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大明國立北京大學
作者:唐曉非      更新:2020-10-19 23:59      字數:2375
  大明快報的突然出現,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但是也引起了更多人的驚恐。

  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當然是恐慌,尤其是不少大臣。

  他們總覺得這玩意兒是在鞭屍。

  人都砍了,再上報紙批評一遍,然後傳到民間再被罵一頓。

  而且這一次寫加派案,萬一下一次寫對官員有害的怎麽辦?

  總之,有人又有意見了。

  當然,鑒於最近皇帝的暴脾氣砍了不少人,有些人雖然有意見,卻先忍著。

  等時機成熟了,再把這個大明快報給整倒。

  他們不知道,崇禎也在忍著,等時機成熟了,該算的賬一件件算。

  經曆了加派這件事後,崇禎已經切身感受到大明朝官僚之腐敗。

  治理腐敗,要防,也要疏導,更要刮骨療傷,即砍人腦袋,提拔能吏。

  但這就完了麽?

  當然沒有!

  最重要的是,改革官員的來曆。

  現在官員都是科舉入仕。

  科舉製在古代本身是一種很好的製度,可是要真的徹底改變大明朝,肯定不能依靠科舉製度了。

  或者說,要對科舉製度進行改革。

  不能隻是考八股文,不然出來的都是會打嘴炮的杠精。

  明末這是意識形態出了很大問題,儒家道德至上論就是大明朝的政治正確。

  本身道德這東西是很不錯的,可是一到了政治層麵,就變味了,就和後事美帝的民主論一個鳥德行。

  所以,要改。

  但是不是現在就改變科舉,科舉畢竟也已經好幾百年了,絕不是他皇帝一揮手,就能取消,然後憑空再生出一個其他的製度來的。

  那麽如何改?

  先不要動科舉,現在成立一所大學。

  先從崇禎需要的人才開始培養期。

  這個大學就是完全脫離科舉那一套的。

  學校崇禎今年年初崇禎就交給方正化在籌備。

  就在北京城西北邊,叫做大明國立北京大學。

  七月十日,當北京城的人還在討論大明快報的時候,崇禎已經悄悄出了北京城,來到西北郊。

  如果沒有記錯,這裏在後世應該就是北京大學所在的地方。

  大明國立北京大學的規模不大,甚至可以說很小,看起來簡陋。

  門口寫著校訓:實事求是,探索真理。

  這就是崇禎要改過來的。

  大明朝的讀書人一個個都像神棍一樣,都是嘴炮王者,鍵盤俠鼻祖。

  而21世紀的新中國的意識形態則簡單多了,就是實事求是!

  崇禎進了國立北京大學的校門,在裏麵轉了一轉,對方正化說道:“這裏可以容納多少人?”

  “回稟陛下,現在目前可以容納300人。”

  300人?

  “可以,隔壁的軍事學院要盡快修建。”

  “是!”

  “宋應星和徐光啟呢?來了麽?”

  “奴婢去瞧瞧。”

  不多時,方正化就回來了,說道:“皇爺,兩位大人都已經到了。”

  “快叫進來吧。”

  徐光啟和宋應星快步走進來,道:“臣參見陛下,不知陛下駕到,讓陛下久等,有罪。”

  “都免禮吧,今日朕叫你們來,就是聊聊別的事,不必拘謹。”

  “謝陛下。”

  崇禎帶著他們二人進了大學堂,道:“你們看這裏如何?”

  兩人麵有疑惑。

  崇禎道:“朕給你一個農業大學的配置,以後所有的農政院的官員從這裏提拔,一定要選拔對農業更加了解的人。”

  “陛下,這……他們沒有功名,恐怕……”

  “農政院的官員特例,當然,朕不是說隨便就可以提拔,也要經過考試,考題就由你二人來出。”

  徐光啟道:“陛下,此事非同小可。”

  “徐愛卿,你是種過田的,你對農業十分清楚,很多官員根本就不懂,讓不懂的人去管理,怎麽可能管理得好,朕就是要讓懂的人來做他擅長的事情,隻要能從地裏種出更多的莊稼,讓老百姓吃上飯,怎麽有用就怎麽來。”

  徐光啟當然會種田,他的《農政全書》裏就記載了許多農業方麵的知識。

  皇帝說的沒錯,現在很多大明朝官員不懂種田,但地方上的田政和水利都是那些官員在管,就造成了啥也不懂,就幹脆啥也不做的局麵。

  “陛下聖明。”

  見徐光啟和宋應星沒有說什麽,崇禎繼續道:“來,隨朕來見兩個人。”

  徐光啟和宋應星繼續跟著皇帝走。

  走到後麵的庭院,那裏正有兩個人在恭候。

  “草民參見天子,萬歲萬萬歲!”

  “兩位先生快快免禮。”崇禎過去將這兩位攙扶起來。

  這兩位可都是明末有名的人物。

  一個叫徐霞客,沒錯,就是那個喜歡遊山玩水的徐霞客。

  這一年的徐霞客43歲,已經遊走了大明不少地方,對許多名山古跡都有詳細的記載,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民生情況也有記載。

  另外一個叫吳有性,沒錯,就是曆史上明末清初有名的傳染學家。

  這兩個人都不是官員,但是都被崇禎找來了。

  做什麽呢?

  在大明國立北京大學做任課教授。

  為什麽會這樣決定?

  因為不僅僅有農學院,還有工學院、醫學院和地理學院。

  這幾科全部都是實用價值非常高的學科。

  例如農學院,就是要主力大明朝的新農業的。

  醫學院是要為後麵的打仗最準備。

  地理學院更不必說,進入商業時代,對礦產的需求更大,對修路的需求更大,要對地理了如指掌才行。

  而這些東西,已經不能再拖了。

  都得提前布局,讓他們先生根發芽。

  皇帝很禮貌,很客氣:“兩位一路舟車勞頓,辛苦了。”

  “不敢,天子傳召,草民日夜兼程。”

  “來來來,給兩位介紹朕的股肱大臣認識,這位是徐大人,朕的工部尚書,我大明朝的棟梁!”

  徐光啟的大名,兩人自然是都知道的,連忙道:“見過徐大人。”

  徐光啟也行禮,雖然是草民,可這倆人都是皇帝請來的啊,他這個工部尚書可不敢托大。

  “這位是宋應星宋大人,今年上半年,順天府的紅薯,就是他種出來的,夏暑收獲了足足1萬石(120萬斤)!”

  “見過宋大人。”

  “兩位有禮了。”

  如果其他大臣在場,會發現,現在皇帝完全換了一張嘴臉,變得和善可親,舉手投足都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張晨是一個非常重視真正的人才的人。

  人才是用來尊敬和禮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