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06章 各有聲援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2      字數:2724
  “老婆子雖逼得不能不來找學官大人主持公允,我是個沒見識的婦人,怎不怕學官也會護短包庇他的弟子?要這樣子直接就去求告,保不住被斥問尋釁鬧事,大棒子就給打在身上了!所以才來學宮的對門,先把冤情向街坊們說說,要哪個街坊仗義,樂意跟著老婆子去尋學官大人理論更好。”

  木硯聽後,就越發把那蓬頭垢麵的老婆子下力看了兩眼,心裏那想法原本還不甚篤定,便見一人撥開人群到了鋪子跟前,把胸脯拍得嘭嘭響:“我雖算不得什麽英雄豪傑,平生卻最看不慣恃強淩弱,老娘這樣可憐的遭遇,但凡是個男兒漢大丈夫,都不忍冷眼旁觀。老娘莫怕,今日有我張九護著你,別說隻是汾州的州學學宮,就算是刀山火海魔窟鬼域,張九也總不讓老娘掉一根頭發。”

  木硯不由撇了撇唇角:別人不認識這張九,可巧他的舅舅就和張九住在一個胡同,連自家老娘病在床上這麽久都不聞不問,成天的巴結那些衙役和高門奴,得著點好處就是賭嫖嗜酒,這樣的人也有路見不平仗義相助的肝膽?

  不由把一雙眼再次往人群裏睃巡,這回竟從張九早前撥開的人堆裏,瞧見一張熟悉的臉孔。

  木硯心頭的想法終於更加篤定了,便也跟著那張九的振臂一呼,混在那些要麽確有幾分仗義要麽純粹是趕熱鬧的看客裏,擁著過了駛道,再看那吳老娘如何潑鬧。

  又是極快的,便驚動了一幫生員也出來圍觀,有幾個也不知是不是和華秀才交識,義正辭嚴指責吳老娘“血口噴人”,但更多的卻是拿不準孰是孰非,故而免不得一番交頭接耳的議論,有打聽華秀才為人的,也有詢問東墟這樁舊案的,又終於是有人把訓導之一明百峽請了出來,看他的態度竟然是十分信任那吳老娘,口口聲聲的稱汗顏,許諾定要肅懲鄙惡以正學風,於是圍觀的學子議論聲就更加高漲。

  早前幫著華秀才說話那幾人,也不懼和明訓導理論:“華學友早和我等提起東墟命案,案發之日深夜,他得死者之子吳小郎匆忙報訊,據吳小郎言,是被吵鬧聲驚醒,察看時已見父親命喪院中,母親卻被祖母叔父困阻屋內,就是吳老娘和吳二貴不許告官!結果案子審結,卻成了死者妻子勾結奸夫謀殺親夫,這如何解釋吳老娘和吳二貴阻止告官的原因?華學友是受死者吳大貴一直以來的接濟,不忘恩義,知悉趙州尊有意審察舊案才向趙州尊舉告,願望無非是替被害的恩義之友申冤,使其妻不受枉死,使害其真凶罪有應得。這吳老娘為了庇護兒子吳二貴,方才血口噴人敗壞華學友的品行。”

  吳老娘聽了這話,又在地上翻滾著掩麵哭嚎:“我就說,你們這些讀書人定然會幫著讀書人,像我們這等白丁人家,必然是有冤無處訴!你們說我孫兒給華秀才報的訊,說我和二貴阻止蔣氏報官,以為這就是個鐵證可以坐實我兒的罪名了?你們分明是打聽得我孫兒失足落水,曉得眼下是死無對證,是非黑白還不是任由你們一張嘴說。可憐我一個老寡婦,就指望著兩個兒子防老,一個被害死一個眼看也要吃冤枉,如今連我的孫兒也沒了,老寡婦今後無依無靠,還不如今日就一頭撞死在學宮麵前!”

  爬起來就要找牆撞,牆在哪方都沒找著,就被張九給拉勸住了,又是這張九帶頭聲討明百峽,要他當著眾人的麵給個說法。

  明百峽肅厲陰沉的目光掃過為華霄霽辯解的幾個生員,粗/黑的眉頭幾乎蹙連成線,他顯然沒有想到華霄霽一介窮酸連鄉試的盤纏都湊不出來的落魄生員,竟還有這許多同窗願意聲援,要是這幾個刺頭不給摁下去,鬧去了學政跟前……嚴景喻自來謹慎,又不比上任汾州學政那樣圓融,未必就會看袁閣老和施公的情麵,要是聽信了這些刺頭的話對華霄霽的處治產生猶豫,這可絕不為胡通判樂見。

  一念及此明百峽便忍不住語帶威脅:“爾等故然與華霽霄交識有同窗之誼,但難道就能因為交情學誼,不顧其品行卑劣包庇其放蕩無恥,甚至構陷無辜百姓?爾等學聖賢之書,奉明正之道,怎能如此不辨是非善惡,又有何麵目於聖賢像前持弟子之禮?有何麵目日後食君之祿獲授官職?”

  這話裏已經充滿了威脅,幾乎沒有直說如果繼續為華霄霽辯解,就要同樣被視為品行卑劣放蕩無恥之流,被革生籍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明百峽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番話非但沒有起到威懾的作用,反而激發了更多學子的義憤,像其中一人,原本與華霄霽並無交識,隻近來依稀聽聞過華霄霽打算為了曾經接濟他的鄰友奔走一事,心裏便對華學友大生敬佩。

  要說來這許多的儒生,因為還沒有受仕途官場點染,多數心中仍存正義骨中尚有熱血,往往樂於結交才品兼優的士人。而那幾個為華霄霽辯解的生員確然是他的好友,蘭庭在計劃爭取外援時,便商量華霄霽必須爭取輿情,故而華霄霽才把東墟命案透露給了好友得知,並爭取他們的聲援。

  所謂人以群分,華霄霽知恩重義襟懷坦白,往常交好的人當然也不是卑劣之徒,在生員圈子裏風評尚可,他們集體被明百峽評為無恥,如此有失公正的訓斥頓時激起了嘩議。

  “明訓導怎能聽信一麵之辭,甚至不經察問華學友便坐實其罪名?難道明訓導就能肯定這老婦人沒有血口噴人,而華學友的確行為了敗汙聖賢之醜?總之無憑無據,我們不能認可明訓導單憑這老婦人的指控就革除華學友的生籍。”

  這個學子的聲援引起了廣泛的支持,也足見他在生員圈子裏頗有聲望。

  明百峽定睛一看,不由連連叫苦。

  原來這生員姓薛,是汾陽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出身,如今擔任翰林院侍講學士的薛筠正是他的嫡親伯父,明百峽就算多長八個膽,也不敢要脅要把薛秀才給革除生籍。

  木硯見薛秀才竟也出頭,心中訥罕,又終於瞧見了姍姍來遲圍觀的他家少主,忙邁著小碎步跑上前去,示意著有要事稟報。

  原來這木硯的主家姓溫,是勳貴門第,且別看溫二郎現今還隻是個生員未曾報考鄉試,實則他根本不需科舉也能取得蔭封,如今他的祖父還任著武職,他因為自小在文才上就甚有天賦,家族才給他劃定了文官之途,所以溫二郎才留在族籍汾陽。

  溫家在汾陽就算不如榮國公府威風八麵,倒也能算實權門第,又因溫二頗富智計,所以也很受家族尊長的器重,木硯跟著這樣的少主,見識自是不比普通的小廝隨從,也難怪他能在吳老娘大鬧路南市時,就看出蹊蹺破綻。

  因著木硯的話,溫二遠了圍觀的人群退到牆根附近,聽僮仆細訴來龍去脈。

  “小人起初見那吳老娘蠢笨不堪,活脫脫一個老潑婦不問青紅皂白的哭鬧,話也說得牽三搭四稀裏糊塗,還以為是個鬧了瘋病的老婆子,但自從人群裏有人提醒點明了她的身份,話說得就漸漸有了章法,小人一聽就是背後有人教唆她這套說辭,後來張九一現身,小人還在人群裏發覺了胡通判家中的下人,這人可是和張九早就結識,兩個常常一起下酒館的,要說張九不是得胡通判指使助著吳老娘鬧事,小人萬萬不信。”

  溫二一雙眼本還關注著遠處明百峽和生員之間的僵持,聽完木硯這番話後卻斜睃著身邊另一個年歲更大的長隨:“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