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軍政分離
作者:唐曉非      更新:2021-02-06 21:40      字數:2604
  周延儒是內閣首輔,品階不高,但畢竟是皇帝的秘書,而且是秘書長,是在六部之上的。

  王永光是吏部尚書,實際的百官之首,權力非常大。

  這倆若是勾搭在一起了,你猜會發生什麽?

  挑戰皇權?

  挑戰皇權倒不至於,明朝的這種權力設計,已經不會出現權臣了。

  但是肯定會大肆發展自己的人,他們倆聯合起來,什麽韓爌、錢龍錫、這些人都得靠邊站了。

  要是下麵大部分都是他們的人,就極其容易出現欺上瞞下,甚至走偏。

  考成法就是加強內閣的權力,相對分割吏部的權力。

  大明朝有很多很多問題。

  例如人心渙散,大環境下相互信任感極差。

  例如朝廷的行政管理崩壞。

  皇帝手中的確有權不假,但這種權力卻因為行政崩壞而導致無法有效延伸到各地。

  那現在就要好好規範行政管理的過程,形成一套緊密的管理流程。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抓進度。

  凡是各個部門都要領任務,領了任務執行的時候都要有記錄,而且對同樣的事情,內閣、六科和六部還要有三分記錄,每個季度三分記錄之間做對比。

  有對比才能知道執行的問題所在。

  過程執行哪裏有問題,就改哪裏,改不了的官員就滾蛋。

  這也是張居正很牛逼的一個地方。

  張居正這種人要是擱在21世紀,分分鍾就是治世能臣,放在民間,也必然是大公司的總裁級別的人物。

  為什麽之前不這樣?

  要知道,張晨已經穿越過來第三年。

  因為之前新軍沒有底氣啊。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

  之前最重要的是新軍,皇帝還有一批自己的新軍,才有底氣對行政上的事情開始下狠手。

  之前砍的那些人,不過都是小蝦米或者局麵的治療而已。

  新設立的衙門,也不過是局麵的治療而已。

  直到這一次,打了勝仗回來,新軍的軍威大漲,才重點強調考成法,真正開始對行政體係整頓。

  就先對京官的執行進行整改,隻有京官的執行力抓起來了,才能由京官分散到兩京十三省。

  節奏就是這麽個節奏。

  周延儒趁著自己現在拿了更大的權,說道:“陛下,此次新軍大勝,臣以為當重點賞賜孫大人。”

  其他大臣一聽就知道周延儒是要拉攏孫承宗了。

  此時天雄軍立了大功,而天雄軍的軍政歸樞密院管,孫承宗的聲望自然又恢複到天啟年間在遼東督師的時候了。

  那時候,孫老頭提出遼人守遼土的策略,建立關寧錦防線,是有收複失地之功的。

  同時,他又是帝師,當時魏忠賢掌權,唯一不敢動的兩個,一個孫老頭,一個袁可立。

  有這樣的威望,被周延儒拉攏過來,接下來周延儒基本上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了。

  說不定就是下個嚴嵩。

  韓爌和錢龍錫等人心中暗叫不妙。

  他們已經料定此次大淩河之戰勝利後,朝堂的局勢會發生變化,但沒想到局勢居然是朝周延儒靠攏的。

  看來咱們這位皇帝陛下很喜歡周延儒啊。

  看來咱們這位皇帝陛下對那些能猜中他心思的人很有好感啊。

  周延儒最擅長就是這一點。

  到這個時候,都有不少官員打定主意,今晚得派人去周延儒府上送禮了。

  就在大臣們心思各異的時候,皇帝淡淡道:“朕會獎勵樞密院,也會犒賞得勝的三軍將士,軍政之事周閣老就不必多心了。”

  周延儒心頭微微一顫。

  陛下,您是不是搞錯了,臣是內閣首輔,過問軍政也很合理啊。

  周延儒一時間竟然沒有反應過來。

  皇帝說這話是什麽意思?

  其他人也都疑惑起來。

  崇禎道:“孫愛卿。”

  孫承宗出列:“臣在。”

  “以後軍政之事,樞密院寫票擬,直接交給司禮監。”

  “臣領旨。”

  皇帝此話一出,幾乎所有人都震驚了。

  這是將樞密院從行政中徹底切割出來了!

  也就是說,內閣是無權幹涉樞密院了。

  “此次天雄軍立了大功,樞密院盡快統計軍功和傷亡,獎賞與撫恤要盡快發下去。”

  “是。”

  “遼東軍傷亡較多,遼東軍依然還是由兵部來處理軍政之事。”

  王洽道:“臣領旨。”

  皇帝又道:“大淩河城守住了,諸位以後不必再爭論是否要修大淩河城了,以後軍政、邊事,就全部移交到樞密院和兵部,行政官員勿要再言邊事,否則便是越權,以僭越之罪論處。”

  大臣們大驚:“陛下,這……”

  韓爌出列道:“陛下,那廷議之事呢,廷議是否能討論邊事?”

  “不準。”

  為什麽要這樣來?

  當然是各司其職。

  丫的行政官員不好好處理行政,不想著改善民生,發展經濟,整天圍著邊疆的戰事打轉,這是成何體統。

  這幫家夥真的是關心邊事麽?

  不過是打嘴炮而已,前線戰局瞬息萬變,最忌諱的就是後麵的大放厥詞。

  皇帝便大袖一甩:“無事退朝。”

  說完,便先離開。

  回了乾清宮後,皇帝單獨召見了孫承宗。

  崇禎將吳三桂的告發,以及吳三鳳的筆錄給了孫承宗。

  孫承宗看完,麵色大驚:“陛下,這……”

  “吳襄已經押金入京,你認為當如何處置?”

  “這是殺頭的重罪,隻是臣擔心殺頭之後,會激起遼東軍的不滿,影響前線士氣。”

  “朕已經犒賞了祖大壽,並且很快會接他的母親和家人來北京。”崇禎說道,“隻是朕心中有一點要跟你說。”

  “請陛下明示。”

  “當年遼人守遼土的策略是你提出來的,在當時的情況下,此策並無問題,但此一時彼一時。”

  “努爾哈赤還活著的時候,屠殺漢民,惹得天怒人怨,但皇太極繼位後,一改努爾哈赤的作風,在遼東推行改製,重用漢人,緩和漢人與建奴之間的衝突,不少漢人被提拔。”

  “此次吳襄動了惻隱之心,便是因為他們知道皇太極優待大明投降過去的人。”

  “兵家有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所以,朕以為,遼人守遼土策略,當改一改了。”

  孫承宗沒想到皇帝會說出這番言論來。

  按照此時的情形來看,確實應該改一改了。

  “所以,朕並未召回盧象升,而是讓他守錦州。”

  “陛下聖明,老臣以為當如此。”

  “好,既然你也讚同,就有樞密院起草,朕來批閱。”

  “臣領旨。”

  九月十五,草原,歸化城。

  順義王卜失兔正在王宮裏喝著美酒,欣賞著美女的歌舞。

  外麵有人來報:“報,城外有人自稱是明朝使者,要求見台吉。”

  卜失兔疑惑起來,明朝使者?

  這明朝使者已經很久不來草原,怎麽突然來草原了?

  卜失兔的兒子俄木布說道:“阿布,我聽從東邊過來的商人說,喀喇沁部和明朝打了一仗,明朝應該是來找我們借兵的。”

  卜失兔大笑:“借兵?明軍一群酒囊飯袋,還想讓老子借兵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