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捉契丹人
作者:七桃散人      更新:2020-07-29 07:13      字數:2348
  百年大計就是教書育人,說起來很宏大,做起來都是從小事開始,一點一滴的積累。

  《千字文》的內容,耶律質古不太熟悉,需要花點時間學習學習。

  如果現在就考試千字文的內容,恐怕耶律質古還考不過陳間威跟張貞衝幾個人。

  在王樸的指導下,耶律質古隻花了不到半個時辰,就全部掌握了千字文的讀法,以及其中的意思。

  趙玗對王樸的文化水平是絕對的信任,以王樸的版本為第一原始版本,最好不過。

  等吃過了中午飯,耶律質古覺得自己對千字文的掌握已經完全沒有問題,李興正式宣布了讀書識字的計劃。

  眾人有興奮的,有沮喪的。

  興奮的人,是因為從小就喜歡讀書識字,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學習的機會。沒想到輾轉到了山上當土匪,竟然成就了讀書識字的夢想。

  沮喪的人大多跟杜陶差不多,看到書就頭疼。不想每天去山上逮野雞,隻好每天跟著學識字。

  找了幾個木匠,將王樸書寫的千字文謄刻在木板上,每個字都有巴掌大,足足刻了十幾塊木板。

  將刻好的木板擺在山寨的中央,方便大家隨時複習,隨時自學。

  為了過上好日子,有幾個認識一些字的婦人,已經提前站在木板下麵,把自己認識的字全都教給自己的孩子,孩子學得也很認真。

  軍中三匠,木匠石匠鐵匠,一般都會隨軍出征,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等過段時間,讓石匠刻幾塊碑出來,立在寨子裏,比木板更易保存,也方便拓印,易於傳播。

  儒州現在執行的是堅壁清野的政策,山寨主要以防禦為主。

  山寨的基建本身就很成熟,需要幹的活兒不多,於是趙玗把一天排成了三次課。同一天裏,每次課教授的內容都一樣,就是六十個字。這樣也方便放哨的人可以不錯過講課。

  早上第一次課由耶律質古來講,張貞衝和陳間威也在認真地學,甚至還不時地做筆記。

  因為下午的第二次課和晚上的第三次課,就該他們倆講課。

  王樸偶爾也客串一下教員,卻是大家都不喜歡的教員。

  因為王樸在上課的時候喜歡提問,答不上來就要拿木板打手。可能跟王樸小時候的學習環境也有關係。

  較真起來連李興都打,其他人就更不在話下了。幾天課上下來,恐怕也就耶律質古沒挨過打了。

  就連張貞衝和陳間威這倆教員都不能幸免於難。

  在這種高壓之下,捉契丹人反倒成了美差事。

  趙玗也不例外。

  ……

  這一日,該著王樸和杜陶出去捉契丹人,趙玗說什麽也要跟上去。

  為了鍛煉部隊,李興在後麵幾次的捉契丹人行動中,逐步增加了著甲的部隊。

  鐵甲在古代相當於是重型武器,一般部隊根本無法普及。

  相對於契丹人擁有絕對的裝備優勢,捉契丹人甚至比去後山捉野雞都容易。

  杜陶知道趙玗沒上過戰場,擔心他的安危,說道:“趙副總理,要不你穿一身盔甲吧。戰場上刀槍無眼,別傷著你。”

  趙玗也有些心動,隻是看了一眼重甲武士,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五代的部隊建製和武器裝備,上承唐朝,下啟宋朝,許多都是一脈相承的。

  就拿步人甲來說,少說也有五十斤重,從頭發絲到腳趾甲,防護得密不透風,穿在身上刀槍不入。

  再給馬穿上重甲,便是傳說中的鐵浮屠,在戰場上就是碾壓對手的存在。

  凡事有利就有弊,鐵浮屠強是強,但是持久力不行。

  重甲防護性能特別突出,對應得便是特別消耗體力。

  軍隊中甚至有規定,非緊要戰鬥時刻,人和馬是不穿甲的,盔甲交由後勤部隊看官。

  隻有戰鬥陷入焦灼,在勝負的緊要時刻,鐵浮屠才會出動,一戰定乾坤。

  李興給銀槍軍的要求,便是人人都可為鐵浮屠。

  趙玗雖然身體比較強壯,但比起部隊中的悍卒還有不小的差距。

  就拿那一套五十斤重的步人甲來說,趙玗頂多也就能穿上走兩步,擺個姿勢拍幾張照片而已。再多就吃不消了。

  最後經過一番爭論,趙玗和杜陶雙雙妥協,趙玗隻穿了胸背甲,外加一副頭盔和麵罩。

  饒是如此,走到山下的時候,趙玗已經感覺無比的辛苦。

  看來幹啥都不容易啊,相比較起來,還是坐在教室裏讀書更輕鬆一些。

  軍漢們依然覺得,捉契丹人比讀書要輕鬆,一路上有說有笑,好不快樂。

  重甲騎兵隻有五個人,還有幾個輕騎兵充當斥候,先去查探情報。

  山寨附近,被銀槍軍掃蕩過幾次,已經沒有契丹人來了,於是他們也隻能往遠處走一些。

  契丹人捉了不到一百人,距離目標還有二百人。別人道沒什麽,王樸心焦不已。

  一行人一路朝北,一路走一路搜,不知不覺到了武州邊境。

  “杜理政,前方就是新州了,還繼續往前走嗎?”

  “走,幹嘛不走!新州以前也是咱漢人的地盤,憑什麽不能去。”杜陶一副瞧不起契丹人的樣子。如果不是李興不允許,他恨不得跑到契丹人的上京去捉人。

  王樸道:“謝謝老杜。”難得王樸說一句軟話。在他心中,銀槍軍的人甘於涉險,乃是為了他的下一步計劃。如果按照銀槍軍一開始的計劃,現在已經算是完成了防禦計劃,把契丹人打得很疼很疼。

  杜陶其實有自己的想法,他就是單純的想打仗。

  儒州就是現在的北京延慶區,是燕山中的一塊小盆地。

  新州就到了河北境內,大致屬於永興(張家口)管轄,需要穿越山嶺,路途不太好走。

  王樸讀過一些兵書,見兩邊地勢險峻,說道:“老杜,我感覺有點不對勁。怎麽到現在還見不到一個契丹人?”

  杜陶道:“儒州的契丹人已經被咱們給捉怕了,他們不敢再來了。”

  趙玗也覺得心裏有些不踏實。

  熟讀三國演義的他,深知這種地方乃是埋伏的好地方。每次隻要曹操一聲大笑,必然會有一員猛將出來攔住去路。

  “不會是契丹人設的套兒,給咱們來個誘敵深入呢吧?”

  杜陶覺得趙玗也有一股子文人的肉勁兒,不滿地說道:“俺老杜殺過的人比你們吃過的雞都多,放心吧,契丹人都是一群缺心眼子,沒那能耐。”

  這時,探子來報:“杜理政,前方發現契丹人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