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殺人鞭屍,傳首九邊,天下震動!
作者:唐曉非      更新:2021-04-13 09:42      字數:2629
  雪越下越大,菜市口的雪是紅色的。

  九十多顆人頭被掛在城牆上,脖頸處往下滴的血已經凝固住。

  他們齜牙咧嘴,眼睛瞪得大大的,望著遠方。

  下麵無數人在圍觀,在議論。

  這些人前幾天還是高高在上的朝堂官員,有的位列侍郎高官,有郎中,有主事,還有小小的司務。

  還有地方上的知縣,主簿。

  他們死了,他們的家被錦衣衛抄了,他們的家人將被發配到遼東去築城、戍邊。

  90名官員牽扯到多少家人?

  大概上1000多名,這是直係親屬,丫鬟仆人一類的倒是都放了。

  旁係的親屬呢?

  全部沒收家產,有功名的取消功名。

  一共牽扯到人5000多人。

  許多人一夜之間從衣食無憂到流落街頭。

  平日裏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公子、小姐們,一朝淪為普通人。

  他們沒有種不了地,幹不得苦力,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隻能流落街頭。

  漂亮的女子則隻能將自己賤賣。

  這是一場政治風暴,它牽扯到的還遠不止於此。

  到目前為止,還無法統計到抄出來多少銀子。

  因為錦衣衛才剛剛開始。

  還沒有結束,外地犯案的人全部都在押解的路上。

  還有多少人呢?

  還有503人,從地方官到地方鄉紳、地主,全部都牽連進來了。

  他們的家屬也同樣如此,抄家、取消功名等等。

  牽扯到的人足足有上萬人。

  直係親屬全部發配到邊關戍邊。

  400萬兩,近600人分。

  平均每人是600多兩。

  當然,這是平均。

  上麵的官員拿得多,例如李瑞清這種戶部侍郎,直接拿了80萬兩(約5.2億元)。

  中間的官員一般也能拿幾萬兩(約千萬元),基層官員也能千兩有餘,到了基層,差不多幾百兩幾十兩地給。

  這是一個金字塔的結構。

  這也是大明朝官場的慣例。

  當年張居正在朝的時候,還能遏製、收斂一些,整個行政風氣在考成法的管製下,管得很嚴。

  但自從張居正死後,萬曆基本上屬於放飛自我。

  萬曆是一個花錢不眨眼的皇帝,要是將錢都花在軍費開支、民用上還好說,但萬曆把大部分錢都用在皇家的享受上麵。

  “款開各色金三千八百六十九兩,青紅寶石八千七百塊,各樣珍珠八萬五千餘顆,珊瑚珍珠二萬四千八百餘顆。”

  這次婚禮開銷為八萬八千多兩銀子,相當於6000多萬元。

  這是史料對萬曆弟弟潞往成婚的時候的記述。

  這是開始。

  一個人膨脹之後,就是毀滅的開始。

  此後,整個萬曆朝對用錢享樂這種樂此不疲。

  就說福王的封賞,還有萬曆其他幾個兒子的封賞,都打破了明朝親王封賞的記錄。

  隆慶開關,大量白銀流入後,到萬曆這個時候,上層失去了節製的精神後,隨著上層生活的奢侈化,整個社會風氣也開始浮誇、浪費。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家如此鋪張奢靡,偏偏皇帝還不管事,下麵的官員當然也開始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社會的風氣對一個國家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

  可以說,到了崇禎年間,萬曆時代遺留下來的惰政、貪婪、奢侈,已經深入到整個大明朝上層的方方麵麵。

  放飛自我也是各級官員的特色,拿錢不辦事,吃人血饅頭、吸人骨髓,吃人不吐骨頭,層層盤剝,就像這一次的兵部案一樣。

  用崇禎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殺不足以威震天下!

  崇禎四年年底的北京,可以用血色來形容。

  菜市口的人頭是堆不下的。

  朝廷在西城外重新設置的刑場。

  連劊子手的人數也不夠,而且劊子手一連砍那麽多人,心理也會崩潰掉。

  那怎麽辦?

  從軍隊裏調人過來!

  這些人絕對不會留著過年的。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進入十二月後,雪就一直下個不停。

  樞密院一邊忙著補漏洞,給各地下發撫恤金,一邊測算明年的軍費預算。

  而兵部則基本上處於癱瘓的階段。

  殺人的陰影籠罩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這個時候,崇禎完全有底氣對兵部動刀子,哪怕再殺一部分他都敢。

  為什麽?

  因為樞密院已經慢慢逐漸起來了,不怕沒人幹活!

  到十二月中旬的時候,北京城外已經有幾百顆頭顱了。

  整個刑場都被鮮血染成紅色,在雪地裏顯得格外的妖異。

  整個北京城的官場都寒蟬若驚。

  一封封邸報從北京城快速發往各地,都是這一次的罪名和處罰結果。

  這些邸報將會貼到兩京十三省的各個地方,向全天下宣告皇帝的決心。

  這就結束了麽?

  不不不,還沒有!

  接下來怎麽辦?

  幾百顆頭顱分批開始傳首九邊!

  什麽叫做傳首九邊?

  就是把腦袋在九邊的軍鎮示眾,給九邊將士們,並且公布這些人的罪名。

  一般都是為了威震九邊。

  例如當年熊廷弼被傳首九邊,就是為了威震各軍鎮的總督。

  但是這一次不是威震九邊將士,而是威震九邊的後勤文官,是給九邊將士們看朝廷對貪汙軍餉、撫恤金的態度。

  是在士兵和朝廷之間,建立一種信任感。

  不僅僅對邊境起到積極的作用,對大明朝的官員們也起到威懾的作用。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對朝政的改變是巨大的。

  用一場政治海嘯還形容也不為過。

  這大大的削弱了兵部的威信。

  從這個時候開始,樞密院才真正開始掌握軍政。

  這有什麽區別嗎?

  當然有很大的區別!

  以前兵部屬於行政部門,行政部門裏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都要廷議決定,而官員也會有廷推、會推等等。

  但現在樞密院不屬於行政部門,而是軍政部門,沒有在行政體係裏,樞密院的官員有軍政體係的任免、晉升規則,不受行政、也就是那些文官的幹涉。

  僅僅這一點,就大大的減輕了行政文官們對軍政的幹涉。

  此後就不會出現朝堂各部都可以插嘴一句邊關軍事的想象。

  這樣做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後方的執行效率大大提高!

  如果再要打仗,皇帝隻需要召集樞密院、戶部、內閣做商議就行。

  軍事的戰略部署主要有樞密院,戶部和內閣就是打配合的。

  這樣一套以專業軍政為中心體係一旦豎立起來,必然會逐步加強對各邊軍鎮的轄製。

  這還隻是崇禎對軍政改製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才剛剛開始,畢竟九邊糜爛,不是一時半會兒就扭轉的。

  但至少權力中樞先整頓清楚了。

  到了十二月下旬的時候,紫禁城裏又傳出來了聲音,正式宣布樞密院全麵接管軍政,兵部並入樞密院。

  以前的兵部現在隻是樞密院的一個調集糧食和籌備軍備的部門了。

  王洽這個兵部尚書算是徹底成了空職。

  當然,殺人要誅心,這是張晨的慣用手段,但誅心還不夠,還要鞭屍。

  也不是他一個人鞭屍,他一個人鞭屍多累,得讓大家一起來鞭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