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宴請竇公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7      字數:3339
  楚楚這時的心情也很無奈,因為她幾乎都要懷疑華霄霽的確是打算禍國殃民了。

  “如果我們阻擾征運秋賦,且還是以鼓動作亂的方式,你可知連你在內,那些阻納秋糧者全都會被當作逆賊處死。”這樣的手段,可是就連袁箕這樣的權奸當走投無路時到底還是因為心存顧慮而不敢孤擲的,華霄霽卻能理所當然提出建議,楚楚當真有些懷疑她英明睿智的主公這回恐怕是病急亂投醫,廢盡心思結果找來一個豬隊友。

  “可我們阻納秋賦,為的可是社稷安定啊,皇上仁厚,難道會不分青紅皂白隻依成律處置?”華霄霽頗有些輕鄙楚楚的婦人之見:“楚娘雖得鄭公信重,到底也隻是負責居中聯絡以及執行之事,並不了解朝堂政務,更未曾熟讀經史,不明事急從權的道理,而這時,再急報京城待鄭公決斷顯然已經來不及了。”

  楚楚因被小看,竟然也不著惱:“而今國無戰事,華先生以為賦稅及不及時上交無關要緊,但華先生不妨設想,今次阻抗納賦若得皇上據事發有因而寬赦不問,日後萬一邊疆不寧,外敵挑生戰亂,國內細作便敢再次鼓動民眾暴力抗法阻拒征賦,屆時便有亡國之憂!是以此事絕不可為,我們隻能等到秋糧啟運順利納交京城之後,再發動抗議之事!說到底我們阻止的是私心圖權的周王蒙蔽聖聽被立為儲君,而絕對不可行於國於君有害之事,這一直都是主公的堅持,所以這件事,主公早有定策,華先生之建不可試行。”

  嬌杏聽得心下冷笑:這楚楚為了說服華霄霽,一時心急竟然露出了口風,幾乎明說她那主公一早就在籌劃陰謀,但華霄霽應當會再次忽視,完全不懷疑多少“原告人證”都是那主公安排,利用他這個蠢貨為急先鋒馬前卒,發動陷謗周王的詭計。

  周王和臨淄王兩敗俱傷,一定有人坐享漁翁之利。

  可一個華霄霽顯然不足夠有這大能耐,讓皇上相信周王在江南監政果然實施了枉法縱私的罪行。

  “那鄭公究竟有何安排?”華霄霽果然未生疑心。

  “應天府尹竇公,確為忠臣良士,無非是為周王、趙逕勿蒙蔽方為其佐助,屆時由華先生集合眾多受貪宦奸官逼剝之百姓,於應天府衙擊鼓狀告諸多不法,竇公經察實,絕對不會包庇周王明為糾察不法,實則廣結黨徒,並縱容黨徒漁肉百姓之劣行,竇公乃留京要員,劾策可直達天聽,這件案情一定會被皇上知獲。”

  嬌杏恍然大悟。

  華霄霽隻是一名急先鋒,應天府尹竇章才是對方的殺手鐧!

  竇章官譽甚佳,於南直隸而言,原本就是廣受百姓信服,更不要說周王這回監政江南,竇章一直行為的都是佐從之事,先有華霄霽檢舉,再有竇章發起彈劾,隻怕皇上就會相信周王果然犯下諸多罪責,縱便是這回南下,周王肅清了不少貪官仕亂,且更讓朝廷政令得以順利推行,依時按量征送秋糧抵京,不過隻要察實了江南四省仍然存在貪墨索賄,甚至胡亂攤派等事,周王所

  有努力便將付之東流,倒不至於因此有死獄之災,但有如回到了起點,優勢盡失,再也無望被立太子!

  連嬌杏都想到了,比如婁藏是一定沒有仗勢欺人的惡行,但敵黨針對周王發動的彈劾也不盡然都是汙謗,竇章因為隱藏得極深,他又職任應天府尹,一度深得周王的信重,竇章不難察知周王一方存在的疏忽,甚至根本就是竇章居中運作,導致周王等對某些州縣長官的不法行為沒有知察。

  往往隻需要少數個案得到證實,就會造成所有罪行均有“確鑿”。

  如同那個謊稱隻有十畝田桑卻被攤派重賦的“貧民”,他便理所當然成為受害者之一,縱然江南治下,絕大多數民戶其實都沒有承擔不應交納的糧賦,但既然被證實了個案,他們就都會憂心忡忡,認為若然不徹底斷絕隱患,這樣的厄運遲早也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民怨、輿論,有的時候就是這麽容易造成。

  江南四省民憤洶洶,負責監政的周王還哪裏有資格克承大統?

  一定不具備賢主明君之能。

  要若周王不察,盡心竭力一場,落得的卻是功敗垂成,莫名其妙被別人摘了桃子。

  ——

  弘複十二年二月初五,當最後一艘滿載秋賦的運船也從南京城的港口啟行,戶部尚書張鞏終於是舒了口長氣,轉身衝竇章抱一抱拳:“這數月以來,江南雖經不少官員貶遷之亂,鬧得多少吏員都人心惶惶,所幸的是張某不負許閣老所托,到底協助得殿下征齊秋賦,順利運交京城,且各州縣,因此又理察核實了籍冊田畝,多年亂象終於得到整改,張某這一任後致仕告老,也不負君國信托了。”

  張鞏著實是個中立派,並不願參涉儲爭,他想的便是在南京戶部尚書一職上卸任,告老還鄉之後,過些年含飴弄孫的休閑日子,雖然他沒能拜閣為相,數十年仕途未犯過錯,也算是為子孫日後的前程打下了基礎,至於子孫將來能走到哪步,那就得看他們自己的時運了。

  當朝首輔許晉,曾經為張鞏的直屬上官,所以張鞏與竇章因為許晉的緣故頗有交誼,但他這回協佐周王監行江南政令卻並不是僅僅因為私誼舊情,秉持的也是職務之責,而今眼看著江南時局已定,張鞏是以有如釋重負的心情。

  竇章微轉過身看著張鞏,神情幾分凝重:“皇上有誌複興盛世,這回整飭官場不過是首要的一步而已,前途還實多艱辛,將來還少不得張公這樣的忠臣良士為盛世之治效力,張公可不能生致仕掛冠之想。”

  “張某有多少才幹,著實有自知之明,日後的廟堂,還得靠逕勿這幫後起之秀操持領率,張某這把老骨頭是折騰不動了。”張鞏搖頭輕笑。

  竇章也就沒有多說了。

  逕勿的確才幹,隻可惜斷人度勢始終不及趙太師當年老辣,尤其過於沉耽內幃之情,貿擇昏聵而輔,其年輕氣盛又根本聽不進規勸教束,雖確能稱為後起之秀,遺憾的是根本無能率領廟堂。

  他

  懷著這樣的心思,就越發期待接下來的事態驟發。

  蘭庭這日卻置一席酒,單請竇章往逢君閣飲談。

  陳實自然是欣喜若狂廢心張羅,楚楚卻有幾分憂慮,擔心連竇章都已然露出破綻,但她又不好試探,唯隻安排了一間雅室,她卻在陋壁利用矢服竊/聽。

  蘭庭有如恍然不覺隔牆有耳。

  甚至主動解釋自己為何相邀竇章前來逢君閣:“這回江南之行,多得竇公傾力相助,才使諸多政令得以順利推行,早該置酒相謝,而今終於有了空閑,這間逢君閣,有內子注資,是而相比吳王宮裏更加自在幾分,今日庭與竇公不談公務單論私交,盡興一飲。”

  楚楚聽了一陣兒,果然是在敘舊,仿佛趙逕勿是料定了周王已然勝出,他們在江南必然不會久留了,屆時當恩旨送抵,立即便將返程,沒有空睱再設酒宴與故交話別,所以才在這時便先設宴。

  當酒過三巡,蘭庭言道:“殿下頗為看重竇公,認為憑竇公之能,應天府尹著實算為屈就,殿下有意舉薦竇公入閣拜相。”

  這就是代周王來探竇章的口風,籠絡竇章徹底奉周王為主君了。

  竇章莫名便覺幾分焦慮,很敷衍的一笑:“老朽迂腐之資,實不敢企及內閣,隻是為君國之事,不敢不竭誠效忠,殿下這般褒獎,老朽著實愧不敢當。”

  “竇公太自謙了。”蘭庭微微一笑,一連盡飲數杯烈酒,神情頗帶著幾分鬱愁。

  “逕勿難道心懷哀愁?”竇章主動問起。

  “不瞞竇公,江南監政一事雖然順利,可因為庭一時不慎,害得外祖及舅嶽橫遭不測,而今明知誰乃首惡元凶,卻不能為親長報仇血恨,心中實覺愧恨,也是好容易完成了秋糧征運的要務,今日多飲了幾杯酒,未免牽發心事。”

  “怎麽?逕勿已經察明了凶手?”

  “是。”蘭庭長歎:“正是與張況岜一案密切相關,首惡元凶乃何人毋庸置疑了。”

  他看見竇章明明頓下的酒杯又再重新舉起,放心陪喝了一杯。

  這件事,竇章知情!

  但竇章當然會順著蘭庭的話往下說:“臨淄王畢竟貴為皇子,沒有罪證確鑿,逕勿的確無計可施,隻糾察貪逆,從來難免不測禍殃,李公曾經亦為命官臣子,相信能夠深明大義,至於令內……婦道人家一時會有埋怨,但隻要還不忘婦德內規,治氣也隻是暫時,逕勿又何必自苦。”

  蘭庭聽了這話心中一陣冷笑,大抵判斷出竇章因何會被說服,他的對手確然不容小覷,論及掌握把縱人性心理,他是甘拜下風五體投地。

  但仍然不忘為春歸正名:“內子從來不曾因外嶽之事埋怨,她一貫深明大義,隻內子越是如此,庭心裏便越是愧疚,庭今日不妨許諾,還請竇公作個見證,無論那元凶首惡身份多麽尊貴,有朝一日,庭必定會將其一黨繩之以法,用首惡幫凶人頭,告奠外嶽英魂。”

  這一席斷頭酒,竇章你先喝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