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遮掩彌補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4      字數:3401
  陶芳林是先一步隨著張太後回到廣寒殿,一行人離席多時,這般蹊蹺的情形當然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張太後剛一落座,萬選侍就摁捺不住率先湊上前來打聽,陶芳林眼看著張太後就要泄露早前那樁事故,卻突然聽聞有人插嘴。

  插嘴的是蕭宮令,她比張太後還要先一步回到廣寒殿。

  “是太後娘娘前些日子因花神托夢,告知將於今日赴宴賀壽,太後娘娘本是當作趣話說與了舒、顧二位娘子聽,哪知兩位娘子真起了興致,要去島上尋覓花神的壽禮。又正好遇見了易夫人和董姑娘從采霞樓那處過來,易夫人問起兩位娘子將往何處,舒娘子便如實相告,沒想董姑娘卻道早前在采霞樓上賞景,見東北向的一處殿苑似有祥雲仙霧,轉眼又散,幾位都覺訥罕,舒娘子問清了董姑娘所指,似乎是在紆佩園一帶,幹脆邀了易夫人及董姑娘一同往那裏尋找。

  沒想到在芙蓉榭中,果然便見一枝瓊華,雖已折枝,然尚帶清露仿佛仍然植於土壤一樣的鮮活,眾所周知的是瓊花離了江南極難成活,瓊華島上從前雖有移植,但皆是逾年而枯,更讓易夫人幾位訥罕的是,芙蓉榭中那枝瓊華還與圖譜上的瓊花不盡相同,花瓣剔透真如美玉雕成,抱珠卻如鏤金絲蕊燦爛奪目。

  易夫人猜疑此確為花神專程為太後賀壽之禮,不敢擅動,唯恐遺落仙葩之上的仙露,忙遣宮人前來廣寒殿稟報,所以太後娘娘才攜同皇後娘娘一齊觀賞,本是想等眼見為實之後,才好邀約聖慈太後娘娘共賞,怎知張娘娘也相隨著去了,更加訥罕的是,兩位太後娘娘到芙蓉榭中觀賞仙葩,轉眼的時間,那花枝竟然萎謝,足證當真是花神的賀禮,到底不能長存於凡世。”

  陶芳林垂眸:這說法,既是替幾位娘娘的離席掩飾,還幹脆讓什麽仙葩瞬間萎謝,省得在座的人都要去看這“奇觀”。

  不過區區宮人的話,張太後真能保持緘默?

  “這一件訥罕事,太後娘娘已經遣人即報皇上,要知花神雖是為了娘娘壽誕獻禮,倘若不是皇上自來奉太後以恭孝,又怎能感動天上的神仙下降祥瑞。”蕭宮令又補了一句。

  張太後也隻能緘口不言了。

  她雖不憤自己生的兒子成為天下至尊,卻被王太後占據了慈寧宮,但也明白皇帝自來恭敬嫡母,紆佩園的事故既然已經稟報天聽,那就不能在大庭廣眾下聲張,再說張太後也確然沒有自信能夠坐實易氏母女的罪名,讓在場眾人都相信太孫殿下是被誣篾陷害,她也擔心口無遮攔會讓事態更加惡化。

  還是先忍一時,待日後再想法子替太孫找補回來,一雪今日恥辱吧。

  萬選侍卻十分的不甘,把蕭宮令橫了一眼,但也隻能橫這一眼。

  她可清楚得很,相比愚蠢無知的張太後,慈寧宮那位娘娘可厲害百倍,別看這些年仿佛不問世事隻顧著吃齋念佛,真要發起威來,這東西六宮可無人膽敢頂撞。就是不知太孫有沒得逞,總不至於晉國公府當真樂意吃這啞巴虧罷?不過就算有王太後替太孫遮掩,這事

  可沒這麽容易一筆帶過,看張太後這神情,可是巴不得董氏女身敗名裂,隻需暗下略微煽風點火,這事就絕無可能悄無聲息的過去。

  逼死了董明珠,晉國公還不把太孫恨之入骨?

  萬選侍盤算著盤算著,一邊兒拍了下手掌:“娘娘壽誕上能有這般祥瑞,真是可喜可賀,遺憾的是我們這些人沒有福澤,無緣親睹花神的賀禮,況怕是隻能等到聖慈娘娘壽誕時,或許才有這樣的幸運了。”

  這話說得,明顯暗示皇帝對待生母不及嫡母恭孝。

  陶芳林覺得萬選侍實在有點畫蛇添足,看張太後一貫的行事,顯然對王太後的嫉恨已然有如冰凍三尺,絕不可能消釋融解,根本就犯不著再挑撥,萬選侍當著眾人麵前誹議皇上對生母反而有失恭孝,要是這話傳到皇上耳中……

  豈不是成了搬起石頭砸腳?

  不過這樣才好,這樣才能拖齊王的後腿,齊王是殿下的死敵,這一世她定要想辦法把齊王的臂膀東江侯府盡快鏟除,也許能從萬選侍身上找到契機,就像宋國公府和高家一損俱損,東江侯府乃萬選侍的本家,他們同樣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陶芳林一聲不吭卻滿腦子的計較盤算,直到王太後、沈皇後一行人重新回到廣寒殿她才全神貫注,留心見董明珠身上已然換了身嶄新的禮服,帶的是雙鳳如意花冠,身披正紅大袖錦衣,還佩著條金線繡織的霞帔,晃眼看去與親王妃的禮服幾乎沒有差別,隻是霞帔的墜扣乃公主規製的鏤金明珠鈕。

  到底還是讓董明珠因禍得福了!

  因為著裝的變化,董明珠此時儼然成為了全場的焦點人物,雙雙眼睛都在盯著她揣測打量,但她這時還並不知道她的姻緣已經因為早前的事故基本塵埃落定——雖說是禮律規定尊卑有別,冠服製度區別的就是各人高低貴賤,等閑不得逾越,但自從太祖建國,開創恩賜近臣甚至宦官可服蟒袍之例,至後也偶有賞賜公主冠服給予臣女以示恩榮的事例。

  再因王太後一番叮囑,明珠姑娘很單純的相信了這身穿戴僅僅是為了掩示那樁讓人憤慨的事故,她自認為未犯過錯,硬要說過錯的話是她不夠謹慎,根本沒有想到在皇城禁苑這等戒備森嚴的地方,在聖德太後的壽誕上,一國儲君竟然膽敢勾結外臣意欲施暴。

  她是閨閣女子,並不曾深涉世故,可也懂得世事不公,如果這件醜聞廣為張揚,就算她其實沒有真正遭受玷汙,就算太孫及高鵬必定遭受責譴,但一時大意有失謹慎以至於惹生事非也會成為她的原罪,一樣的名節有辱,她會淪為他人的談資笑柄,有許有朝一日當世人遺忘了太孫、高鵬的罪錯,可仍會記得她因為有失謹慎導致清白不保的事件。

  她的人生,將會在世人的指指點點中渡過。

  董明珠當然不希望一直珍視的聲譽就此玷毀,她不甘承受這樣的無錯之罪。

  所以她接受了王太後的遮掩之計,且並不認為王太後隻是出於包庇太孫罪錯之目的,雖然太孫的確會因此掩飾而不受誹責。

  很無奈的退讓,她不能將太孫的卑劣公示天下,因為她不想與太孫兩敗俱傷。

  明珠姑娘原本就不苟言笑,因著此時對太孫殿下的憤恨未消,整個人顯得越發冷竣,倒是有些任由度量而巍然不動的氣勢,多少讓不明就裏的絕大多數女眷打消了猜疑。

  不明就裏之一的惠妃,趕著上前試探:“早前咱們聽蕭宮令說起紆佩園中花神賀禮的喜事,都在嘖嘖稱奇,可如今看來,倒像隻有董姑娘才得了賞賜,怎麽舒娘子和顧娘子竟然一點好處都沒撈著?”

  是調侃的口吻,巧妙掩蓋用意。

  她直覺今日這一事件太過離奇,並不能信服花神贈禮之說,且惠妃對董明珠也是心懷芥蒂。

  因為小沈氏先下手為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挫毀太師府聯姻晉國公府的計劃後,惠妃並沒有就此放棄爭取晉國公府這一強援,她的母親安陸侯夫人親自往董家提親,卻被易夫人一口拒絕,儼然根本不把安陸侯府看在眼中,惠妃故而心生懊惱,更別說她此時還擔心著董明珠當選太孫妃,很覺那身真紅禮服十分刺目。

  王太後卻正需要有人主動試探,對待惠妃十分的和藹可親,笑謔道:“她們兩哪裏算功臣,無非是找個借口出去逛玩,貪圖的是自己自在,你也好意思替她們兩個請功?我今日有幸能見著神境仙葩,論來還是靠著董姑娘的福澤。”

  舒娘子也笑道:“我和小顧的確不敢貪功,咱們兩個兩雙短見的眼睛,站到日落都看不見祥雲仙霧,娘娘說得是,也隻有董姑娘才有這樣的福澤。”

  春歸沒說話,光顧著抿著嘴笑了。

  惠妃把目光掃來掃去幾圈兒下來都沒看出任何的蹊蹺端倪,也隻能耐著性子聽王太後把董明珠拉來身邊挨坐著說話,無論佛經、青詞,董明珠確還深諳不少的典故名篇,但她並不誇耀這些知識,當王太後問話她才應對,惠妃聽得無趣,漸漸就不再關注了。

  王太後卻像是興味無窮,眼看就快到了禮辭之時,她仍然是意猶未盡,拉著董明珠的手臉卻衝著易夫人道:“這孩子福澤深厚,我也早看過了她的一手字也是極其工整的,有心留她在慈寧宮相伴一些時候,為我謄寫佛經向上蒼祈福,就怕易夫人舍不得。”

  易夫人站起身回話道:“能得娘娘恩賞,才是小女莫大的福澤,娘娘若肯教誨指點,更為求之不得的殊榮,妾身喜之尚且不勝,怎會推辭娘娘的恩賞?”

  “那我可就當你答應了,就算日後,我不舍得把她還給董家,你這當娘的也不許反悔。”王太後仍是調侃笑謔。

  不僅惠妃,在座之人盡都心中一震,她們顯然聽懂了王太後的言下之意,幾乎挑明了要讓董氏女嫁入皇室!

  更兼沈皇後此時的神情十分的春風得意,眾人盡在揣測:難道董氏女當選太孫妃已經成為定局,王太後是借著壽誕的時機當眾宣告?為此還煞廢苦心借口什麽花神獻禮的祥瑞之說,用意無非告誡後宮……

  不管宋國公府是否獲罪受懲,至少慈寧宮仍然會維護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