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亂流之下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4      字數:3554
  議論、忙亂、沸反盈天、雞飛狗跳。

  還好天子隻是一時氣怒,病情並不嚴重,昏厥之後還沒等太醫到場,自己就清醒過來。

  但這依然擋不住議論、忙亂、沸反盈天、雞飛狗跳。

  各大黨係,固儲的謀儲的中立的,爭權奪勢的信守正義的,真可謂一團亂戰不可開交,無數雙眼睛都在關注著事態發展,無數個頭腦都在算計著利害得失,有緊張觀望的,有推波助瀾的,有無動於衷的,更有誌在必得的。

  這是一盤亂局,縱橫交錯複雜,勝負一時混沌。

  不過率先倒黴的當然是豪奴,天子清醒之後立即下令大理寺卿“速將此賊逮拿歸案”。

  此賊!

  區區豪奴還不夠成賊的資格。

  太子妃率先就慌了,摟著她的兒子進行一番例行哭泣:“你皇祖父是不會放過宋國公府了,就連母妃……在你皇祖父口中,都已成了聲名狼籍!這是我的錯嗎?這是我的錯嗎!是那些亂臣賊子賤民逆徒的汙謗!皇上不思為我們孤兒寡母討回公道,反而聽信那些奸言邪說,這就是要置宋國公府置我於死地啊!”

  但讓太子妃更加恐慌的是,這回太孫殿下並沒有立即和她同仇敵愾,反而心生疑慮:“太傅說了,這回外祖父確然行事不妥,趙蘭庭怎麽說也是新科狀元朝廷命官,外祖父不應驅使奴仆加以羞辱,甚至毆打……”

  “裕兒!你怎麽能聽信那些腐儒之言?!你外祖父這樣做是為了誰,是為了宋國公府一門榮辱為了他自己嗎?你貴為儲君,更加看重任往複,但你皇祖父偏偏就要提拔趙蘭庭,這是何意?無非就是為了削弱你的權勢,若忍讓,終有一日你儲位不保!你外祖父可都是為了你!再者你的五舅舅已經被逆賊所殺,皇上何曾想過為你舅舅主持公道?!口口聲聲都是罪有應得,你別忘了,馮莨琦可是你下的處死令!你不能見死不救,裕兒你可不能見死不救!你若袖手旁觀看宋國公府傾覆,看我被你皇祖父治罪,那些腐儒能保得住你的儲位?你是太孫!你的儲位是你父親用性命換來,你要是有個好歹萬一,你父親九泉之下都不能瞑目啊,到時你有何麵目去見你的父親,去見先祖列宗!”

  太子妃越說越顯猙獰:“狡兔死走狗烹,鳥盡弓藏過河拆橋,漢高祖何嚐不是自榜仁厚,然韓信、彭越因何而死?你皇祖父已然對高家心生猜忌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可是裕兒,如果你不保全高家,那些挑唆你皇祖父對高家生忌的人哪能放過你?你才是他們的真正想要加害的人啊!”

  竭盡努力,終於再次把太孫說服。

  “母妃,我應當怎麽做?”

  “唯今之計,隻有一條……”

  ——

  九門內外、京城街坊盡是沸反盈天,後宮內廷也注定不得平靜,首先是壽康宮的聖慈太後坐不住了,趁著前往看望皇帝時以生母的口吻勸諫:“要我說,我也不信趙蘭庭結黨逆賊,真要是他主使那強盜殺了高家五郎,何必和那凶犯一同現身?但宋國公畢竟是痛失愛子,這擱了誰,誰也不能冷靜,如今事情鬧成這樣,也隻能追究其中一方的過錯,但天家也得講究親疏遠近吧,宋國公畢竟是裕兒的外祖父,太子妃的生父呢,說不得隻能委屈趙蘭庭了,皇上仁厚,連馮莨琦都能寬敕死罪,也是不肯錯殺無辜的,不如讓我做個中人,去勸勸宋國公,也別堅持處死施元和、趙蘭庭了,判個流放也就差不多了,皇上心裏過意不去,等事情過個一年半載的,再把兩人召回予以重用就是,他們兩個要真是忠臣,也能體會皇上的難處。”

  皇帝險些沒被親媽再次氣暈過去。

  萬選侍一聽聖慈太後的遊說沒有效果,長歎一聲:“我就說張太後是桶扶不上牆的爛泥吧,你們偏還說今時不比往日。原本好端端一個機會,就能讓高、趙兩家自相殘殺,被她這樣一勸,反而壞事了,如今誰還敢再觸黴頭,挽救都無法挽救!”

  鄭貴妃聽著這些事非麵無表情,喝多了幾杯酒後才肯吐露幾句怨言:“我無兒無女的,管得誰能得儲誰能繼位呢?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讓秦諳這個賤人不得好死!偏不能夠,偏不能夠……秦裕會先死嗎?死了才好,我的兒子活不下來,憑什麽她們的兒子孫子能長命百歲,秦姓死絕才好呢!”

  惠妃這日心情極好,熏著自己配製的熏香,伸出指甲讓宮人用鳳仙花汁塗描,聽說聖慈太後在皇帝那裏碰了個軟釘子,心情越發愉快了:“世人都認為張太後才是皇上的生母,而王太後如今隻能韜光養晦,殊不知當初要不是王太後先退讓一步,別管張太後怎麽鬧,皇上連冊封生母與嫡母共尊都不答應呢,皇上啊,真心敬重的還是嫡母,為什麽?誰讓張太後愚蠢無知呢。她一個曾祖母,倒比太孫還要是非不分,勸說的是什麽話,合著把政務當作兒戲一般,皇上當初……要不是有嫡母庇護,光靠這麽個生母,莫說儲位,怕早被彭氏、申氏逼害得屍骨無存了。”

  她又琢磨一番,臉上露出笑容來:“小沈氏楚心積慮一番,讓趙蘭庭娶了個孤女

  ,以為那孤女就能任她隨意擺控了,皇後這回甚至給顧氏下了告帖,傳召她參加王太後的壽誕,怎知人家根本就不和她們一條心!趙蘭庭起初還立場不明,娶了這麽個媳婦,竟然就做出這麽大的舉動來,宋國公府被他這麽一算計……等著看吧,王太後的壽誕上可有一場好戲了。”

  惠妃等著當漁翁,可惜完全錯判了情勢,沈皇後終於是下定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在太師府和宋國公府之間做出保一舍一的抉擇,她先是把太孫傳召來了坤寧宮,一番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的勸教,希望長孫能夠看清時勢痛改前非,與宋國公府劃清界限,且還下令讓太子妃禁足於慈慶宮裏的泊寧庵懺悔罪過,相比起太孫從前屢屢的頂撞爭辯,這回已經算是十分乖巧了,一聲不吭的任由皇祖母教誨責罰。

  沈皇後老懷安慰。完全沒想到這回又被太子妃先下手為強,太孫看似乖巧的表麵下正在醞釀一番更加胡作非為的計劃。

  滿京城的風波翻滾,導致渠出的窺探也終於有了進展。

  這天讓陶家表姑娘廢盡心思花耗重金繡製的大紅嫁衣正好是大功告成,她一眼眼一寸寸的仔細檢閱,為此還特意修剪了指甲,是防範著那華貴卻嬌弱的麵料被指甲損傷,一個待嫁閨中的姑娘,手撫嫁衣對日後良緣心生期盼本不是什麽吊詭事,但在渠出看來陶姑娘卻沒有一分半是羞澀半是期待的神色,眉眼間遍罩認真嚴肅,這情景就實在有些吊詭。

  那名喚淑絹的婢女,此時也不敢再多問小主人的計量,閨房裏一時安靜得落針可聞。

  直到一個老嬤嬤進來傳話,說陶老爺有請。

  陶芳林才親自把那件嫁衣疊好放入一個精美的錦盒裏,走出閨房便坐上一抬轎椅,她一邊兒看著甬道兩側的花草,手裏搖著畫著中秋月龍爪花的團扇,一邊兒還悠悠的歎了口氣:“我若早些年歲就懂事,怎麽也不會聽話纏這三寸金蓮,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多走幾步就覺得兩腳像受刑一樣的痛苦了。”

  傍著轎椅跟隨的淑絹聽了這話,笑著道:“姑娘這話就荒唐了,哪家的大家閨秀不是三寸金蓮?”

  她這話音剛落猛然醒悟皇後娘娘、自家太太、沈夫人姐妹三個都是一雙天足,連忙收了笑容不吭聲兒了。

  “纏足為戒、三從四德、立身學作、九烈三貞,生為大家閨秀就得被這些教條約束,一輩子賢良淑德受氣忍辱,言不敢高聲行不敢逾矩,活著要不惹誹議死了也隻求一方能入宗祠的牌位,這樣的一生有何趣味可言?”陶芳林拉著一抹冷笑:“愚蠢的世眾可知另有一種活法,不是靠謹守這些教條,而是謀奪淩駕一切教條之上的尊榮,站在世眾的頂端,何懼流言蜚語,大家閨秀?就算熬獲了貞潔牌坊,受惠的也不是她們自己,真可悲。”

  她把指尖滑過扇麵,從月圓撫至花好,眉心的戾氣一瞬間十分激烈。

  陶老爺是在自己的書房“接見”女兒,顯然等了一些時候頗為不耐煩了,一邊踱著方步一邊把玩著兩個鐵球,手和腳都頗不得空。

  也就直到陶芳林慢條斯理的禮見後他才把鐵球放下,還親自瞅了瞅書房外確定沒有閑雜人等靠近。

  “芳兒說的夢兆……宋國公的確官司纏身,可樊家命案卻不是那叫什麽的,孫崇葆率先揭發,市井中的傳言可都說是趙蘭庭察覺了蹊蹺把這案子報知給施元和,你那夢兆似乎也不怎麽準確啊!”

  陶芳林冷冷抬眼看著父親:“爹爹今日叫女兒來,到底是因何事?”

  “還不是老被你娘念叨著,這會子就連你祖母也一齊為你的婚事發愁了……都在抱怨我,說我不該拒絕了你姨母的提親,錯過趙蘭庭這麽個東床快婿。你祖母提議著,而今眼看皇後娘娘正為太孫的婚事操心,雖說咱們家的門第比不上晉國公府,但到底有皇後娘娘在,說不定,太孫妃也並不是毫無指望。”

  “所以爹爹就動心了?”陶芳林拉著招牌試的冷笑:“祖母和阿娘想得簡單,爹爹竟然也生此妄想?皇後娘娘是阿娘的親姐姐,可這些年來何嚐提過一句擇我為太孫妃的事?皇後娘娘眼中,陶家根本不值一提,讓太孫與陶家聯姻對太孫而言絲毫沒有利益,皇後娘娘怎會不顧嫡親長孫的利益來提攜陶家?”

  陶老爺挨了女兒的數落,老臉一紅,怒火就漲了起來:“就算太孫妃不能指望,但太孫才人、選侍總歸還能謀劃吧?你花耗這多人力物力繡製那麽一件華貴的嫁衣,圖的難道不是日後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