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意料之外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5      字數:3324
  有點出乎意料的是沈皇後甚至都更比太孫“捷足先登”,春歸不由猜測看來除了慈慶宮裏的宮人,沈皇後還在此處安插了其餘耳目,來得如此快速,應當是她甫入慈慶宮時便有耳目往坤寧宮通風報訊,這倒不能夠說明沈皇後料到太子妃今日會對她動手,多半是因弘複帝解除了高氏的禁令,沈皇後極其憂愁高氏會變本加厲挑撥離間,讓太孫更與她這祖母離心。

  這時沈皇後冷眼看著高氏裝瘋賣傻,眉目間逐漸堆積起電閃雷鳴。

  又別看弘複帝被惠妃的矯揉作態欺瞞多年,此時倒一眼看穿了高氏的偽裝,並非惠妃與高氏演技存在懸差的緣故,說到底還是因為弘複帝自身固存的好惡,他慣常喜好溫柔婉淑的女子,惠妃便投其所好,至少是表麵上從不違逆弘複帝的意誌,高氏的張狂卻從來不知收斂,更因著高瓊一家的罪行察實,弘複帝原就自愧養虎為患,對於高氏自然就沒有良好感觀,這時雖還沒鬧清慈慶宮裏究竟鬧生怎樣一場事故,不過眼看著好些宮衛與宮人對峙的場麵,猜也能猜到蘭庭的擔憂斷非小題大作,高氏果然遷怒於趙門,拿蘭庭無可奈何,竟想著害殺趙門女眷出氣。

  瘋狂是夠瘋狂,但當然沒有喪失神智。

  可弘複帝眼看著周王妃與春歸毫發未傷,又當然不願把這場有驚無險的事故鬧得人盡皆知,更不提追究太孫的罪錯,令得朝堂之上再掀廢儲的爭議,他也全當高氏果然神智不清,不由分說下令:“太子妃瘋篤疾發,令從今之後移往南台子虛庵休養,除醫官之外,任何人不得打擾太子妃養病!”

  正在這時,太孫總算是趕到了。

  驚惶失措地便去摻扶他的母妃,反挨了一個推搡,太孫於是又跪在弘複帝麵前求情:“皇祖父息怒,母妃而今病勢沉重,還望皇祖父能夠恩許母妃留在慈慶宮靜養,讓孫兒侍疾盡孝。”

  沈皇後聽弘複帝下了幽禁的聖令,原本不願再不依不饒,可眼見著太孫直到這時還執迷不悟,怎容留高氏在太孫身旁繼續生事?她稍稍的閉了幾息眼睛,竭力緩解心頭的怒氣,微微上前兩步:“皇上,臣妾並非不曾關注太子妃的病情,昨日還召見了丹陽道長及太醫院的醫官,分明問得太子妃雖經大病一場,但經過道長及醫官的診治身體已經逐漸康複,怎至於過了一晚上,反而便瘋篤而喪神智?且臣妾早前聽聞,太子妃授意太孫相請顧宜人來慈慶宮,說是自知罪錯心裏悔愧,意欲賠罪安撫,怎麽忽而便鬧出這樣的場麵,倒像是大動了幹戈一般,來龍去脈還請皇上明察,方才能杜絕宮中滋生謠言。”

  太子妃那位已經被宮衛製服的心腹宮人,眼瞅著太孫終於返回,似乎才有了底氣,此時昴著頭顱高聲辯解:“太子妃確然是打算向顧宜人賠禮,請托顧宜人對軒翥堂諸尊長代轉太子妃的誠意,修彌太孫殿下與趙門之間的誤解,怎知顧宜人卻對太子妃冷嘲熱諷,高姑娘在旁聽著憤憤不平,指斥顧宜人以卑犯尊,顧宜人竟親

  口承認了是趙修撰與周王串通,指使她於娘娘宮宴上陷謗太孫及高郎君,太子妃氣怒,欲令我等押顧宜人向皇後申訴,顧宜人卻拿起案上匕首意欲刺殺太子妃,多得高姑娘替太子妃擋了一擊,但高姑娘卻不幸被顧宜人刺中要害,當場斃命!太子妃因高姑娘慘死,氣怒方使神智大亂,下令擊殺顧宜人,正好周王妃至慈慶宮,顧宜人奪門而出飛奔來此,周王妃不問青紅皂白便要包庇顧宜人,我等自然不會讓顧宜人離開,不想宮衛反生誤解,竟聽信周王妃的話將我等製住。”

  春歸聽了這番漏洞百出的話實覺可笑,簡直不願理論,也拉了拉張口欲言的明珠,阻止了她的辯解。

  說到底這場險變,察明是非黑白不廢吹灰之力,關鍵是弘複帝的意誌如何,是要繼續包庇太孫,還是主持公道,或者“小事化了”隻究那心腹宮人信口毀謗的罪責,仍把太子妃以“靜養”之名幽禁南台。

  “臣請皇上允準稟應。”蘭庭此時上前,長揖禮請。

  “允應。”弘複帝似乎歎息一聲。

  “既涉人命,還請皇上察斷清明,還臣及內子清白。”

  弘複帝的歎息聲就更加明顯了。

  “皇祖父,望皇祖父允準孫兒負責察明今日這場事故實情。”太孫竟然主動請命。

  沈皇後的神色頓時森涼,雙眼有若兩個火銃口,恨不能把太子妃擊打成體無完膚的篩子。

  她以為太孫必然會包庇太子妃,在這樣的情境下還企圖狡辯脫罪,這場險變在沈皇後看來完全和太孫無關,錯責盡在喪心病狂的高氏,太孫至多不過是一時心軟,為太子妃所瞞騙,卻又不能眼睜睜看著生母擔負罪錯被廢位甚至處死。

  “皇上,太孫年紀尚幼,且關及太子妃罪否,難免受孝道親情困擾,此案發於內廷,還請皇上按循舊例,交臣妾主審高公公協從。”沈皇後力求將太孫擇清。

  “皇祖母,孫兒雖未成年,但也參政日久,最近受太傅及諸屬臣教諫,亦深明親情之外,綱紀禮法為重,還望祖父及祖母相信孫兒能夠明辨是非。”

  太孫如此堅持,弘複帝心中一動,看向蘭庭:“顧娘雖為命婦,不過莫說朕一直將蘭庭當作自家晚輩無異,皇後也的確該蘭庭喚聲姨母,這場自家人的爭執,朕以為大無必要當作朝堂公案來審,高氏雖為裕兒生母,但朕還願相信裕兒經過這一段的反省,應當懂得天倫人情之外,還當遵循是非公允。蘭庭今日便全當考較自家晚輩,給予裕兒理斷磨練的機會。”

  弘複帝既有了決斷,蘭庭哪裏還能拒絕?

  “臣遵從聖意。”他可不會當真把太孫看成自家晚輩,天底下隻有一國之君能夠隨口把臣子當作“自家人”的自由,臣子要真就此不見外而洋洋自得,必須是大逆不道目無王法。

  於是弘複帝及沈皇後便暫時坐於慈慶宮的正殿,等著太孫人生第一次行“刑官”之責的斷案結果,周身狼狽的太子妃也自然被沈皇後

  帶來的宮人領去另處更衣梳洗妥當,再被帶回正殿時,張牙舞爪的狂態倒是收斂了,卻仍是一派喃喃自語的神智不清狀,不過偶爾還是會麵帶冷笑,泄露出洋洋自得的真實。

  變故迭生,她的確無法將周王夫婦以及趙蘭庭夫妻一網打盡了,但她自信太孫絕對會坐實春歸的罪行,顧氏必須為高皎償命,且她也仍然會留在慈慶宮繼續“養病”,日後並非完全沒有複仇的時機。

  且經過今日這場風波,她能夠證實慈慶宮中確有弘複帝及皇後的耳目,叮囑兒子加強戒備,隻要肅清這些耳目,也許弘複帝及沈皇後便再難暗中謀害造成她“病重不治”,雖說沒了宋國公府的權勢做為支撐,憑她一己之力無法擔保讓未來天子言聽計從,可隻要她還能活下來,隻要父兄殘餘的黨從能夠保全,並非沒有恢複昔日榮光的機會。

  前途雖說艱難,但誰讓這回計劃落空了呢?也隻有再靜侯時機。

  又說弘複帝既然說了“一家人”的話,此時便不再計較君臣有別,不但賜座周王與蘭庭,甚至也允了春歸落座,春歸剛好坐在太子妃的斜對角,眼角餘光不難捕捉到這位難掩自得的神情,但她卻一點都不擔心。

  不管太孫怎麽審訊,弘複帝不可能認可高皎為她刺殺的所謂事實,且她現在既然沒有成為一具不能開口的屍體,當然可以自證清白——人證什麽的固然可以為太孫推翻甚至要脅而變供,但高皎的屍體不會說謊,高皎是被綁縛之後才為利匕穿胸,既無法掙紮被一刀致命,說明繩索綁縛極緊,屍身上應當會留下痕跡,她總不可能在慈慶宮太子妃麵前先把高皎綁起來再行凶。且高皎受縛,應當無法站立,坐也好躺也罷,傷勢都有別於麵對麵站著行成的創口。春歸相信熟讀《洗冤集錄》的自己,完全能夠就此些實據辯得太孫這主審啞口無言。

  至於弘複帝會如何處治太子妃,春歸其實壓根便不在意,橫豎軒翥堂和太孫已成你死我活之勢,來日太孫儲位不保,太子妃還能興風作浪不成?

  眼下就必須付出代價的人,在春歸眼裏從來不是已然窮途末路的高氏。

  太孫人生第一次主審刑案並沒有花耗太長時間,大約半個時辰,便進入正殿,二話不說便膝跪在弘複帝的座前,且滿懷沉痛的叩首下去。

  太子妃的坐處無法目睹兒子的神色,以為太孫這樣的作態是為了請準弘複帝下令將春歸處死,終於是停止了喃喃自語又再恨視向春歸。

  蘭庭卻留意見太孫神色間的凝重,似乎帶著幾分悲痛和掙紮,他心中一動,卻不露聲色的垂下了眼瞼。

  “祖父,孫兒著實……”太孫耷拉著雙肩,神色灰頹,與從前那個飛揚跋扈不服管教的少年簡直判若兩人,話說了半句又再重重叩首:“孫兒願意替母受罰,望祖父貶奪孫兒儲君之位,寬赦母妃不死。”

  太子妃渾身僵硬的轉過頭,神智徹底清明了,她瞪大雙眼,難以置信:“裕兒你說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