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9章 蛇已出洞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2      字數:3095
  “你還見過錦衣衛的鎮撫使?”春歸忽爾關注到一個離題萬裏的細節。

  渠出便立刻有了警覺,臉上就罩上了矝傲冷淡的神色:“這也值得大驚小怪?我在塵世飄蕩了這麽久,除了皇宮不敢進,就沒有不敢到的地方,憑著這便利,我往鎮撫司衙門開開眼,也算得上件稀罕的事?”

  這話裏不是沒有漏洞,但春歸明知就算她刨根問底,除子惹得渠出惱羞成怒之外,不可能有更多的收獲,於是也不再急著追究,囑咐了渠出仍然緊盯著珍姨娘,她自己個兒琢磨著渠出稟報此二驚人的發現。

  珍姨娘有染王三爺,這一件事基本可以確定,雖說大違禮教,甚至可以論上是樁亂/倫的醜聞,不過單從情理而言,其實並不算多麽令人震訝的事——王久貴早已看穿珍姨娘的野心貪欲,故而克意疏遠,珍姨娘既有獨守空閨的寂寞,又有欲望受挫的沮喪,但凡牆外春風摧,紅杏還能不延伸?

  王三雖然是個庶子,卻也是主人的階層,相比王久貴而言,更有年富力強的優點,且又不似王平安那樣一本正經恪守德禮,深染粘花惹草的浪蕩習氣,珍姨娘把他當作“退而求次”的目標,旋即也就一拍即合、幹柴烈火,真不是什麽咄咄怪事。

  可是關於第二件蹊蹺,也即珍姨娘和凝思暗中勾聯的猜測,春歸就很不確定了。

  因為無論是白氏,抑或鄭氏、三奶奶等人的反饋,珍姨娘和凝思是從兩年之前就已經“反目為仇”,春歸實在無法相信她們兩個之間的關係是裝模作樣,要從這一假設反推,結論便是早在兩年前珍姨娘就計劃著先害白氏再毒周氏,可這兩人對周氏哪來如此強烈的恨意?就連王三,也大無必要擔當殺人償命的風險,鏟除於他而言,並無利害攸關的嫡母。

  所以春歸的認為仍是,就算珍姨娘和王三之間關係曖昧,這件事多半也與白氏遇害的案件無關。

  而珍姨娘悄悄私會王三,叮囑他明日巳初務必去見王久貴的事,怎麽想都不能和毒害周氏的行為關聯起來。

  春歸把這些事前前後後思索了幾遍,雖則總覺得有些怪異和不踏實,但到底不能梳理出清晰的頭緒,又實在是無法向蘭庭解釋她怎麽得知珍姨娘和王三的私話,最終決定暫時隱瞞這一發現,以為隻要讓渠出、白氏緊緊盯著珍姨娘和凝思,又當蘭庭和王平安已經有所布置的前提下,不至於再有節外生枝。

  到次日,恰好是入中伏,按汾陽的習俗,是要熬製袪暑益氣的茶湯分飲,王家的生活一貫講究,那益氣湯裏加入了太子參、沙參等藥材,大早就要浸泡熬製,卻是要等到午膳前才能分飲,春歸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分管這事的人正是三奶奶,她又一貫熱衷顯擺,故而一大早便來邀約春歸,說道益氣湯的配方,可以追溯是從前朝大內裏流傳出來,廢了重金才購入,很大方的要和春歸分享。

  春歸隻好和三奶奶又往內廚去一趟,學習這道“價值千金”的益氣湯配方,實際上是觀賞了一番三奶奶像個女將軍,把數十仆婦指揮若定的氣勢,因著心裏隱隱的預感,直覺這日會發生什麽事,到底還是沒忍住,等到兩口大鍋被蓋上,春歸提出要去看望一下周氏,關心一番改用了喬莊的藥方,病情究竟有沒有好轉。

  路上的時候,三奶奶尚且喋喋不休:“大太太犯的就是心病,連喬小郎中不是也說了,其實他開的藥方,也就比外頭的大夫更加溫和一些,關鍵還是要靠大太太平心靜氣的休養,不過呀,大太太又哪裏能平心靜氣呢?莫問道長這一開壇超度,她就且等著孽報吧。”

  直到這時候,三奶奶仍然不遺餘力往周氏的身上大潑汙水。

  春歸省度她的神色,當真沒有一丁點心虛,確實像是篤定了凝思是得周氏的指使,把白氏陷害毒殺。

  而三奶奶當然也不知道經喬莊診斷,周氏實為中毒並非患病的事,“引蛇出洞”的計劃,前提就要把此事瞞得密不透風,打消凶犯的顧忌。

  此刻已經將近巳時,院子裏早是明晃晃一片金光,還不到一日間最暑熱的時候,仆婢們卻就提了桶,把甬道和走廊澆灑濕涼,周氏在養病期間,論是天氣如何酷熱,屋子裏都不能用冰盆降暑,也隻能敞開窗戶通風,先把院裏的暑氣降下來,屋子裏才能清涼幾分。

  春歸經過院子,依然瞧見廊廡一角,三姑娘坐在椅子裏發呆,她的丫鬟守在爐子旁煽火,隱隱的,可以聞到幾絲藥草的澀息。

  進了屋子,春歸一眼就看見白氏,她倒沒有為了女兒分心,盯梢凝思寸步不離。

  周氏還是一臉病容,有氣無力靠坐著,她是知情人之一,也因兒子的千叮萬囑牢記著要保守秘密,可顯然心裏忐忑得很,又根本沒有裝模作樣的經驗,不敢和凝思對視,倒是多數時間都在閉目養神,直到眼見春歸,才露出幾分迫切的神色,卻又礙著三奶奶也在場,不得不把嘴邊的話咽下喉嚨,看上去比往常更加怯縮。

  炕桌上已經擺著一碗溫水,巴掌大小的白瓷碟裏,有兩粒藥丸,正是周氏長期服用的養生丸。

  春歸隻聽周氏對凝思道:“我先和顧娘子說幾句話,指不定心裏的鬱躁就能平順些,才吃得下這丸藥。”

  原來為防萬一,周氏已經停止服用養生丸,尤其今日還是凝思親自去取的藥,她更加不敢吞服,已經假扮了一陣胸口鬱堵不耐煩服藥。

  凝思也並不生疑,隻交待往常服侍周氏用藥的婢女:“待太太好些,記得提醒,若耽延太久,隻怕和午後的湯藥就相衝了。”

  她是周氏屋裏的大丫鬟,尋常並不用寸步不離端茶遞水,且春歸雖然是客人,卻很得周氏的禮敬,賓主間說話的時候,丫鬟們圍著好幾個在屋子裏也不像樣,凝思很自覺地就回避出去,專留了個端茶遞水的丫鬟在這兒候著。

  她也不擔心周氏會耽延服藥,因為她比誰都清楚,周氏是相當的惜命。

  凝思轉身出了屋子,自是不察身後跟了個魂靈,卻是除了白氏之外,另有一雙眼睛把她細細的觀注著,不是旁人,正是那個還牢記著白氏恩惠的綺紫。

  隨著王久貴分別問話孫家的和凝思,四起的傳言非但沒有因為家主並未處治二仆而消減,反而有愈傳愈烈的趨勢,綺紫自從勸告了三姑娘前來侍疾,為防意外,更加把凝思密切監視起來,當她瞅見凝思鬼鬼祟祟出了正院,急急進了東角一處僻靜的院落,綺紫越發感覺凝思不懷好意,於是也緊隨在後。

  這個院子,本是大姑娘出閣前的居處,雖說挨近正院,卻已經空置多年,隻是逢了年節,大姑娘歸寧時在此小住,故而雖說多數時間都空閑著,院子裏的草木還有人打理,有那一排花架上,篷篷勃勃攀滿了藤蘿,形成天然的隔障,透過花葉的縫隙,綺紫依稀能夠看見凝思的身影,她站在花架那邊,半擋了另一個人影,那人坐在石墩上,全然不見麵貌,綺紫隻能窺見寶藍色的長袍下擺,和一雙皂色淺口的鞋麵,儼然男子穿著的衣履。

  綺紫便越想把和凝思私會者看清,奈何那人的麵貌卻被凝思的背影遮擋嚴實,隻聽稱謂,竟是“三爺”!

  綺紫心跳急促,屏緊呼吸,直覺自己這一發現著實要緊。

  她已經認定被凝思稱作“三爺”的人,不可能是別個,隻有鄭氏所生的王三郎,才能夠大剌剌進入王家的內宅和凝思私會。

  凝思可是太太的忠仆,慢說對待王三爺,便是對待二太太鄭氏都一貫不假辭色,防範忌備得很,真沒想到私底下會做出暗會的事!

  綺紫已經篤斷,凝思和三爺之間必有見不得人的勾當,很有可能凝思正是聽從了三爺的指使才會謀害三太太,並且汙陷讓太太背負罪名。

  綺紫恨不能豎直了雙耳,奈何王三爺的嗓音太過低沉,說的什麽話她聽不確切,好在是,凝思的話她還能夠分辨得清。

  隻是綺紫偷聽了一陣兒,登即臉色大變,慌慌張張就先一步跑出了這處院落,直衝仍在發呆的三姑娘過去,周氏院裏不少仆婢,都目睹了綺紫慌亂的行為,凝重的神色,卻不知她和三姑娘說了什麽,隻不多久,便見三姑娘帶著貼身婢女也慌慌張張地離開,這個侍疾的女兒,不曾向嫡母稟知一聲。

  是綺紫接替了三姑娘,守著爐火為太太繼續煎藥。

  有那心細如發的婢女,發覺了綺紫的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