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趙玗說(i)耶律德光
作者:七桃散人      更新:2020-12-22 06:18      字數:2236
  耶律德光看到趙玗一副不知廉恥的樣子,心中憤恨無比,說道:“你這樣做,難道就不怕朕殺了你嗎?別說什麽承諾,別說什麽名譽。你這樣一個禍國殃民的禍害,朕就算是背負一聲的罵名,也非要殺了你不可!”

  “哈哈哈……”趙玗仰天狂笑。

  古之大才都是這個樣子,先得把範兒給擺起來。

  果然,這麽一陣大笑,不僅壓住了耶律德光的氣勢,還讓趙玗莫名地多了許多自信。

  趙玗笑過之後,說道:“你若覺得自己算是個好皇帝,就應該聽聽我的想法。我相信,你聽過我的想法之後,不僅不會殺我,還會好生地感謝我。”

  先給他扣上一個“好皇帝”的帽子,讓耶律德光不得不顧及自己光輝的形象。

  既然是好皇帝,自然要兼聽則明,不能武斷行事了。

  “好,朕就給你這個機會,你說吧!”耶律德光把趙玗喊來,就是想要聽一聽趙玗的說法,順便給趙玗一個下馬威,讓他不要太猖狂。

  沒想到被趙玗一陣大笑給打破了氣勢,不僅沒給一個下馬威,更加增添了趙玗囂張的氣焰。

  趙玗說道:“你們這幫人民的寄生蟲,過慣了貴族生活,卻從來沒想過自己優渥的生活從何而來!你們吃牛排,剩下的牛肉寧願壞掉,也不願意分給奴隸們吃!就這,還好意思說自己體恤百姓?”

  耶律德光黑著臉,說道:“奴隸們本身就是戰俘,就是罪犯。他們受罰,那是罪有應得!”

  趙玗不屑地說道:“野狐嶺有逃回來的俘虜吧?你不會沒打聽過那裏的夥食怎麽樣吧?”

  在對方的領地,當著對方老大,肆無忌憚地說出這麽紮心的話,全天下恐怕也就趙玗敢這樣了。

  戰俘逃跑,向來都無法完全禁絕。

  如果防護措施搞得太過嚴密,反倒會增加自己的人力成本,得不償失。

  留下戰俘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經濟目的。

  要麽是讓這些戰俘當苦力,修築防禦工事。要麽是等著敵方來交贖金。

  為了防止戰俘逃跑,就需要增加人手,增加成本。

  一旦這個成本超過了戰俘可能帶來的經濟價值,那還不如把戰俘全都殺幹淨省事。

  耶律德光當然聽到了這樣的消息。

  契丹人在野狐嶺的戰俘,每天都有飯吃,隔幾天還能吃上一頓肉。

  不僅如此,威塞軍竟然還給戰俘們開工錢,工錢竟然還能折抵刑期。

  這些聞所未聞的措施,一下子讓耶律德光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原本他還打算跟趙玗商量一下,贖回戰俘的事情。

  可照目前的情形來看,契丹戰俘留在野狐嶺,好像會消耗趙玗更多的實力,一下子反倒是不願意贖回了。

  耶律德光說道:“你這樣的說辭,可說服不了朕。”

  他也懶得再跟趙玗辯論。意識形態的差別,導致了他們對一些具體的事情,看法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趙玗認為吃不掉的東西,就應該給奴隸吃。

  而耶律德光認為,讓奴隸們看著美食在他們眼前腐爛掉,是對他們的一種懲罰。

  再者說,讓奴隸們吃上了肉,他們就有了力氣。萬一有一天,有力氣的奴隸們組織起來造反,平叛的難度也會更大。

  趙玗隻不過是暗度陳倉地悄悄宣傳了一次“人人平等”的觀念而已,他可沒想過這話就能說服耶律德光。

  狂夠了,趙玗換上了一副嚴肅的樣子,說道:“陛下可知道,養牛其實比養羊要合算得多?養牛可以比養羊,養活等多的人口?”

  耶律德光說道:“我知道你鬼點子多,但是你這次別想糊弄我。”

  許是對趙玗的話有些期望,耶律德光的自稱,又從“朕”,變成了“我”。

  趙玗說道:“養牛,可以產牛奶。以往的牛奶沒有太好的保存辦法,好多都白白地浪費掉了。可是我有辦法讓牛奶長期保存。方法我已經教給了趙思溫,讓他先進行試驗。如果試驗成功,便可以推廣到契丹全國。

  陛下可曾想過,隻要這種方法能夠有效運轉,那麽整個契丹國,完全可以不殺一頭牛,而百姓全都餓不死?”

  不殺一頭牛,所有人都能吃飽飯。

  這樣的憧憬,讓耶律德光都禁不住呼吸急促,心中有點小興奮。

  二百年後,一位叫做王安石的改革家,說過一句類似的話,叫做: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意思便是,在國庫虧空的情況下,他王安石有本事補上虧空,不給人民增加任何負擔,還能使得國庫很富裕。

  單是這一句話,就讓宋神宗拍板支持,力挺王安石變法。

  趙玗的話很誇張,耶律德光也知道他的話很誇張。

  可是趙玗過往的表現太過神奇,神奇到即便是耶律德光不相信,還是壓不住心中的期盼。

  趙玗繼續說道:“養牲口最怕什麽?一怕天災,二怕疫情。天氣寒冷的時候,牛比羊更能抗凍,牛也比羊更加抗病。養一百頭牛需要一個牧民,而養一百隻羊也需要一個牧民,但是一頭牛頂得上十隻羊,一百頭牛就頂得上一千隻羊。這麽算來,養牛不是比養羊更加劃算嗎?”

  趙玗侃侃而談,耶律德光卻保持著足夠清醒的頭腦,沒那麽好糊弄,說道:“難道你不知道,養牛需要更多的技術,需要牧民更多的照顧,需要更長的周期嗎?而養羊就簡單多了,隻需要放出去讓他們吃草就好了,管都不用管。”

  趙玗不解地問道:“牧民不懂技術,就教給他們呀?”

  教農民們如何更好地種地,一直是中華文明中,帝王們認為最正當的事情。

  一旦有什麽新的農業技術,或者什麽新式農具,亦或者是什麽新式農作物誕生,當皇帝的都會努力地在全國推廣。

  單是在宋朝,就曾經高價從越南收購優良的稻種,在全國推廣種植。

  可契丹人,竟然以養羊更加容易,而放棄了效益更高的養牛。

  這句恰到好處的反問,讓耶律德光啞口無言。

  是啊,他們不會養牛,教給他們就行了。

  趙玗說道:“這次冬捺缽,我看可以減少一些比武的環節,增加一些養殖技術交流大會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