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四章 曹植
作者:廿九去武當      更新:2020-07-02 13:23      字數:2529
  吳匡之舉,頗為意氣用事,用史子眇的話說,就是頗有一股遊俠英雄氣。

  以劉辯的設想,吳匡借史子眇的委托登門拜訪陽球,無外乎是要交代陽球三件事情,其一乃是希望陽球能夠適可而止,不要逼人太甚,惹怒曹節;其二是希望陽球能夠急流勇退,除去司隸校尉一職,保存自身;其三則是要給予陽球信心,誅宦之事不會停止,隻不過要徐徐圖之。

  然而話從吳匡嘴巴裏說出來,瞬間就變了味道。

  其一,你陽球若還不知道適可而止,還想著誅殺曹節,那即便事成,史子眇算什麽?你陽球又算什麽?

  其二,你陽球是個有本事的人,自然是要保存自身,但是曹節又實在可惡,那怎麽辦呢?沒事,我吳匡沒什麽本事,願意替你陽球誅殺曹節。

  其三,曹節是個大禍害,殺他,我吳匡等不及了。

  有一點史子眇說的一點都沒錯,吳匡雖為陳留小豪族,但是其年少其就以遊俠自居,滿身的遊俠氣質,遊俠是什麽?簡單點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輕生重義,救人急難。

  陽球是個英雄,大丈夫,吳匡看在眼裏,仰慕敬重之餘,心底那股子遊俠氣陡然升起,那便止也止不住了,他是不怕死的,用他的話說,那就是大好頭顱,取之便是。

  所以從陽球府上出來,吳匡就做了決定,無論如何,他一定要替陽球辦成這件事兒,畢竟史子眇隻能算是普通朋友,小殿下劉辯更不算自己的恩主,說到底,自己忠誠之人不過何進罷了,但是吳匡決定的這件事兒何進到底也沒有反對啊,否則當日如何會要自己隨同史子眇參與陽球誅宦的行列呢?

  陽球誅宦,可不隻是要誅王甫一人,更大的目標是曹節,吳匡從一開始就知道的。而且,殺曹節,多少有自己的一番意願在裏頭,這是這其中的原因沒必要也不打算和陽球說明白而已。

  同年六月,陽球主動上書辭任司隸校尉一職,皇帝當場應準,念陽球誅殺罪臣王甫有功,改任其為衛尉。

  殊不知這看似簡簡單單的一退一進,卻是將陽球的生命軌跡,乃至於成百數千英雄豪傑們的生命軌跡完完全全的改寫了,大漢四百年末世的狂風即將從京師洛陽席卷整個大漢帝國。

  “又起風了……”。蔡邕整理著眼前

  堆積如山的竹卷,看著院前天空中濃重的陰雲,悠悠說道。

  “主人,美人賦補全之人,可有眉目?”看著自家主人滿臉愁容,立於身側的家仆細聲問道。

  “尋得半月了,杳無音信。”蔡伯喈看著手中竹卷,無奈歎道。

  原來蔡邕整理抄刻鴻都石碑之事卻是要比抄刻太學前的石經簡單的多。太學石經畢竟涉及經典,需要校對,查驗,準備工作便要進行很久,再到抄寫篆刻,自然是極其費時的事兒了,鴻都石賦卻不一樣。

  首先需要被抄刻的詩賦幾乎都是由鴻都學子所做,本就是當前時代產物,無需校對,更無需查驗,隻要足夠精美,獲得了鴻都數位講師乃至皇帝劉宏的認可,便可直接抄寫進行篆刻。

  其次乃是太學門前的石碑長一米,高三米,抄刻過程頗為困難,而鴻都石碑則是吸取了太學石碑的經驗,規製長一點五米,高二米,抄刻起來就要方便的多了。

  如此一來七十二篇妙詩美賦未足一年,便全部選定,就算是抄刻的工程,也大致完成了四分之三。算是極大程度提前完成了皇帝布置的任務,如此看來倒也是件令人歡喜的事情。

  可是蔡邕一點都不開心,原因出於半月前發生的一件事兒。

  數月前,鴻都石碑待抄刻的七十二篇妙詩美賦全部選定,但是經鴻都眾講師以及皇帝過目,卻沒有一篇能夠超越當年何進臨時所賦的那兩句。而何進呢,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將自己靈光一現的這兩句賦給補全,皇帝無比遺憾,隻好下旨欽定能填此賦者當為主碑文宗。

  一時間洛陽乃至周邊各州郡才子奉旨填賦,蔡邕作為選拔填賦作品的主審官,家中登時出現了堆卷如山的奇異景觀,隻是作品雖多,卻不是失了神韻,便是失了意境,不是辭藻堆砌,便是平鋪直敘,填賦如山,卻幾無一賦可與何進所言那兩句相較一二。

  直到半月前某一天晚間,頭暈眼花,甚至是有點精神失常的蔡伯喈展閱了無數竹卷,終在無數個“流風之回雪”和“儀靜體閑”後,看到了以下言語。

  正所謂:“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不禦。”

  又或

  曰:“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落款曹植,後綴賦名,曰《洛神賦》。

  如此言語,趨近千言,竟是蔡伯喈半月以來看過最長的一篇。

  可憐蔡伯喈年近知天命,讀完此賦竟是痛哭流涕,狀似瘋魔,宛如癡呆。眾家仆不知原因,各自惴惴,竟然不敢相詢。

  蔡伯喈第二天一早便攜帶此賦入宮麵聖了,皇帝的反應實際上和蔡伯喈差不多,從開始看的拿一刻起至讀完全篇,一連說了二十九次“善”。到得後來竟也是痛哭流涕沒宛如癡呆。

  沒有比蔡伯喈更能理解此刻皇帝心情的人了。

  皇帝又是當場下旨,全城尋找這個叫曹植的文宗,並由蔡邕親自抄刻此賦於鴻都主碑之上。

  蔡邕從來沒有領旨領的那麽爽快過,剛到家中,又有小黃門登門宣旨,稱皇帝劉宏加旨,將於中原範圍尋找這個叫曹植的文學大佬,並依其言改《美人賦》為《洛神賦》,要蔡邕務必於抄刻前更改賦名,並要蔡邕將美人台上的那座刻有兩句《美人賦》的石碑砸了。

  蔡邕自然無甚辯駁,坦然領旨。

  此事到這兒為止,可謂是一切順利,合家歡喜,可是半月以來,曹植找到了二十餘個,年歲長至須發斑白的七十老翁,小至剛剛束發的稚氣少年,卻沒有一個能背誦這《洛神賦》的。蔡邕索性降低難度,但便是閱看幾遍,能背誦半篇乃至幾句的人竟也沒有。

  賦魁已現,文宗不現,如此情景如何不叫讀賦成魔的蔡伯喈煎熬無比呢?與他一並煎熬的還有皇帝劉宏。

  劉宏又下旨了,全國範圍內尋找這個叫曹植的大哥,甚至是線索提供人亦可根據線索價值賞錢一千至十萬不等,可算是兌現了他的諾言,西邸買(諧)官所得終歸是用之於民了。

  光和二年六月,宛如一百多年前,新朝王莽全國查殺“劉秀”一般,大漢王朝掀起了一股“曹植”熱。

  所謂:春種一粒粟,難收百餘子。苦耕二三秋,不若覓曹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