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當時脈絡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5      字數:3519
  夫妻倆並沒有在曉濕處逗留太長,他們後來回到了斥鷃園。

  一路上的仆婢不少都看見了大爺和大奶奶攜手慢步,在他們眼裏,是正當年華的郎才女貌,偷享浮生半日閑,就像世間多數的正值情濃的夫妻,想當然耳鬢廝磨談笑之時,話題無非風花雪月。

  他們不知道看著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人,其實並非不知人間愁苦,也更加不像表麵一般無憂無慮,其實芸芸眾生無論貴賤尊卑,原無幾人身無負累,隻不過往往世人都會放大自身的苦難,又忽視他人的艱辛罷了。

  春歸卻覺眾目睽睽之下公然與蘭庭拉著手,最大的好處便是會讓仆婦們自覺繞道,他們依然可以低聲談話而無忌內容落入旁人的耳中。

  “逕勿是什麽時候知道一切真相?”她問。

  “我起初並未懷疑沈皇後,直到母親過世,沈皇後‘及時’察明萬貴妃籠絡婢女和淑,且沈夫人那所謂的閨閣知己竟然也是因為萬貴妃授意有心引導沈夫人當眾稱讚父親那篇文章,激怒母親與沈夫人發生爭執等等原本‘巧妙’的設計,甚至未等祖父回京,豫國公府和我趙門這場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竟然是因萬貴妃挑撥離間時,我便心生懷疑。但要質證一國內廷之主,沒有實據是萬萬不能,且這一件事,我甚至不能通過陶鎮使察證,因為這涉及內廷隱誨,陶鎮使身為錦衣衛,無君上授令亦不能刺探,否則輕易就能被人扣上懷逆的罪名。

  因為皇上幡然醒悟,萬貴妃獲罪受貶,和淑亦為東廠押處,我無從得知她是否還受到除萬氏之外的人授意收買,但我想沈皇後即便真是將計就計,也斷然不會是通過和淑才能察知萬氏的陰謀,應當在太師府裏,母親左右,還有東廠暗探,所以我便暗中留意母親院裏的奴婢,有哪幾個是外頭采買的。”

  春歸又問:“婆母似乎不喜重用家生子?”

  如和柔姐妹,以及和惠都是另行通過官牙采買的婢女。

  “母親信得過的隻有自己的陪房,但母親執掌中饋,陪房仆婢遠遠不夠差遣,相比趙門家生子,母親的確認為另行采買的仆婢更易懾服。朱老太爺當年職任鴻臚寺左少卿,因為與許閣老聯名彈劾光宗帝時的內臣,反受訓斥,一怒之下掛冠,祖父故而認為朱老太爺不愧書香之後,風骨錚錚,根本便沒想到這些隻是表麵,朱老太爺確然恥媚宦官方士,卻是出於文人士林的傲氣,認為向內臣方士之流折腰有辱聲名,但對於高官顯貴,倒是不妨籠絡交好的,品行根本就與許閣老等等截然不同。

  母親耳濡目染,心中亦尚功利,反視祖父如同腐儒,其實一直便對軒翥堂趙門家規嗤之以鼻,也是明麵上恭孝親長,私下裏不無勾心鬥角爭權奪名,竟處處與祖父攀比仁德賢正之名,求的是讓朱門家風力壓趙門一頭。”

  春歸想到和惠曾經自作主張私資那貪占善款的仆婦,無言頷首,讚同蘭庭對生母心態的剖析,朱夫人的確是為了在趙門立名,爭求人心向服,所以處心積慮培養自己的人手,她信不過趙門的家生子,倚重之人首推曹媽媽等等陪房,其次也是如和惠等由她通過官牙采買的

  仆婢。

  但朱夫人根本沒想到和惠竟然是東廠暗探,有朝一日會成為他人刺入她胸口的利匕。

  “隨著真相看似大白,但市坊仍有閑言碎語,不少人竟然相信萬氏雖說罪有應得,然則沈夫人也並不是清白無辜,所謂無風不起浪,要不是沈夫人一心想嫁大族子弟,對母親心存嫉恨,又哪裏會聽信他人挑唆與母親爭執?還說要不是沈夫人堅持,豫國公施壓,沈皇後也不會因為一時急怒諫求皇上禦令太師府休棄嫡長媳,說母親這伯仁雖非沈夫人所殺,卻因沈夫人而死,皇上隻是把萬氏貶降為選侍,便乃心知肚明沈夫人亦有過錯的緣故,而後沈夫人便懸梁自盡未遂,沈皇後又再諫求皇上賜婚,皇上示明態度,如此才能徹底平息物議。”

  春歸趕忙問道:“逕勿認為沈夫人當真清白無辜?”

  “我起初也懷疑過沈夫人,不過多得祖母替我糾正視角。”蘭庭似嘲似謔的一笑:“江琛野心勃勃,祖母卻缺機心,然而祖母卻能洞察沈皇後與母親被棄一事不無關聯,悄悄告誡我與二妹妹,不可信任沈夫人,告誡我們沈夫人亦為害殺母親的幫凶,二妹妹年幼,將祖母之言信以為真,但我經過數載觀察,實在不信沈夫人具有這樣的機心。

  且惠妃入宮,多得沈皇後舉薦,按理來說祖母應當感念沈皇後的提攜之恩,且惠妃雖說一度得寵於後廷,畢竟不是立即得子,根基未穩之前,憑祖母一貫簡單的頭腦,哪裏膽敢先與後族對立,替惠妃樹敵?倒像是早有準備惠妃必有一日將與沈皇後分庭抗禮一般。

  再者沈夫人當真是獲益之人否?豫國公府竟管無甚根基,畢竟乃後族國戚,豫國公府的嫡女婚配大族子弟壓根無需這多陰謀詭計,我是基於這種種顯征,方才判斷,沈皇後行計之前至多和豫國公夫婦有所勾通,沈夫人起初應當是被她的家人瞞在鼓裏,否則萬一偽裝不夠,反讓萬氏警醒,沈皇後將計就計的策略豈非不能大功告成?不過沈夫人當然不會自盡,從那時起她就應當知道了沈皇後的安排。”

  但蘭庭並不把沈夫人當作死敵。

  因為沈夫人當時也的確沒有另外的選擇,她無非就是沈皇後的一枚棋子,除了聽從安排之外,就是成為棄子的結果。

  “沈夫人有孕的時候,二妹妹已經對她這繼母十分敵視,一回因為惱怒,推了大腹便便的沈夫人一把,父親就在眼前看著,勃然大怒,可二妹妹非但不服父親訓斥,甚至還對沈夫人破口大罵,氣得父親要動家法,沈夫人倒是勸阻了父親,原話是二丫頭一個孩子家哪裏懂得輕重,老爺該怪,也該怪老太太,要不是老太太一直教唆二丫頭胡鬧,二丫頭哪至於如此跋扈。”

  春歸:……

  這真是沈夫人能夠說出的話。

  “沈夫人對待二妹妹當然不會視若親出,著急起來竟然會和二妹妹鬥嘴,不過她倒從來不曾兩麵三刀,就算聽從沈皇後的主張一直對我進行討好籠絡,一邊又還極其信任的由我教導六弟,六弟小的時候淘氣,祖母還慣縱著,我處罰六弟時沈夫人盡管心疼,卻一個字都不曾阻撓,反而還跟仆婦們講,唯有我能降伏得住六弟

  ,且又還知道分寸,並不會重罰,比老爺這當爹的還靠得住些。

  就拿江琛開始算計我的婚事來論,沈皇後授意沈夫人先下手為強,沈夫人能想出的策略竟然也隻是和我實打實的商量,她確然不會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鬼蜮伎倆。她不是罪魁禍首,也不具惡毒心腸,我對她並無非生即死的仇恨。”

  蘭庭說這麽多,是為了讓春歸明白沈夫人從來不是他打擊的首要目標,他也從來不曾因為姻緣為沈夫人設計,就視自己的妻子為複仇之匕,雖然當初接受沈夫人作主姻緣不無權衡,或許也根本不曾想到能夠真正贏得佳侶良伴,可以白首同心相知相依,但無論如何,他的初衷絕對不存惡意,至少他是準備好履行一個丈夫應盡的道義,他不認為自己的妻子應當承擔舊事恩仇。

  也許無法親密無間,但不應當注定反目為仇。

  但春歸此時卻忍不住遐想——原本的事軌中,與蘭庭結發同巹之人應當就是陶芳林,他們是不是也有過如膠似膝的歲月?又是因為什麽事故反目成仇?陶芳林應當是認真履行了她作為皇後黨徒的職責吧,那麽蘭庭是否也曾像今日對她坦言這樣,同樣告訴了陶芳林此多不為人知的隱情呢?

  遐想未及深遠,又很快醒覺指掌牽握的溫暖,春歸又覺荒唐。

  原本事軌有何重要,那並不是他和她的經曆,隻是陶芳林的魔障,珍惜眼前才最應當。

  也就繼續聽蘭庭說後來的事。

  “祖父回京之時,一切似已塵埃落定了,但我的猜疑不可能隱瞞祖父,祖父也果然不曾因為母親已然殞命,就放棄察究真相。而對於立儲之事,其實沈皇後完全不用如此廢盡心機,因為皇上其實已有決斷,在當年,宋國公高瓊並未顯露野心,大肆專權結黨,且太孫又完全看不出劣根成性的前提下,祖父又哪裏會諫阻皇上改變決意呢?祖父起初與許閣老等等是相同的想法,儲位久懸不決,反而不利君國安定,更可能立時激發眾皇子手足闔牆的內鬥。

  而隨著儲位落定,惠妃入宮,龔氏開始浮出水麵,祖父對江琛更增疑忌,但那時祖父與我皆以為祖母事先並不知悉江琛的陰謀,是事後才為江琛利用,一直到祖父過世之前。

  終於才察實和惠乃是聽令於東廠理刑百戶曹安足,且祖父安插在安陸侯府的耳目察知,祖母竟也是從一開始就參與了這樁陰謀,父親當年其實不願休妻,打算懇求許閣老援手,諫阻皇上收回成命察清事實再行處斷,但祖母勸阻了父親,祖母稱若激怒天子,祖父又不在京城,便可能牽連軒翥堂滿門遭殃,說服父親暫時隱忍,待祖父回京再想應對之策,父親遇事原本就失果敢,且又自來愚從親長,最終聽從了祖母的勸阻,怎知後來連串事故發生,母親竟然殞命,父親不是沒有悔愧,卻仍聽信了安陸侯的詭言,認為事已至此,倘若告訴祖父祖母曾行勸阻,才導致一切無可挽回,祖母必定會為祖父責處,所以父親倒是主動背起懦弱無能的黑鍋。”

  “翁爹他並不知道皇後及安陸侯同為凶手?”

  “父親應當有所察覺吧。”蘭庭這回沒有給出個確切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