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及時圍觀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6      字數:3448
  張太後雖說一直對兒子不夠親近的態度心存遺憾,但至少兒子過去對她說話時都是輕言慢語,還當真沒有遭遇過如此肅厲且責備顯然的口吻,已經養尊處優太久,早就忘了當初如履薄冰、飽受淩辱的歲月,張太後被弘複帝這幾句譴責震驚當場,有如突然化身石像卻還兩眼含淚。

  孫宮人受到的震驚不比張太後低,但她沒有愣怔而是滿懷不甘地替太後打抱不平。

  “皇上怎麽這樣埋怨太後?太後娘娘可是皇上的生母,與皇上乃禍福攸息,太後慮事從來都隻重皇上!皇上從前想廢皇長孫儲位,太後一直便不讚成,就算皇長孫犯下悖害太後的大罪太後可也隻是勸諫著皇上以教束為重,皇上怎麽能因嫡嗣被廢怪責太後?要說來皇上若不曾聽信那些亂臣的讒言廢黜嫡嗣,嫡尊庶卑的禮法未亂,而今周王又哪裏來的機會覷覦儲位呢?太後正是為了防範皇上一錯再錯,亂了祖業根基,這才出言警告趙修撰等等朝臣不可再助亂臣賊子……”

  “把這個妄言朝政的宮人給朕拖下去!”弘複帝的心胸裏填滿了戾氣,差點張口就把杖斃二字也連帶著說了出來,險險才停在咬緊的牙關處,重重喘息兩下才道:“罰作浣衣局宮奴。”

  “皇上!”孫宮人剛喊出兩字來就被馮得意眼疾手快地掩了嘴。

  這孫氏在宮苑相陪張太後左右也已經將近二十載,雖說入宮後著實沒有派上用場,不過有她在身邊端茶遞水、諂媚奉承倒也讓張太後習慣,是以也一直視為心腹的,而今被弘複帝不由分說就罰作了苦役,張太後隻覺臉上像被人當眾刮了一把掌——要說起來當年她也不是沒被彭妃申妃當眾掌摑侮辱,可人往往如此,當艱險已為時過境遷,當已經適應了尊榮富貴,就會完全忘記自己原來並非是受不得辱謾的,更會將其實遠遠不算辱謾的事視為奇恥大辱。

  張太後一聲悲哭,搶身過去就擂著拳頭往弘複帝身上不輕不重捶了兩捶,而後就揪著皇帝的肩膀不住搖晃:“我做錯了什麽,你怎能這樣對待我?禮法難道沒有講究長幼有序?齊王而今難道不是你的長子?你是真想把皇位傳給周王,你就是想讓我這一輩子都被慈寧宮的王氏力壓一頭!你這個忤逆子,你這個不孝子!今日我就不妨跟你直說了,你若不敕了小孫,不準了我賜婚的懿旨,不下令封齊王為儲,我就去哭皇家宗祠去!也讓文武百官評評理皇上是否還知孝義!”

  這下瞠目結舌的人就換成了弘複帝,他看著自己儼然是要撒潑胡鬧的生母覺得額頭兩側活像被鐵釺生紮,眼前又再一陣陣的發昏發黑了。

  正在這時忽聞聖德太後趕到的消息,連馮得意都覺得無異於天降救星,趕忙一溜小跑相迎,閃著淚光把張太後與弘複帝間的爭執囫圇一說,唉聲歎氣愁眉苦臉:“張娘娘正和皇上鬧著呢,奴婢們既不敢勸又不敢不勸,多得王娘娘來了,總算是有了個敢勸的人兒。”

  聖德太後既是答應了春歸要替她圍觀,又確然不能夠放縱張太後胡作非為,把皇上氣出個好歹來那就更加天下大亂了,所以

  她才會到得如此及時。又竟管張太後一聽王太後駕到就止了潑鬧悲哭,偏殿裏此時看上去倒還不見兵荒馬亂,不過王太後卻罔顧張太後這番粉飾太平,她往羅漢床另頭一坐,就斜睨著張太後。

  “我就知道你又犯了糊塗且這回說不定更要滋鬧,果不其然立時就任性胡為,多得我及時趕到,否則指不定皇上得被你氣成什麽樣。我先不跟你說那些大道理,就說今日你賜婚太師府及成國公府一事,人家說剃頭擔子一挑熱,你倒好,你是過路的白操著熱心,吃了多少塹還不知道眼前有溝,翻著眼抬著腳專門踩陷井。”

  “王娘娘僅管奚落我。”張太後漲紅著臉卻到底不再吵著要去哭宗祠了。

  “你哪回肯信我的話?先住口,我自然能讓你心服口服。”王太後把目光放正,直接指使起馮得意來:“把賢嬪喚進來吧。”

  賢嬪一雙膝蓋骨險些沒給跪平了,往壽康宮來的一路上還不準坐肩輿,僵著腿走路邊走邊吸涼氣兒,這時氣還沒喘勻,就被領了進來接受“三堂會審”,臉色更是狼狽慘白,眼睛不敢亂晃,直盯著自己顫抖的手指,但說起懼怕來,那是不存在的,她知道弘複帝是個慈悲心腸,就算看在東宮時萬家相從扶持的情份上,也不至於因為這麽點錯謬重罰她,也就是再受一場喝斥罷了。

  突地聽王太後說道:“張娘娘說了要賜婚,我倒也覺得未必不可,成國公府七姑娘是這一輩女孩兒當中,無論容貌還是性情都算出挑的,和太師府的三郎君也算般配。”

  這話恍若一記悶棍直接敲中了賢嬪的天靈蓋。

  且她對這一記悶棍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為什麽會賜婚?皇上不是一定會拒絕的麽?還有聖德太後,又哪裏能夠容忍太師府與成國公府當真化幹戈為玉帛?不對……不對!聯姻不等同於化幹戈為玉帛,正如趙、沈兩家和趙、江兩家,明明是姻親,但趙蘭庭哪裏會管江氏的死活、太孫的廢立?王太後這分明是拿準了趙蘭庭仍然記恨萬家,所以才巴不得促成這門姻緣!

  王太後說得不錯,七娘確然是她下一輩侄女中最出挑的女孩兒,所以怎麽可能做為棄子婚配仇家?七娘的姻緣必須得大益於齊王!王太後這可是想毀了七娘!

  賢嬪心急如焚:“娘娘,七娘是嫡女趙蘭樓卻不過是庶出,二人又如何稱得上般配?趙蘭樓甚至還不曾取得功名!”

  一句話就逼出了賢嬪的真情實願,王太後表示相當的勝之不武,她又斜睨著張太後:“驚不驚奇,詫不詫異?怎麽上晝時賢嬪明明巴望著將侄婦女往太師府嫁,才過了半日就是另外一套說法了?張娘娘這時還肯相信賢嬪是當真想著和太師府化幹戈為玉帛?你啊,自己扳著指頭數數是多少回被人利用了?一雙手夠不夠數清楚回次?賢嬪哪裏是想和太師府和解啊,她才不信蘭庭會不記私仇,因著諫言廢後的事她又被皇上責斥,就亂了陣腳,所以才迫不及待趕忙算計六郎。

  賢妃是料到太師府不會和成國公府聯姻,小顧年輕氣盛,指不定就會當場回絕,這樣一來有她從中煽風點火

  ,張娘娘你必定又會怒責小顧違令不遵。靠著這樣的手段,賢嬪就想逼迫皇上貶責朝廷命官,社稷棟梁之臣,賢嬪這計策雖說淺薄,可張娘娘想過沒萬一你中計,又會糊裏糊塗地讓皇上為難?”

  張太後看著一聲不吭的賢嬪,極其希望賢嬪能夠喊冤道屈,但讓她絕望的是賢嬪顯然默認了王太後的指斥……她果然是再次被人利用了,為什麽這些人就揪著她接連不斷的利用呢?!

  “皇上,妾身是擔心因妾身之過連累了二郎,這才想法子補救……”賢嬪一眼都不看張太後,她已經被這豬隊友傷透了心了!

  “罷了,你不用再解釋。”弘複帝苦惱的捧著額頭,幾個兒子究竟誰更賢明已經讓他難以斷定,後宮這些女人們就不能消停些麽?個個都想佐助,卻個個都在拖兒子的後腿,多虧自己不像先皇一樣昏庸狠決,否則兒子都被這些女人用疼愛的名義害死了好幾個了吧!

  但弘複帝忽然又留意見賢嬪眉心唇角的細紋,那是多少脂粉都無法掩飾的歲痕,但她們都是青春貌美時就已經相伴在他身邊了,陪著他一齊擔驚受怕,那些如履薄冰的日子也的確多虧了她們的陪伴,還有她們身後的家族她們父兄的聲援,薄冰沒有破裂,他才沒有沉入冰淵再也難見天日。

  “賢嬪今日始禁足於寢宮,未得赦允不許違禁。”弘複帝強忍著惱怒才沒把賢嬪貶回選侍的品階,這還未夠十日呢,從選侍到賢妃竟然來了個往返輪回的話……弘複都替賢嬪臊得慌。

  待賢嬪告退,王太後這又才對張太後道:“朝堂政務,你一直就是糊塗蒙昧半件鬧不清楚,就更不應橫加幹涉讓皇上為難了。”

  張太後把脖子一梗:“我怎麽鬧不清楚了,長幼有序難道不是國法朝綱?就說當年,皇上不也正是因為占著皇長子的名義才得以被立為東宮,無論彭、申二妃怎麽進讒言,先帝都沒敢違背禮律!”正是這個道理!連先帝都不敢廢長立幼,今上如此罔顧禮規還能稱得上什麽賢明?

  “立長?我就跟你直說了吧,這些所謂的禮法規條壓根就不能局限皇權,是長為重還是嫡為重?史故有漢景廢長立幼,隻需要換個皇後就能符合國法朝規,因為出生得早些就能夠坐享尊位?張娘娘,皇上當年雖說一路艱險,但有這麽多忠臣甘願輔佐,讓皇上避開彭、申奸黨的迫害終於登極九五,不是因為皇上為長子,而是因為皇上確然賢明仁厚!”

  “就論賢明仁厚,王娘娘哪來的憑據證實周王就一定勝過齊王?”張太後仍不服輸。

  王太後失笑:“我就知道你這心胸,年紀越大越是狹窄成了針尖兒,你在意的根本不是國法朝綱,在意的隻是六郎為我教養長大,你就認定了六郎對我比你更加親近,你這還是在和我爭強鬥勝呢,這心思用在尋常事體也就罷了,我懶得和你計較,可這是儲君的擇抉,關係的是社稷國祚,不容得你用這些惹人發笑的由頭無理取鬧。”

  弘複帝重重歎一聲氣,心裏卻把嫡母佩服了個五體投地。

  而張太後,心情自然不會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