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北京格物院的成果
作者:唐曉非      更新:2021-08-19 15:19      字數:2475
  西北不是有個鄭崇儉麽?

  三邊總督的任命函發過去,讓他來穩局麵。

  那家夥能算得上明末會打仗的文官了吧。

  大同鎮被蒙古人像紙一樣撕開,而鄭崇儉巡撫的寧夏鎮,多次打敗河西走廊上的蒙古人。

  在正統曆史上,他還把張獻忠摁在地上來回摩擦了好幾遍。

  也是一生沒有敗績的人,奈何被曆史上的朱由檢給砍了,然後棄市,那叫一個慘。

  國朝正是用人之際,怎麽能錯過了這個人呢?

  鄭崇儉任三邊總督還不夠,崇禎又給他撥了一筆款,100萬兩,派一個軍督府的官員過去,協助他來犒勞各鎮總兵、參將。

  能穩定人心的,不是老板的雞湯,而是發到手裏的錢。

  當然,這100萬兩,中上層軍官瓜分了也就瓜分了,本身就是為了穩定西北,避免宣府的整治影響到了西北。

  花點錢先穩一穩,性價比再高不過了。

  畢竟整頓軍政,也得一個個來。

  凡事也不能過於心急,不可能一口氣把所有事都做了。

  今年上半年解決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漠南蒙古,這是對建奴的牽製戰略部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隻有威懾住了漠南蒙古,宣府和大同的軍政才能大刀闊斧的改製,否則蒙古人可不老實。

  以目前的局勢來看,一切都在張晨的計劃之內,一切也都還在可控範圍內。

  老實說,國內親王的造反是真的不值一提,那些親王過慣了奢侈的生活,他們哪裏知道打仗怎麽打?

  真正頭大的,還是新農政的全麵實施,這牽扯到基層老百姓的民生問題,民生問題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問題。

  也是這個時代,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更是大明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民生問題不能解決,歪脖子樹時時刻刻都在煤山等著他。

  這一次這麽多親王跳出來,也正好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把這些地方上的土地毒瘤拔掉,為新農政的徹底貫徹鋪路。

  崇禎這幾天睡得都很好,畢竟事情在一件一件的解決,他的戰略計劃也在一步步往前推進。

  為了以後有充足的精力對抗各種巨大的壓力,他還專門給自己弄了一個健身的地方。

  每天晚上200個俯臥撐,200個仰臥起坐。

  又讓工部按照他的要求,搞了兩個各自重15斤的啞鈴,每晚200個啞鈴。

  凡事不在多,不在急,貴在堅持。

  每晚結束後,洗浴睡覺,第二日便精神抖擻,處理政務起來大腦也會非常清醒。

  六月十三日一大早,崇禎就悄悄跑到了國立北京大學。

  格物院在北京大學內部,一座獨立的樓棟。

  周圍日夜都有士兵把守,並且這些士兵是從錦衣衛裏挑選出來的。

  格物院的人有自己的身份標識,除此之外,任何人都不準進入這裏。

  格物院的建築風格很古樸,造反的唐風,大氣雄渾。

  一大早,格物院所有人都在大堂恭候。

  等皇帝來後,大家連忙行禮:“臣等參見陛下,聖安。”

  崇禎心情很好,他說道:“諸位不必多禮。”

  給了王徵這麽長時間,蒸汽的原理應該研究得差不多了吧。

  今天崇禎來這裏,就是為了這件事。

  並且他還送來了兩份文檔,一份是後膛槍的原理,另一份是紙包彈的原理。

  不過,由於專業程度受限,他寫的比較模糊。

  拿這些模糊的理論知識,給畢懋康和孫元化去瞅瞅,再給他們時間自己琢磨,後膛槍的研發問題應該不大。

  “謝陛下。”

  崇禎看著徐光啟,說道:“徐愛卿,最近身體可還好?”

  徐光啟說道:“承蒙陛下垂憐,老臣一切都好。”

  “好!身體好就好!”如果張晨沒有記錯,徐光啟在正統曆史上,病逝於崇禎六年,也就是今年的十月。

  死後葬於法華匯,為了紀念徐光啟,上海將法華匯更名為徐家匯。

  徐家匯就是這麽來的。

  而眼下,看徐光啟精神抖擻,卻不像是有大病的。

  想來是穿越者在穿越過來後,引發了蝴蝶效應,許許多多事情都改變了。

  在徐光啟的引導下,眾人往裏麵走。

  皇帝被大家簇擁著,這些人,可都是當今大明朝頂尖的科技人才。

  格物院為什麽要設置在國立北京大學裏麵?

  就是借著國立北京大學,挖掘民間更多有天賦的科技人才。

  人才從來都是來自民間,人才不是貴族的專屬。

  崇禎一邊走一邊說道:“孫元化。”

  “臣在。”

  “第二代的紅夷大炮研製得如何了?”

  “回稟陛下,臣上個月還做了幾次嚐試,射程可以增加到8裏以外,不過對火藥量和鐵材質的要求會更高,所需要的花費會更高。”

  崇禎停頓了一下,看著他說道:“你盡管把東西給朕做出來,把需要的鐵質和火藥量全部標出來,有困難就讓冶鐵廠想辦法。”

  說完,他又轉身對徐光啟說道:“以後格物院和製造局的所有經費直接走王承恩,王承恩會第一時間給到朕,朕給你們第一時間審批過。”

  眾人一聽,頓時喜上心頭。

  現在的預算申報流程都是走畢自嚴,畢自嚴統管所有財政。

  大明朝各個部門如此之多,而且皇帝陛下的新政還增添了各個衙門,流程難免會漫長。

  而如果直接給王承恩,那就是特殊通道了。

  “多謝陛下!”

  眾人繼續往後走。

  “王徵!”

  “臣在!”

  “怎麽樣,朕上次給你的蒸汽動力原理,研究的如何?”

  “陛下裏麵請,臣稍後為陛下做詳細說明。”

  “朕今日來這裏,主要為此。”

  “是,臣知道,一定不會讓陛下失望。”

  眾人到了後麵的實際測驗室。

  崇禎轉身掃視一轉,笑道:“朕看到了許多新麵孔。”

  徐光啟說道:“回陛下,最近格物院加入許多新人。”

  “給朕介紹介紹。”

  徐光啟便開始給皇帝一一介紹。

  他們當中最小的才十九歲,是國立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學生,叫曹彬。

  山東濟南人,家裏是種田的,國立北京大學成立後,在北直隸周圍幾個省招生統考,曹彬以當地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

  他對皇帝寫的《力學》非常感興趣。

  “你們都是大明朝的棟梁之才,大明朝的未來能走多遠,看你們的了。”

  眾人受寵若驚,連忙說道:“臣等必當盡心竭力。”

  在眾人看來,崇禎說的是客套話,但其實他說的是實話。

  科技決定上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隻有把科技拉動起來,國民經濟總量才會蒸蒸日上。

  否則就會出現內卷。

  中國古代,到了明清,就是內卷非常嚴重的時代了。

  因為人力實在太便宜,能用廉價的人力就用廉價的人力,所以社會對科技技術根本沒有什麽訴求了。

  想要拯救大明朝,不僅僅得在製度上做改革,在科技領域也要做創新。

  畢竟明末已經是大航海時代,如果做不了技術創新,遲早還是要被歐洲吊打一頓。

  王徵取出自己的手稿,呈遞給崇禎。

  王徵這份手稿包括以下幾個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