看中了,然後給強來了這麽一次。

  不得不說,那富貴子弟的口味倒挺別致的。

  婦人一股腦說完,心情反倒是平複了下來,輕輕地接過自己的孩子,抱在懷中安撫。

  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中,立馬活潑起來,揮舞著小手跟母親玩鬧著。

  故事講完了,大家都看著趙玗,等著他出主意。

  趙玗的智計百出,在坐的人都見識過。

  隻要有趙玗在,別人都懶得動腦筋了,隻要聽他的安排便行。

  趙玗倒覺得報仇是其次,首先要安撫好婦人。

  “死很容易,活著更難。你隻想著自己一死了之,可曾想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丈夫?你一死了之,你丈夫再去替你報仇,然後再被官府抓了砍頭,可你的孩子卻成了沒爹沒娘的孤兒,你又於心何忍?”

  一說到孩子,婦人的目光也柔和起來。卻一句話都不說,不說讚同也不說反駁,顯然已經被說動了一些。

  趙玗繼續說道:“你被人侮辱,是那惡人的錯,又不是你的錯。難道不應該想辦法讓那惡人受到懲罰嗎?你又何必隻苦了自己呢?”

  婦人在契丹國生活了幾年,思想漸次開放了些。

  一開始覓死覓活的,是過不了封建禮教的坎兒。

  趙玗這麽一分析,好像也很有道理。

  好死不如賴活著,能活著誰想死啊。

  那婦人心思活了起來,問道:“那要怎樣,才能懲罰了那惡人,不折了我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