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忍無可忍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4      字數:3384
  王太後和紀夫人是舊識。

  還是在紀太後的時代,王太後做為後宮之主,有那麽一段時間其實就沒怎麽管控過先帝的那些寵妃愛嬪們,先帝把朝堂事務甩手給了宦官以及朝臣,卻專愛理論女人們的是非,後宮人事有天子親自作主,自有他的一套評斷標準,皇後想要“越俎代皰”?就算麻煩一些恐怕先帝也會堅定不移的維護主權,再換一個“賢良淑德”的皇後了。

  不過對先帝生母紀太後,王皇後還是十分樂意盡孝的,往慈寧宮走動一直勤快,對於紀太後幾乎是留在身邊親自教養的娘家侄女,王皇後也全然當作了小姑對待,要說來當時紀太後不知聽了誰的慫恿,萌生了讓紀夫人入宮為妃的念頭,還是王皇後根本不懼紀太後誤解她是出於悍妒,一番真心實意的勸說,到底打消了紀太後一時糊塗的想法。

  為這件事,紀夫人一直牢記著王皇後的恩情——先帝時期後宮是怎麽的烏煙瘴氣、妖孽橫行,別人不知道但幾乎是在內廷長大的紀夫人看得十分清楚,她對這個世人看來富麗堂皇、尊榮無限的地方實在沒有一絲興趣,更不屑為了先帝那微薄的寵幸將終生耗盡於和後宮們勾心鬥角。

  而如今已經是時過境遷,先帝和紀太後都已先後亡故,如今的後宮內廷自然也不是當年的人事,王皇後住進了慈寧宮成為聖德太後,有時看著宮殿裏的花開花謝葉落葉生,在時光裏一直變化又一直輪回,她是不怎麽願意總是回頭看身後,卻難免偶爾的,會因舊人舊事心生感慨。

  轉眼的時間,一生就當真這樣消耗隻剩殘歲,當年那個對良人佳緣心懷憧憬的女子,終究是沒能盼得個地久天長,她擺脫了這個無趣殘酷的宮廷,卻沒能擺脫殘酷悲慘的命運,而自己呢?看似機心用盡的走到了柳暗花明,可這一生竭盡努力,也不過是多活一日算一日罷了。

  不同的是,王太後到底要比王皇後更加清閑一些,坤寧宮裏有如日日高懸顱上的鍘刀,在慈寧宮裏不複存在了。

  也能,一眼看到自己的終場,老死宮廷,得以風光大葬。

  這樣的人生經不起細想,但過去的經曆不是說忘就能忘了的。

  王太後偶爾也會想念紀夫人,想她如果這時回到宮廷,再次進入慈寧宮,她們會坐在那棵梧桐樹下,也許品茶也許飲酒,她會說:“阿紀啊,我還是羨慕你的。”

  羨慕你到底還是擺脫了宮廷,羨慕你雖然短暫,可畢竟得到過情投意合如膠似膝的姻緣,羨慕你能為鍾情的人生育子女,羨慕你死後仍有個團聚的念想,不像我……我不想死,我一想到先帝也在幽冥,就希望自己能夠天長地久的活下去。

  所以她這時提起紀夫人,並不全然是為了替春歸化解,王太後真情實意地歎息一聲:“還是太皇太後五十壽誕那年,把阿紀從汾陽傳召入京,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她……沒過多久,就聽說她有身孕,我是真希望她能生個女兒啊,太皇太後也這樣想,和我還興致勃勃計劃著如果阿紀生的是女兒,就接進宮來撫養,結果

  阿紀生的是個兒子。”

  春歸不願讓鄭貴妃得知她和孫寧哥哥交熟,回過味來紀夫人母子也是造成鄭琿澹受懲挨罰的“幫凶”,忍住一字未提孫寧哥的現狀。

  但她這時實在忍不住暗暗打量王太後。

  雖說在阮中士、蕭宮令兩人身上已經確實見證了一番何為駐顏有術,春歸對王太後的“年不符實”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這一眼過去,仍然險些沒忍住當眾嘖嘖稱奇。

  不用從眉眼中依稀辨別當年風韻,王太後儼然就是風韻依舊,無論身姿還是容顏,都與三十左右的婦人無異,且還是保養得相當好的三十左右。

  誠然,根據時下的“審美”準則,王太後的眉眼不能算作國色天香,她的麵部輪廓甚顯鋒銳,稍欠柔和,眉長入鬢過於精神,更加精神的是一雙溜圓烏黑的眼睛,經過歲月的洗練,還真有火眼金睛的洞明,這樣的美是英豪闊量的美,大有別於如今普遍認同的纖弱柔媚,又就算是她這時似乎深陷往事感懷,以至於眉心顯出難免的皺痕,但卻不讓人感覺愁苦,更加和衰老無關,她不似陽光明媚下的任何一種芳菲,像極的是能讓百花齊放的一抹陽光。

  看著就讓人心中敞亮,期望自己也能活成這樣的風采。

  春歸覺得自己恐怕是對王太後一見鍾情了,偷看了第一眼就忍不住偷看第二眼,看著看著就心生親近。

  可惜她是王太後,住在龍潭虎穴裏,想親近也沒有太多機會。

  “阿紀如今身子還好?”

  春歸聽這一句問話,忙笑著回應:“紀夫人很好,在汾陽城的宅子裏,還墾出半畝菜地,學著自己種些愛吃的蔬果,妾身在汾陽時,就常陪著紀夫人打整菜地果樹,紀夫人說她的腰骨比年輕時還更加硬朗了,雨雪天兒都從沒犯過風濕疼。”

  王太後一聽就來了興趣:“她真這樣幹了?那時她還是豆蔻之歲,就總尋思著要在慈寧宮裏墾地種菜的,就是怎麽也說服不了太皇太後……還是我替她找了個小宦官,那小宦官入宮前是農家的孩子,知道稼穡事務,雖說沒法子讓阿紀如願,不過說些技巧方法的多少算作彌補,我都沒想到她竟這樣不死心,這事到底還是被她辦成了,她都種了什麽瓜果?”

  春歸就細細說了,王太後就更有了興趣,連忙囑咐蕭宮令:“記著往汾陽阿紀那兒送些土豆作種,這事物其實極易種植,早該向民間推廣了,說不定日後遇上災年,麥稻欠收,土豆耐旱且產量甚高,又能填飽,真要民間能夠廣泛種植,指不定危急時刻就指望著它救命。”

  張太後有些聽不下去了,插嘴道:“土豆可是西洋進貢的貢品,皇莊裏才有種植,這麽珍貴的食品怎麽能推廣去民間?”

  王太後完全忽視了張太後的挑刺,卻也沒再多說關於土豆的話題,又問春歸:“我記得阿紀是最喜歡盆栽的,她這時可還有這閑情喜好?”

  “怎麽沒有了,紀夫人曾說過,花卉之中,她最喜的是蘭花和杜鵑,蘭花幽香韻致,不過品相好到能入

  圖譜的卻不可多得;杜鵑無香,色彩卻可供賞玩許久,也容易剪裁。紀夫人的居院裏有十好幾盆杜鵑,都栽種了有二十年以上,這些花夫人是一盆也舍不得送人的,在這上麵吝嗇得緊。”

  王太後就笑道:“是,是,是,這是阿紀的脾氣。”

  “還有一回妾身在郊外,撿到一塊紋路可觀的石頭,拿回去給紀夫人看,說也許可以用來營造點綴盆景,可巧紀夫人剛得了一具宜興窯的白石盆,本是想著用油灰疊宣州石,放在盆裏作為觀賞石,好處是色彩均勻。卻又更喜歡我撿的黃石古樸自然,不過也用油灰處理的話,跟白石盆一比照,就成了黃白相間斧鑿痕跡畢露無遺,紀夫人一時間很有些猶豫不定。”

  王太後也細想了想:“我雖沒見到小顧撿的那塊石頭,對宜興窯的白石盆還是熟悉的,和黃石搭配的話,也想到其間的違和,不過阿紀的脾氣,她既看中了那塊石頭就不舍得放棄,也不願意換盆,後來怎麽解決的?”

  “是妾身想到個法子,再揀些頑劣的石頭,把灰搗末,乘濕糝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和盆的顏色相同,擁護著黃石就不顯得突兀了,紀夫人用了妾身的法子,在長方盆裏疊起一座假山峰,偏左,右邊凸出,山背上就是黃石天然的橫方紋,如同雲林石的法子,岩石凹凸,如臨江石磯狀,空出一角,用河泥種了千瓣白萍,石頭上種下蔦蘿,紀夫人和妾身拾掇了幾天才做完。到深秋時節,蔦蘿蔓延整座假山,一如藤蘿懸於石壁上,花開成紅色,白萍也出水盛放,一時紅白相間。”

  “真妙啊!”王太後擊掌道:“聽小顧這樣描述,我都恨不能去一趟汾陽看這盆景了。”

  “看不到了。”春歸卻一攤手。

  “怎麽的?”

  “一天夜裏,紀夫人養的狸貓爭食,從屋簷墜下,連盆與架,傾刻間一並碎了。”春歸歎息道:“妾身心疼得滿院子追貓,紀夫人倒看得開,說是這樣的小小經營,都觸了造物者的忌諱,是不讓圓滿的。”

  王太後抬眼把春歸看了一陣兒,到底也是一聲長歎。

  她一聽這故事就不是杜撰,因為尤其那句不讓圓滿,確確然就是阿紀的口吻。

  不讓圓滿,造物何其可恨。

  “姐姐既然這麽記掛阿紀,不如幹脆再召她回宮來?”張太後十分的不甘寂寞,又再一次見縫插針,但這回奚落挑釁的意圖就更明顯了:“縱然是阿紀還埋怨先帝,對姐姐總不至於遷怒,姐姐讓她回來,她也不會推三阻四了,就算還有忌恨的話……莫不如我再向皇上求個恩典,幹脆赦免了阿紀的兒子,好歹讓那孩子也得個一官半職的,阿紀總不能再計較了。其實這本也不是多大件事兒,姐姐有時候啊,就是心太多。”

  春歸明顯感覺到了王太後的鬱悶,因見她深深吸了口氣,放在膝蓋上的指掌卻更加舒展了。

  不過王太後能忍,春歸卻覺得忍不住——

  不能讓紀夫人坐住了心懷怨謗的口實,少不得當眾反駁聖慈太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