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32章 自薦枕席?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3      字數:2938
  奔者為妾。

  不得家族高堂許可的姻緣,縱管兩情相悅,那也是私定終身“父母國人皆賤之”。

  鳳翁終究不能許鳳嫗一個名正言順的名份,縱管他日後高官厚祿、名滿朝野,族老尊長誰也不再追究他悖逆“淫奔”的罪錯,世人也漸漸不再誹議曾經的年少風流,但鳳嫗始終不是他為世俗承認的妻。

  不管鳳翁是否終生未娶,隻與鳳嫗廝守白頭,世俗禮法自有一套古板的堅持。

  春歸想鳳嫗應當是不覺遺憾的,無非因為連累了子孫被視為“旁庶”,多少會懷有自愧。

  她更覺鳳翁、鳳嫗都是幸運的人,因為在此茫茫世俗,他們得遇彼此一見傾心,且掙脫了流俗束縛,至老不負舊盟。

  有幸的是她也聽聞感會了這一故事,在多少人心易變反目歧途的現實裏,知悉堅守尚有饒幸可期。情意,也許並沒有傳言渲染的那樣脆弱和最易拋舍,也可能細水長流,在名利、禮法等等堅壁匪石間蜿蜒綿亙。

  而關於鳳翁攜鳳嫗奔於金陵之後的傳奇,春歸是聽蘭庭歸來後敘述了。

  彼時山風更清,半輪秋水皎潔穹旻。

  酒氣風塵已經沐浴散盡了,他們仍是傍窗對坐,披衣散發,各執一盞清茗。

  一肩沐著燈光,一肩沐著月色。

  這山舍裏是不用另外薰香了,清風卷送來,芸氣芳息起伏,如天地自然的體香,不帶煙火焚燎,夜裏分明已經萬籟俱寂,可春歸沒有睡意,蘭庭的談興也並沒有被鳳翁盡全消耗。

  對於鳳翁鳳嫗年輕時的往事,蘭庭卻分明已經是早有耳聞了。

  他的敘述裏,有一些鳳嫗並沒有格外強調。比如那時鳳家尊長們對鳳翁的寄望,可以說是把所有振興、繁榮的重擔交托,鳳翁雖說不屑功名利祿,但也像眾多世家子弟一樣,並不能全然拋舍兩肩所擔的責任,而一味追求恣意灑脫。羈絆他的不是陳規禮法,同樣也是恩情二字,高堂生養的情,師長教導之恩,在他心目中也是重要而不能拋舍,取舍時的凝重艱難,其實並不與功名相關。

  有很多的人,最終屈服妥協,其實也不全是因為向世俗禮法折腰,向功名利祿投誠——親長往往是團體,且因血緣而無法割舍,如同天生來就占據更重份量的權碼,和這個團體相較,個人往往顯得力單勢薄。

  同樣是情義,本不應有輕重多寡之分,但往往當人麵臨權衡時,會困擾於輕重多寡。

  稍一鬆泄,就會在一群人的殷切注視裏,忽視那一雙同樣飽含熱切的眼睛,而不能再去思考,難道就沒有兩全之策?

  “我敬佩鳳翁,是因他在那樣的艱難的時候,沒有選擇更輕鬆的途徑而違背初心。”蘭庭這樣說:“放棄鳳嫗何其容易?連鳳嫗自己都放棄了,世俗同樣不會因此誹責鳳翁負心,因為世俗都能理解良賤不婚的禮律,世家子弟、男兒丈夫,他們的責任在於繁榮家族、報效君國,本就不應耽於兒女情長,倘若鳳翁聽從高堂之命另娶門當戶對的妻子,沒有任何人會責怪他對鳳嫗的背信棄義,就算鳳嫗控訴,世人反而還會嘲笑鳳嫗不自量力妄圖攀附。”

  秦樓楚館、風塵浮浪,自多才子佳人一時的風流韻話,可有多少當真能夠雙宿雙棲長相廝守?海誓山盟無非情濃時候的調劑,在這樣的故事裏原本誰也不需對誰的終身負責,轉身相忘江湖,老死不相往來,甚至連“辜負”二字都落不上的。

  拋舍確然是再輕易不過的事了。

  “可如果沒有那些門第之見良賤之分,隻作是人心對人心,摯誠對摯誠,已經認定的伴侶,當真就能輕易拋舍嗎?”蘭庭似乎自問。

  春歸靜候他接下來的自答。

  “鳳翁給出了否定的答卷,老前輩雖說沒有和我提起過這段舊事,但我猜鳳翁當年一定經過了思考,所以作出判斷。族老也好,高堂也好,對他抱以的寄望無非建功立業振興岌岌可危的家族,這確然是他作為鳳門子侄不容推卸的責任,且鳳翁未必就肯一生耽於風花雪月而毫無作為,但娶誰為妻不應作為建功立業的前提,聯姻結勢也從來不應是儒生學子謀求仕進的途徑。”

  對於這樣的“自答”,春歸當即表示一萬個認同:“逕勿說得不錯,婚配和功業本不應當成為矛盾必須從中取舍,正如父母和良侶原本不應對立。”

  “鳳翁選擇了鳳嫗,舍棄的無非是家族給他預鋪的捷徑,而並不是承擔的責任和道義,看清了這一點,取舍又哪裏艱難呢?”

  這就好比爾虞我詐從來不是建功立業的必然條件,難不成謀求仕進就一定要放棄良知?

  “鳳翁再次前往金陵,因當時政敵仍然雄據朝堂呼風喚雨,並非入仕的時機,他仍舊選擇韜光養晦,可沒有了家族的資助,謀生成為當務之急,他先是發揮所長替人造園,積蓄一筆資金,再借貸了一筆錢,靠著擅長皰廚之技,在秦淮河畔開了家酒肆,正正經經的當起了商賈。”

  “我也聽阿婆說過,隻用了三年時間,鳳翁便將他的醉夢樓擴展到了五家,不僅金陵,蘇州揚州各有腳店。”春歸笑道。

  “本朝雖取締限製商賈入仕的鐵律,不過在眾多士人尤其是所謂世家子弟看來,鳳翁從事商賈仍然是自甘墜落不務正業,更有鳳家當時的政敵,眼見著鳳氏一門最有希望的子侄竟然為了一介風塵女子違逆家門從事賤業,樂得冷嘲熱諷譏笑鄙夷,以為鳳家徹底一敗塗地。”蘭庭也笑:“隻是政敵哪裏料到他們也是好景不長呢?他們勢敗,貶官的貶官流放的流放,鳳翁這才應考會試,時年已經二十有七,中進士,曆任刑部主事、右僉都禦史等職,累遷兩廣總督,因平息叛亂建功,封伯爵。”

  關於鳳翁的輝煌政績春歸並未聽鳳嫗詳述,此時聽說不由眼冒金星:“平息叛亂?鳳翁竟然如此威風!”

  “那時兩廣不僅多生匪亂,甚至還爆發逆王叛變,而君上耽於享樂不問朝政,告急的奏報也被內臣截留不作理會,若不是鳳翁平亂及時,戰火必定從兩廣蔓延半壁江山,鳳翁可謂我朝文武兼全的功臣,他舍棄了家族替他鋪墊的清貴累遷之路,靠著自己一步步實打實仕進,可惜的是後來官製越漸腐壞,而鳳翁位高權重已經引起奸宦忌憚,君主不見外臣偏信內奸,鳳翁察覺到危機,隻能隱退自保,但縱管如此,鳳翁在仕林中的威望也已遠超鳳門先祖,時至如今,仍然有不少士人慕名前來拜訪,望得鳳翁提攜。”蘭庭直言道:“祖父曾用鳳翁的事跡教導我,不忘初心,方能兩全。”

  春歸也是聽得心潮澎湃:“李濟和鳳翁麵臨難題大同小異,且李濟也是奔著兩全目的,但一個要的是功利和私情的兩全,一個求的是抱負和情義的兩全,一個低劣一個高邁,可見澹泊之誌不能少,利祿之心不可盛,方為至理真言。”

  “李濟?”蘭庭詫異道:“輝輝怎麽突然用他和鳳翁比較起來?”

  春歸:……

  她又失口了!看來這熱血的脾性當真要改。

  “我就是聽丁娘子說了幾句她家中私隱,濫俗的故事,逕勿不會有興致多聽。”連忙挽救,陪著笑臉:“夜已深了,這山中風寒,即便盛夏也不宜晚坐,還是早些安置吧。”

  話一出口又才想起鳳嫗早前的話——

  “是建在山中的室廬,本也不料想會留宿外客,一時間能便利收拾出來供人休息安眠的隻有這麽一間陋室,阿婆也曉得春丫正在服喪,雖不是古板的人,然而正為真情也得從持禁忌,不過隻要懷有律己之心,即為恭正,形式如何大可不必拘嚴……”

  言下之意就是今晚她隻能和蘭庭再次同房了,不過在鳳嫗看來即便如此她也不算違背為亡母服喪不可放縱淫樂的情理。

  春歸原本沒有別的心思,身為客人也沒有強求主家務必再整理一處臥房的道理,大大方方接受了鳳嫗的安排,但這時她突然提出“安置”的話,立時又覺臉紅耳熱。

  又木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