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4
作者:點清鏡      更新:2020-06-22 21:36      字數:3686
  依舊是全文大綱

  ————————————————————

  【呈示部】

  1.

  景朝天仁xx年冬,明帝病逝,太子傅懷堯經過數年艱苦卓絕又驚險萬分的奪嫡鬥爭,終於在二十歲這年得登大寶,改元建隆。

  建隆元年至建隆二年,政權交接之際,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傅懷堯為鞏固政權,兼引誘不穩定因素,決定在次年冬至進行祭天大典。

  建隆二年冬,大典進行當中果然遭到刺殺,傅懷堯早有準備,暗伏親信精銳禁衛軍數百人,卻並未將計劃告知尚未整編收服的眾侍衛(登基之後的侍衛並非他太子時期一手帶上來的武裝力量,而是由兵部選□□的。)。

  然傅懷堯沒想到的是,他一向不熟悉的侍衛中卻有一人奮力護主,身中數箭執意護他脫離險境。傅懷堯啼笑皆非,不忍拂他好意,便假作應允,實則暗中早已將叛黨解決。

  這一年兩人相遇,傅懷堯二十一歲,何禹十八歲。

  建隆三年初,大典事後各方封賞,傅懷堯得知侍衛名叫何禹,回想那日何禹的種種作為,覺得此人頗為忠心,可以一用,便提升為禦前侍衛分部統領,允其隨身護衛。

  傅懷堯初登位,有意將何禹培養成親信下屬,便在其當值的時候常喚來身邊,教導兵法政事。兩人相處當中,傅懷堯漸漸發現何禹天賦不錯,對於事務上手極快,遂以為何禹以後走入仕途以後,便與其他得自己青睞的青年才俊的當無不同。

  誰知何禹雖聰慧無比,然而其心思之赤誠一直未改,傅懷堯幾次試探他對未來仕途的野心,全然無果,何禹一心隻想報效提攜他的陛下而已。

  由此傅懷堯對他更喜,蓋因自己從幼年到現在,奪嫡期間周圍之人永遠心懷叵測各有目的,而今何禹是唯一一個對他有著純然的忠誠的下屬。從那以後傅懷堯漸漸喜歡上和他相處的時光,不需要疲憊的機鋒暗藏和試探,直至某日恍然發覺自己已不知不覺對他暗生情意。

  建隆四年初,傅懷堯發覺自己心意以後,半是感慨半是欣喜。他原本以為在經曆過那樣黑暗的少年時代之後已經沒有人能走進自己幾乎冰封的內心,卻沒想到登基之後被一個侍衛不含半點雜質的忠誠所打動。

  他頗為珍惜自己的這份心意,決定從此好好待何禹,先為他鋪路,等時機成熟再表明心意。傅懷堯對何禹的仕途安排,原本還有讓他為自己所用之意,自此以後卻是全然的想為何禹好了。

  建隆五年至建隆八年,四年時間內何禹在傅懷堯的提點下一路高升,周轉於各個實權職位,將幾乎所有以後能用到的經驗都曆練了一遍。

  何禹並不常在傅懷堯身邊,兩人寥寥的見麵也都是商討要事,傅懷堯在多年的磨礪之下早已心性穩如磐石,他並不著急,隻是按部就班的繼續為他鋪路,以求何禹有朝一日有足夠的地位和實力能麵對他二人在一起之後的流言中傷。

  何禹不知道傅懷堯對自己的心意,他隻認為陛下拿他當心腹,他便十分努力的學習,以便日後成為陛下的得力親信。

  建隆九年春,西北蠻族勢力漸起,時有遊騎騷擾邊境,邊民境況愈苦。時任京營禁軍都尉的何禹調任雁門太守,兼領驃騎將軍,使持節,前往西北穩定局勢。

  2.

  建隆九年至建隆十二年,何禹在邊關步步為營,抵禦住了蠻族的騷擾和進攻,並一點點蠶食對方的疆域,用陰謀陽謀逐漸瓦解蠻族的勢力,戰功卓著。

  建隆十二年冬,這日傅懷堯的心腹謀士兼死黨兼好友水泓秋入宮與傅懷堯閑聊。

  水泓秋出身沒落的小士族,是傅懷堯少年時的患難之交,自幼習得韜略之術,伴隨傅懷堯一路奪嫡過來,從龍之功第一人。

  然而傅懷堯登基之後,水泓秋無意仕途,便執意推拒了內閣學士兼大理寺卿的職位和所有的爵位封賞,轉領翰林院編修的閑職。於是水泓秋常以“俸祿不夠買酒”的理由入宮找傅懷堯蹭吃蹭喝。而傅懷堯也僅僅把私人的煩心事傾訴給他一人,故此隻有水泓秋知道傅懷堯早已心有所屬。

  這日水泓秋來閑聊,傅懷堯隨手把近期的軍報扔給他,說,我家那位已經打到湛冥山了,再進一步怕是連王庭都快要給端了,厲害不厲害。水泓秋翻著軍報,又看了半晌沙盤,臉色漸漸凝重。

  傅懷堯問怎麽了,水泓秋指著某處地形說此處是極為隱蔽的兵家險地。邊軍目標在前,若是何禹為了從此地偷襲直入王庭,雖然有可行性但是風險也很高,若是被埋伏則進退兩難,極其危險。

  傅懷堯聽罷,一開始並沒有在意,說道那小子是我教出來的,他的本事你也是知道的,而且他身邊還有你泓言為他參謀,你信不過何禹你還信不過你弟弟麽。

  水泓秋有些著急,說我倒是信他們兩個不會貪功冒進,然而這並不是兵法行軍的問題,我是擔心你那個小情人,我從未見過像他那樣忠心過頭的人,我隻怕他明知有危險卻不顧,執意進攻。別忘了他離京的時候,他可是抱著為你解決西北的麻煩的目的去的。現在大好機會在前,他怎麽可能放過。

  傅懷堯雖然對何禹的能力有信心,然而他一向理智,何況他知道水泓秋看人的眼光從來沒出過錯,自己反而有可能當局者迷,穩妥起見便下旨令何禹暫緩進攻。

  本朝體恤軍民,冬天不利行軍,便慣例規定,若無緊要戰事冬天向來不出兵。傅懷堯見西北局勢早已穩定,又即將逢冬休,認為無需何禹再坐鎮,便緊跟著聖旨,修書一封令他回京。他和何禹三年未見,早便想念不已了。

  身在關外的何禹接到詔書,拿給隨軍的長史水泓言看,道果然不出你所料,陛下並不允我出兵。

  水泓言是水泓秋的族弟,與他兄長擅長心術權謀不同,水泓言更長於兵法布陣。此次隨軍便是有傅懷堯命他輔佐何禹之意。

  隨後不久,傅懷堯的書信也到了雁門郡邸,水泓言便問何禹什麽時候收兵回京,如何安排副將和關外諸事等等。

  3.

  誰知何禹捏著詔書猶豫了許久,卻道暫且不收兵。水泓言大驚,道我已與你說過此計甚險,取道湛冥山,山下窄穀湍溪,大軍急行奔襲之下糧道難繼。若被敵軍發覺回援或提前埋伏,怕是很難全身而退。陛下也是知道這一點才令你不得出兵的。

  何禹一向冷靜,然而此時卻有些疑惑。這是景朝有史以來一舉解決漠北問題的最好的一次機會,若是大軍能直入王庭大破之,可使蠻族元氣大傷,短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都無法積蓄力量。

  若是此役畢功,則傅懷堯必能名垂史冊。而自己近年來雖因忠誠得他賞識,然而卻最多不過是他想提拔的眾多心腹之一,和陛下的大業相比可謂微不足道。何禹十分疑惑傅懷堯作為青年有為,心機果斷的帝王,為何會做出這種決定,將大好的機會錯過。

  水泓言卻道,陛下的心思不是你我能猜的,將軍即便想不明白,遵旨總是要的。然而何禹卻不能容忍陛下解決心腹之患的機會就這麽被浪費,執意破敵。撂下一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擇日出兵。”便掀帳而去。

  水泓言苦勸不得,又不好在眾人麵前顯出與主將離心,左右為難。他雖不知傅懷堯的那份心意,但是他被調給何禹隨軍顯然是令自己照拂之意,傅懷堯對何禹這幾年的提拔賞識也是大家都看在眼裏的。他生怕何禹一意孤行,若是出了意外,自己如何給陛下交待。

  無計可施之下,雖然知道帝心很可能難以預料,卻也隻得修書回京,一五一十將何禹有意抗旨之事說了。

  傅懷堯接到水泓言的書信,微有不好的預感,問水泓秋該當如何。水泓秋吐槽說誰讓你平時總是慣著他,這下恃寵而驕了吧,他現在天高皇帝遠,膽子可大了。

  傅懷堯無奈,便隻得又連下三道詔書令他回京,言辭一道比一道嚴厲,隻盼著何禹能懾於君威,把膽子收收。

  然而何禹一心為傅懷堯建功,三道詔書看了一眼便付之一炬,鐵了心的要不遵聖令。水泓言用盡渾身解數,想辦法誆騙何禹收回決定,然而何禹心誌堅定,無論如何也不上當。

  4.

  傅懷堯見三道詔書毫無音信,水泓言的書信中所陳事態也一日比一日緊急。在最後一封書信抵京之時,言道驃騎將軍已在進行最後的整軍和糧草物資的清點籌備。傅懷堯愈加擔憂不已,日夜難眠,朝會的時候對著幾個大臣莫名其妙發了好幾次火,朝野議論紛紛。

  最後傅懷堯終於下定決心,擬金旨一道,最後通碟令何禹暫緩出兵,回京複命。若違令不遵,以謀反論處。

  這日夜晚,何禹在軍帳中捏著聖旨發了半天的呆,水泓言在旁焦急地走來走去,苦口婆心勸他收回成命,否則即便他安然返回,聖上也是絕對不會再容忍他這麽一個不聽話的將領的。就算是他這一戰立了大功,恐怕也難以消彌聖上的怒火。

  然而何禹又如何不知道這一點,水泓言見陛下已經下了這樣嚴肅的命令,這番勸說依然毫無效果,他情急之下便拔出佩劍擲到桌上,冷冷的說你忘了我還是監軍之職麽,你難道真的要逼我將你拿下?

  話還沒說完,便被何禹的親兵製住,何禹笑道,你雖名義上有節製之權,然而你手裏無兵,你能不能走出這個大帳都兩說。

  水泓言沉默片刻,道你若如此,這是當真反了麽。何禹看著他淡淡的道,我自第一次抗旨之時就沒想過能再得聖上的信任,要說反,我早就反了。

  隨後又悠悠地歎一口氣,說,聖上這幾年提拔我,從一個無名侍衛到一方將領,我從未想過此生能有這一天,隻是……今後不能再為陛下效力,辜負了陛下的栽培之恩。

  何禹臨走之前,命水泓言好好留守大營,隨後留書一封,言末將自知罪無可赦,有負皇恩,無顏麵聖,拜別。托水泓言轉交之後,便帶兵出發了。

  建隆十三年初春,京城家家戶戶燃竹慶新年之時,傅懷堯收到漠北大捷的戰報,並何禹的死訊。

  【呈示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