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0章 即將開審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2      字數:3072
  春歸自從嫁入趙門為婦,當然不止一次在晚膳時分遇見趙州尊這翁爹,也已經習慣了隻要她這兒媳在場,翁爹必然不會和女眷同席,往往是擺張膳桌去廊廡底,也休想會有沈夫人在旁服侍,又往往是廊廡底無聲無息,屋子裏卻是歡聲笑語。

  沈夫人一貫不耐煩“食不言”的戒律,又很體貼春歸,不讓她站在身邊服侍而交代一同入席,婆媳兩經常是邊用膳邊說笑,和獨自進餐默默無語的趙州尊可謂天壤之別。

  春歸有時煞是疑惑,不明白老爺和夫人這對夫妻性情如此大相逕庭,尋常都是怎麽相處過日子。

  這樣的疑惑也同時存在尹小妹的心中,而且有回她還說了出來想和春歸討論討論,腦門兒險些沒被尹娘子給敲腫,不過從尹娘子口中,春歸卻聽說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蘭庭的生母朱夫人據說和趙州尊的性情極為相似。

  當時尹小妹就瞪大了眼:“那兩人在一起該有多沉悶,簡直不可思議。”

  這是春歸第二次聽旁人提起朱夫人,但可惜尹娘子並沒有多少和朱夫人親近的機會,竭力去回憶了,述說也不算詳細:“朱夫人頗為不苟言笑,性子沉靜,規行矩步安辭定色,我也是聽趙家另外的尊長稱讚朱夫人,說夫人侍奉婆母曉夕溫凊鏘鏘翼翼,極其賢孝。”

  於是春歸腦海中朱夫人和趙州尊的形象完全重疊嚴絲合縫。

  原因興許不僅是因尹娘子的話,還有沈夫人的說法——老爺哪裏都好,就是有時過於愚孝。

  雖然沈夫人話裏是抱怨而非稱讚,不過春歸理解為趙州尊應該是個孝子,而朱夫人也是不苟言笑但孝敬賢良,這對夫妻還真是……天作之合?

  故而這晚蘭庭竟然也被趙州尊給捎帶回了後/庭,父子兩坐在廊廡底用餐的時候,春歸就很好事的想去偷窺習慣了趁膳食的閑睱,話話日常飲談放鬆的蘭庭麵對著如此沉肅的用餐氣氛,會是怎樣一副神色?

  年紀還小不需男女大防的趙小六這日照例本該跟著沈夫人、春歸用膳,但誰讓今日蘭庭也在呢?於是誰也攔不住趙小六投身沉肅氣氛的堅決,就算婢女們已經把他的碗箸放在屋子裏的餐桌上,趙小六也抱著跑去了外間,但他剛坐下來,就挨了趙州尊一聲喝斥,被吼得放聲大哭起來。

  這下子沈夫人還哪裏坐得住?把碗箸撇開,提著裙子就衝去廊廡底,總算是眼見兒子又是幹嚎沒擠出多少眼淚來,才放了心,卻仍是把水杏眼一瞪:“這些日子以來蘭庭忙裏忙外,榭哥兒已經多久沒見著兄長了?今晚見蘭庭來我院子裏用膳,自然想與兄長更多親近,他又沒犯錯處,老爺吼他是什麽道理?”

  趙州尊被沈夫人雙眼一瞪一番怨嗔,竟然有幾分心虛:“我是有事和大郎商量,才想著趁晚膳空閑和大郎小飲兩杯,榭哥兒卻來搗亂,我心裏焦躁語氣難免急重。”

  春歸暗忖:也算知道老爺、夫人是怎麽相處了,性情雖然相異,指不住老爺便樂意夫人這樣的性情,話說轉來,任是尋常在外迂腐,又有多少人能忍受連內宅的日子一直這樣沉悶無趣呢?

  等等,老爺竟然說要和蘭庭飲談???!!!

  春歸不由支起了耳朵,隻聽一句——

  “東墟命案你真有把握坐實胡端的罪狀?”

  沈夫人便不再屏息凝神,笑著安慰趙小六:“榭哥兒別淘氣,你爹和你大哥是真有正事商量呢,阿娘跟你說,那胡端可是個再壞不過的貪官,和宋朝的秦檜沒有兩樣,你聽過你大哥給你講過嶽飛蒙冤的故事吧?”

  春歸:……

  夫人,胡端和秦會之仿佛不能相提並論吧?

  這餐晚膳後,春歸和蘭庭一同回去居院時,已經是柯枝蔭裏,月色簌簌如雪的辰光,為了讓同行的婢女墜得遠些,蘭庭自己提了風燈照亮,他像是知道春歸心頭何等的好奇,主動交待了今日下晝發生的事。

  “原本已經確定了時間重審東墟命案,父親也聽從了唐巡按的建議,打算邀請汾州學官以及生員表率,再有汾陽一地素有威望風評優佳的鄉坤世族,裏長鄉老等等上堂旁聽,如此更有利於正風俗明綱紀,平息輿情。”

  “這些事我還算聽清了,連夫人也聽清了,遺憾就算這麽多人能夠旁聽審訊,可女眷卻萬萬不能涉足公堂之上,沒法親眼目睹老爺怎麽主持公道呢。”春歸想起沈夫人抱怨如今的世道,對婦人也太多限製時的神情,深以為然同樣心有戚戚。

  “夫人怕是沒法子了,不過我還能夠替輝輝描述一番當日的庭審,多少也能算作彌補。”蘭庭倒能體會春歸,為了這件案子也算付出許多心力,眼看著也算水落石出卻無法目睹庭審,終究錯過諸多推斷得到證實的重要時刻,換作是他,隻怕也會覺得遺憾。

  “逕勿怎麽就肯定夫人跟前沒有老爺描述呢?”許是月色撩人、晚景愉情,春歸竟然沒多考慮便把心裏話脫口而出:“我看老爺雖說在咱們這些晚輩麵前不苟言笑,對待夫人卻也極為遷就呢,又夫人的性情,哪裏像能把綱紀禮法入耳的?”

  是這樣麽?蘭庭步伐似有一頓,眼睛裏像有片刻的怔忡,但他又極快壓抑住了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晦澀情緒,他想或許他和他的父母,的確存在著極深的隔閡,反而春歸,能把他體察不到的細微一目了然。

  “我以為逕勿使計逼迫老爺不得不主審此案,老爺必定不情不願,怎知今日卻主動要與逕勿商會。”春歸全然沒有留意蘭庭的起得忽然又收得迅速的情緒,她更加關心的是趙州尊能不能堅定不移。

  蘭庭看著燈下的小徑,回應得也不大經心:“老爺他進士及第,授庶吉士於翰林院觀政,走的是清流累遷之途,原本就沒想過會放外任,這回起複放了汾州知州一職,實在是有些始料不及,是以想著的是無驚無險混過這一任,再調回京中。無論是許閣老提醒在前,還是我與尹君的話,實則仍然沒有完全動搖老爺獨善其身的想法,老爺一直以為他若走清流之途,完全不至於牽涉黨爭,就能平步青雲入閣拜相。”

  春歸雖然不懂太多官場權謀,不過也知道每隔三年就有一批進士,大多都會從庶吉士起步,要都能平步青雲入閣拜相……又哪裏容得下這多宰相呢?翁爹的想法實在太過天真了,雖說有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慣例,但這可不證明凡翰林必入內閣。

  “不過老爺雖有這想法,卻也顧忌被人誹議明哲保身、屍位素餐,所以我把嚴、唐兩位卷涉進來,有這兩位佐助,老爺便必須抗拒周渚這提刑使越權提審蔣氏的決議,今日周渚派遣的屬官,果然持使君之書令前來提審蔣氏,但被老爺和唐巡按義正嚴辭的拒絕了,如此東墟命案,就隻能留在汾州州衙審斷,老爺也不是一味的昏聵糊塗,怎能不知到這地步若不將案情審問清楚,要日後再被提行司或者刑部、大理寺翻案,怕是就得受到貶斥,故而為今之計,務必要察實胡端的罪狀。”

  說到這裏,蘭庭忽而又覺怔忡:誰說我對父親大人毫無了解了?這番算計的前提,不就是因為深知父親愛惜顏麵顧忌誹議?

  “可山西提刑司不是主管一省刑案?為何逕勿要說周使君提審蔣氏是越權呢?”春歸很想知道趙州尊和唐巡按義正辭嚴拒絕來使的細節。

  “東墟命案已經為胡端審結,提刑司也已上報刑部,按律刑部回文提刑司後,周渚才能將蔣氏及一應案卷移押京中複核,而如今刑部回文未至,華君的舉告是遞予地方州衙,因而當由一州長官先行複審此案,畢竟眾多人證皆在汾陽,移交提刑司並不利於審訊察實,這也是為何刑部複審死決時一旦人犯喊冤,多數都會發還州縣重審的緣故。”

  而今審案,慣例就是以口供為重,一應人證不可能盡數解押京中,因此在州縣等原審地複審才更利於還原真相。

  春歸這才完全明白過來:“要說老爺完全可以回絕提刑司,不過是因獨善其身的想法,才並不樂意審理東墟命案……不過既是如此,當初老爺為何不幹脆阻止逕勿訊問蔣氏呢?”

  這可以說是春歸一直以來的疑惑了。

  “因為老爺阻止不了。”蘭庭微微一笑:“無論家事還是外事,在北平趙門,由我說了算。”

  春歸:!!!

  她覺得這一定是趙大爺信口胡謅的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