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權衡之下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5      字數:2451
  也許對於更多的世族,處治何氏會以“暴病身亡”為最佳方法——首先這能把家醜一鋪蓋遮掩,再者又能讓長房出口惡氣,體現伍尚書這位家主的公允無私。然而這樣一來,就完全不把姻親何家當一回事,何家若是信了何氏乃暴病身亡,自然不會對伍家懷恨,但雖說何氏“病故”,何氏還有三個兒子,仍然需奉何父為外祖父,且伍家也必須對何家示以虛偽。

  法外用刑,這當然不是官員應持之道,伍家手裏會沾染何氏一條人命,讓何氏的三個兒子如何自處?他們畢竟是何氏懷胎十月所生,日後怎麽麵對殺害生母的祖父和伯父?他們怎麽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瞞騙外家?

  要麽就是何家對女兒的暴病起疑,但兩家門第此時相差懸殊,伍尚書完全可以“恃強淩弱”,但這樣的做法更加後患無窮。

  關鍵是伍家本為受害一方,根本不應擔當這樣的愧錯。

  最公允的選擇無非將何氏送官法辦,可世情往往不會認可這樣的公允,到頭來伍家仍然會受誹議,所以春歸能夠理解伍尚書的權衡。

  請何父來京,兩家人當麵說穿此事,和離了斷,伍家是給何家留足了情麵。

  如果何父當真是個表裏如一的人,不會輕恕何氏的罪錯,就算不忍親手斷送何氏的性命,但何氏也休想為所欲為,她的餘生,雖無牢獄之苦卻受牢獄之實,而伍家的留情,實則是讓子孫仍然能夠得以堂堂正正,不擔非罪之懲。

  但何父如果表裏不一……

  還是那句話,伍、何兩家門第懸殊,何父既然偽飾多年,就不會看不清這顯然的利弊,他們會毫不猶豫舍棄何氏,求得伍家的寬容,那麽何氏就斷然再無生路。

  總之伍尚書這樣處治,都不至於造成何氏逍遙法外完全不受罪罰。

  但春歸卻隱隱覺得有些不安,仿佛有個甚大的疏漏,但她卻偏偏不能拿實,找不到那疏漏的入口。

  而這時三夫人又再次直言感激:“這事兒若不察實,難保何氏欲求不滿之下,還會做出多大的罪惡,總之多得春兒相助,才能讓水落石出。康哥兒非但不會再有性命之憂,且經此一事,對他也算磨礪

  ,雖然兄嫂這麽多孩子遇害,實在讓人痛心,但慶幸的是終於能夠剜除毒瘤。”

  春歸便暫時摁下不安,道:“我也有一件煩難事,需得叔母援手。”

  沒有客套,開門見山。

  三夫人卻很喜歡春歸的坦率,又是一笑:“我決心請托春兒相助時,就已經有所準備了,我看得出來,春兒大抵是不願中饋被二嫂一手掌控吧?我雖生性懶惰,且因為老爺是庶子,往常難免小心謹慎,不願牽涉太多……可我還不敢有違老太爺的遺令及庶母的囑咐,但凡是庭哥兒這家主有令,我其實都不敢懈怠的。”

  春歸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申明:“此事我並未與大爺商量過。”

  “夫婦一體,庭哥兒待你如何,太師府眾所皆知,春兒既覺此事不需同庭哥兒商量,那這事兒就的確沒有商量的必要。”三夫人幹脆坦誠布公:“春兒剛進太師府的時候,我的確謹持觀望,因著沈皇後的緣故,不確信你與庭哥兒能否夫妻同心,直到白鷺事件後,我心裏才有篤斷,實則決定向春兒求助時,我就已經認定你為軒翥堂的主母了。”

  三夫人既然把話說到這番深度,春歸也直接追問:“那麽叔母能否告知……婆母當年之事實情究竟如何?”

  “春兒是懷疑幕後推手不僅隻萬選侍?”三夫人果然是個明白人。

  “畢竟惠妃娘娘是在此之後選入內廷。”春歸也提出了關鍵的疑點。

  “我不喜朱夫人。”三夫人毫不誨言:“相比之下,我著實更覺沈夫人易於親近,但當然我這話並不是說朱夫人的品行有何不妥,我和朱夫人著實不算熟諳,我嫁進太師府那年,朱夫人剛懷上心姐兒,認親時我對朱夫人印象深刻,因為那日,她屋裏的一個奴婢因為和二伯多說了幾句話,她便下令將那奴婢發賣,那婢女很是委屈,說二老爺問話不敢不回,但朱夫人沒有聽信婢女的解釋,後來那婢女擔負有失檢點的罪名兒,被發賣充作勞役,活活累死的,朱夫人甚至告誡家裏的仆婢,說這是她的安排,因為尤其侍奉過主母的婢女,不可能會被發賣到煙花之地,就連婢女也不能流落肮髒地界,所以倘若有奴婢再犯,等著的就是個勞役累死的下場。

  無論有多少人跟我說朱夫人如此處治符合世情規範,但我著實不能認同,我以為她不能用自己的觀念束禁他人,奴婢不是貴婦更不是大家閨秀,她們聽從主人才是應當,不能強加奴婢也遵從男女大防,我一直不認同朱夫人的治家觀念,她太冷情,雖未如何氏一樣謀害人命,但著實也是鐵石心腸。”

  三夫人搖頭道:“死者為大,我並無意妄責朱夫人,但我隻是想讓春兒明白,因為我對朱夫人心懷異議,所以從來與她保持距離,根本沒有親近過。後來朱夫人受聖上降旨斥責,我隻留意到那段時間安陸侯夫人幾乎日日過來太師府,那時老太爺不在京城,家裏的事都由老太太和大老爺作主,庭哥兒……為此事還去求了聖慈太後,可在這此關頭沈夫人又自縊未遂……皇上震怒。

  朱夫人無奈被棄,未曾入朱家大門,於街門外以自刺身亡,死前當眾聲稱她絕無詆毀沈夫人的言行,而後朱家才洞開街門,將朱夫人遺體迎入,後來當老太爺回京,為朱夫人鳴冤,皇上徹察,終於察明一切都是萬選侍居中唆使,意圖乃是讓太師府與後族銜恨,諫阻立故太子之後為儲,讓齊王得利。

  結果皇後和太師府化幹戈為玉帛,甚至因為皇上的主張,兩家結為姻親,萬選侍因此永失尊位,可沒過多久,惠妃便被皇後提攜入宮……這些事情或許不能說存在蹊蹺,然而當年朱夫人身邊一個婢女,比和柔姐姐貼身服侍的時間更長,她並沒有殉主不說,甚至當老太師回京,為長媳鳴冤之後,這個名喚和惠的婢女並沒有申求再回太師府照顧庭哥兒,她嫁了人。”

  聽到這裏,春歸忍不住問道:“嫁的不是普通人?”

  三夫人眨了眨眼睫:“安陸侯最小的一個庶子,娶了這婢女做正房。”

  春歸:!!!

  腦海裏忽然呈現一張臉,初見時是江家唯一一個對她鄙夷小看的,是江家的六太太。

  “這六太太雖是奴婢出身,惠妃對她卻是極為看重的,我怎麽想,這其中都存在厲害關係,不過春兒,老太爺未必沒有懷疑,但仍然放過了追究,這件事對於軒翥堂的大勢而言,應當沒有追究的必要,我勸你還是不要再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