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八大菜係,詳細介紹(下)
作者:俞肆唐      更新:2020-08-02 00:04      字數:3505
  到了滿清時候因為北京城內海納百川,擁有漢,滿,蒙,回等各個民族。

  所以像艾窩窩,薩其馬這種深受皇室喜愛的滿族小吃流行於今。

  豫菜

  豫菜作為中原烹飪文明的代表,曾長期位居中國烹飪文化的主流,仰韶的彩陶、殷商的大鼎、洛陽周代宮廷的食製、北宋汴京飲食市場的繁華與經典書寫了中原烹飪的文明,也是中國烹飪文化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曆史過程。鄭州、安陽、洛陽、開封這些古都與曆史文化名城都是中國烹飪發展史中重要的裏程碑。

  雖然在南宋以後成為中國烹飪的地方幫派,但因地處九州之中,也就一直秉承著中國烹飪的基本傳統:中與和。“中”是指豫菜不東、不西、不南、不北,而居東西南北之中;不偏甜、不偏鹹、不偏辣、不偏酸,而於甜鹹酸辣之間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和”是指溶東西南北為一體,為一統,溶甜鹹酸辣為一鼎而求一味,而求一和。中與和為中原烹飪文化之本,為中華文明之本。從中國烹飪之聖商相伊尹(開封人)3600年前創五味調和之說至今,豫菜借中州之地利,得四季之天時,調和鼎鼐,包溶五味,以數十種技法炮製數千種菜肴,其品種技術南下北上影響遍及神州,美味膾炙人口。隨著河南經濟的發展到一定階段,餐飲業越來越興旺,為豫菜重新複興提供了新的契機.

  鄂菜

  伴魚遊四方,鄂菜”依托湖北獨特的淡水漁業資源,在全國餐飲業中名聲日隆,市場份額不斷增大,已成為中國餐飲業中的一匹“黑馬”。

  滬菜

  滬菜亦作本邦菜,以紅燒、生偏見長,口味較重,善濃油赤醬,頗有家常風味。長期被認為是江蘇菜係蘇南風味的一種。

  吸取了無錫、蘇州、寧波等地方菜的特點,兼及西菜、西點之法,使花色品種有了很大的發展。菜肴風味的基本特點:湯鹵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豔,鹹淡適口。選料注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鹹、甜、糟、酸。代表有紅燒蛔魚、糟缽頭、生煸草頭。

  上海小吃是中國四大小吃之一,有蒸、煮、炸、烙,品種很多,最為消費者喜愛的,莫過於是:湯包、百葉、油麵精。這是人們最青睞的“三主件”。此外還有生煎饅頭、南翔小籠、三鮮小餛飩、海鮮餛飩、蟹殼黃等

  贛菜

  作為中國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數千年飲食文化的積澱。《後漢書》中的《豫章記》稱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閣舉辦的盛宴,興奮之餘讚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曾記載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贛菜,正是在繼承曆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

  贛菜由南昌、九江、贛南三大流派互相滲透交匯而成。贛菜雖然不在八大菜係之列,但獨具特色。贛菜選料廣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製作精細,在烹飪中突出“原汁原味”:

  在烹飪技法上,注重火候,以燒、燜、燉、蒸、炒為主。在原料選取上,崇尚綠色、生態、健康理念。江西生態環境很好,取自本土的原料都是綠色健康的,如鄱陽湖的藜蒿、井岡山的竹筍、軍山湖的大閘蟹、餘幹的辣椒等。在味型上,以辣為主。與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贛菜的辣是香辣、鮮辣,辣味適中,南北皆宜,具有廣泛的適應群體。

  閩菜

  閩菜是以閩東、閩南、閩西、閩北、閩中、莆仙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係。以閩東和閩南風味為代表

  閩東風味:以福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東地區。

  閩東菜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顯示了四大鮮明特征:一為刀工巧妙,寓趣於味,素有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比較有名的菜肴如炒螺片。二為湯菜眾多,變化無窮,素有“一湯十變“之說,最有名的如佛跳牆。三為調味奇特,別是一方。閩東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喜加糖醋,如比較有名的荔枝肉、醉排骨等菜,都是酸酸甜甜的。這種飲食習慣與烹調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關。善用糖,用甜去腥膩;巧用醋,酸甜可口;味偏清淡,則可保持原汁原味,並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而享有盛名。五大代表菜: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五碗代表: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

  閩南風味:以廈門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南、台灣地區,和廣東菜係中的潮汕風味較近。

  閩南菜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講究佐料長於使用辣椒醬、沙菜醬、芥末醬等調料。閩南菜的代表有海鮮,藥膳和南普陀素菜。閩南藥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海鮮製作藥膳,利用本地特殊的自然條件、根據時令的變化烹製出色、香、味、形俱全的食補佳肴。南普陀素菜出自千年名刹——南普陀寺,它是典型的傳統寺廟素食,以米麵、豆製品、蔬菜、蘑菇、木耳等為主料,出名的菜肴有40多種,每一道菜要麽以色澤取名,如“彩花迎賓”,要麽以主料取名,如“雙菇爭豔”,要麽以形態取名,如“半月沉江”。閩南菜還包含了當地的風味小吃,無論是海鮮類的海蠣煎、魚丸、蔥花螺、湯血蛤等,還是肉食類的燒肉棕、酥鴿、牛腩、炸五香等,亦或是點心類的油蔥果、韭菜盒、薄餅、麵線糊等都令人垂涎欲滴,想要大塊朵頤一番。

  閩西風味:又稱長汀風味。以龍岩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西地區。和廣東菜係的客家風味較近。

  閩西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以客家菜為主體,多以山區特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有濃厚山鄉、多湯、清淡、滋補的特點。代表菜有薯芋類的,如綿軟可口的芋子餃、芋子包、炸雪薯、煎薯餅、炸薯丸、芋子糕、釀芋子、蒸滿圓、炸滿圓等;野菜類的有:白頭翁餳、苧葉餳、苦齋湯、炒馬齒莧、鴨爪草、雞爪草、炒馬蘭草、香椿芽、野莧菜、炒木錦花等;瓜豆類的有:冬瓜煲、釀苦瓜、脆黃瓜、南瓜湯、南瓜餳、狗爪豆、羅漢豆、炒苦瓜、釀青椒等;飯食類的有:紅米飯、高梁粟、麥子餳、拳頭粟餳等。

  閩北風味:以南平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北地區。

  閩北特產豐富,曆史悠久,文化發達,是個盛產美食的地方,豐富的山林資源,加上濕潤的亞熱帶氣候,為閩北盛產各種山珍提供了充足的條件。香菇、紅菇、竹筍、建蓮、薏米等地方特產以及野兔、野山羊、麂子、蛇等野味都是美食的上等原料。主要代表菜有八卦宴、文公菜、幔亭宴、蛇宴、茶宴、涮兔肉、熏鵝、鯉幹、龍風湯、食抓糍、冬筍炒底、菊花魚、雙錢蛋茹、茄汁雞肉、建甌板鴨、峽陽桂花糕等。

  閩中風味:以三明、S縣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中地區。

  閩中菜以其風味獨特、做工精細、品種繁多和經濟實惠而著稱,小吃居多。其中最有名的是S縣小吃。S縣小吃共有162個品種,常年上市的有47多種,形成餛飩係列、豆腐係列、燒麥係列、芋頭係列、牛雜係列、其代表有燒麥、餛飩、夏茂芋餃、泥鰍粉幹、魚丸、真心豆腐丸、米凍皮與米凍糕。

  莆仙風味:以莆田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莆仙地區。

  莆仙菜以鄉野氣息為特色,主要代表有五花肉滑、炒泗粉、白切羊肉、燜豆腐、回力草燉豬腳、土筍凍、莆田(興化)米粉、莆田(江口)鹵麵、莆田(西天尾)扁食、酸辣魷魚湯。

  “八大菜係”的特點及代表性名菜

  中國“八大菜係”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八大菜係

  山東菜係

  流派:由濟南和膠東兩部分地方風味組成

  特點:味濃厚、嗜蔥蒜,尤以烹製海鮮,湯菜和各種動物內髒為長。

  名菜:油爆大哈、紅燒海螺、糖酥鯉魚

  四川菜係

  流派:有成都、重慶兩個流派。

  特點: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

  名菜:宮爆雞丁、一品熊掌、魚香肉絲、幹燒魚翅

  江蘇菜係

  流派:由揚州、蘇州、南京地方菜發展而成。

  特點:烹調技藝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

  名菜:雞湯煮幹絲、清燉蟹粉、獅子頭、水晶肴蹄、鴨包魚

  浙江菜係

  流派:由杭州、寧波、紹興等地方菜構成,最負盛名的是杭州菜。

  特點: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

  名菜:龍井蝦仁、西湖醋魚、叫花雞

  廣東菜係

  流派:有廣州、潮州、東江三個流派,以廣州菜為代表。

  特點:烹調方法突出煎、炸、燴、燉等,口味特點是爽、淡、脆、鮮。

  名菜:三蛇龍虎鳳大會、燒乳豬、鹽局(左加火旁)雞、冬瓜盅、古老肉

  湖南菜係

  流派: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鮮,尤為酸辣居多。

  名菜:紅煨魚翅、冰糖湘蓮

  福建菜係

  流派: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發展起來,並以福州菜為其代表。

  特點:以海味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鹹香、色美味鮮。

  名菜:雪花雞、金壽福、燒片糟雞、桔汁加吉魚、太極明蝦

  安徽菜係

  流派: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風味構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

  特點: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擅長燒燉,講究火工。

  名菜:葫蘆鴨子、符離集燒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