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9章 陰魂不散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2      字數:2900
  王久貴最近很鬱躁。

  他已經很久沒有這樣鬱躁了。

  自從二十歲那年,機緣巧合之下,他隨富商的海船遠洋,帶回一批舶來品通過交易牟取第一桶金,從此開始發家,經過近三十載的積累,已為富甲一方的商賈,這個時候太祖對於商人的種種限製,其實基本成為空文,王久貴早就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他甚至早就不再冒險遠航,靠著經營香料行、珍寶行就能養尊處優,又哪裏會覺得鬱躁不安呢?

  如今王家的商貨行,不僅在沿海州府設立,甚至開設去了北平、太原,他近知天命的年紀,早就不願四處奔波,故而回到籍居之地汾陽縣,商事經營也交給了幾個成年的兒子管辦,並不用事事操心,很長的時間他的生活都是含飴弄孫、安享天倫,除非重大事件,兒子們才會請他決斷。

  王久貴雖為富甲,卻到底沒有什麽深厚的根基,他的發家還真是依靠運氣為重,故而此人從來就感激上蒼庇護,對於佛、道極為虔誠,又懂得“快意時須早回頭”的道理,並無欲望使富裕進而權貴,也沒有效仿某些富賈,腰纏萬貫尚不知足,要麽花錢買個虛職兼個假官聊以自/慰,要麽培養子孫投身科舉企圖徹底改換門庭,王久貴甚至懶得攀結官員勳貴,又或是接濟寒門士人,以求增擴橫行的資本。

  他自以為已經為子孫三代積累下可以富足生活的財產,子孫們隻要平穩的經營下去,就可以安身立命。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王久貴最煩心的一件事,居然是他的一個小孫兒因為太喜甜食,不知將來會不會鬧蛀牙。

  但太平的日子總是會在猝不及防時悄然生變,眼看年近五旬,王久貴的腦袋上忽然有了綠雲蓋頂的恥辱,他還沒從這打擊裏回過神來,惹生事端的妾室白氏就自盡了,王久貴到底是對白氏動了真情的,心中大覺悲憤交加,忽而間有若蒼老了十歲,整個人都憔悴下來。

  哪知白氏死後,他的發妻周氏也臥病不起。

  王久貴娶妻之時,還沒有發跡,因為家境貧寒,一文錢的聘金都掏不出來,隻好娶了個寡婦,周氏比王久貴年長七歲,兩人還是盲婚啞嫁,自是說不上什麽情投意合,於是王久貴發跡後,雖說從來沒想過休棄糟糠之妻,卻也先後納了兩房妾室,收了兩個侍妾。

  周氏早年間因為勞苦落下病痛,但因為王久貴發跡,她一直也將養得好,湯藥不曾斷過,病情卻沒惡化,突而間便臥床不起了,因這夫妻多年一份親情,王久貴也大覺心焦。

  這一心焦,就上了肺火,牙根腫痛,把腮幫子都撐起老高。

  家裏連生變故,身體又有不適,王久貴還擔心著這興許是更大禍患的預兆,所以就鬱躁不安起來。

  偏這日,他的長子王平安,還拿一件事來煩擾。

  當爹的捂著腮幫勃然大怒:“都說了這一件事,咱們家千萬不能摻合,你怎麽就是不懂得其中的厲害?!施公雖說調離了汾州,可你看看府衙裏那些屬官,十個中至少七個都是施公的親信,那趙知州,雖說也有來頭,在汾州立不立得住都且未必,就算他鬥垮了施公,還能一直在汾州當這父母官?遲早也得升遷,他一走,要若是施公的親信繼任,拿趙知州沒有奈何,收拾我們一介商賈可是易如反掌,他們官場上的爭權奪勢,我們布衣百姓牽涉進去,那就是個家破人亡。”

  王平安心生不服,還想爭論幾句,就被王久貴揮揮手直往外趕:“我知道你是不憤,年年為免糧長,都要被那些官員訛詐,就聽我一句勸吧,散財免災,若舍不得這些小利,指不定就有滅門的大禍,咱們是平民,哪裏能和官員起義氣之爭?這件事你可一定要沉住氣,把那差役,好吃好喝招待著,送上一分重禮,他自然明白應當如何向知州老爺回話。”

  當兒子的垂頭喪氣被趕了出來,迎麵撞見一位管事慌裏慌張跑來,又問何事。

  那管事應道:“門外來了個小道長,自稱是什麽逍遙仙長的高足,張口就說我們家宅院上方,有陰穢之氣籠罩,說是……說是有蒙冤而死的亡靈,要討還公道,要若是……要若是置之不顧,家主便難免血光之災。”

  王平安不像他爹,往常對這些裝神弄鬼的遊方僧道從不輕信,此時又正積著一肚子脾氣,便想喝斥管事兩句,令他把那主動登門的神棍趕走,隻他才一張嘴,卻見老爹赤著腳便跑了出來:“真有道長這樣說?快快有請,快快有請,千萬不敢怠慢了,我這就更衣,遲些親自請詢道長。”

  把眼一瞪,粗著聲嗓衝長子吼道:“怔在這裏做何,還不快些去請道長進來,往正堂稍候,家裏的這些事,可不能張揚出去,惹鄰裏閑話。”

  王平安是個孝順孩子,一貫不敢太過違逆父親,被這一訓,也隻好振作一番精神,彬彬有禮去接待被他疑心為神棍那位來曆不明的道長。

  待一見人,度出隻不過十五、六歲的少年,套著件一看就不合身的半舊道袍,把瘦削的麵頰高高抬起,儼然故作高深的派頭,王平安心裏的“神棍”二字就更篤定了,隻是想這類所謂的術士,所圖無非錢銀而已,倒也省得開罪他,一來鬧出事端,再者又會激怒父親,他也便克製著輕慢的態度,顯出些誠心請教的應酬。

  這道長,不是別人,又是莫問。

  那麽他這回“出山”,自然又是因柴生,準確來說是春歸的授意。

  莫問雖說沒有學到逍遙子的一成本事,卻天生狡黠,對於察顏觀色、裝神弄鬼極有心得,他雖大剌剌坐在上首,而且把白眼翻得老高,但餘光把王平安的神態一掃,竟就看穿了應酬的態度,主家既想應酬,道爺可不願寒喧,莫問起身便走。

  王平安連忙阻攔:“道長留步,道長還請留步,家父因為抱病,正臥床靜養,故梳整更衣尚需片刻,並不是有意怠慢道長。”

  “令尊非為怠慢,奈何閣下卻對小道心存質疑呢,小道若還腆顏留候,也是自討無趣。”莫問昂首挺胸繞開阻攔,緩緩的一抬腳。

  王平安果然就著急了,陪著小心,連道誤會。

  莫問便把腳暫且放下,冷笑道:“是否小道誤會,閣下心知肚明,不過小道今日路過,確見貴宅有冤魂纏留,一時好心才想提醒,莫要執迷不悟惹生血光之災,縱管閣下認定小道乃招搖撞騙之徒,小道也不妨代那冤魂……”

  說著望了望一側,仿佛果然能看見冤魂一般。

  “代為轉告,閣下雖非冤魂親出,卻也一貫禮敬她為庶母,怎麽明知庶母蒙冤,並不曾行為與人苟且私通的醜事,當初也還曾為庶母分辯,卻就相信了庶母乃羞愧自盡呢?那草烏之毒,實非庶母所藏,必定為凶手栽贓,你們若不尋出這一凶手,冤魂糾纏不散,恐怕,就不是令尊肺火生痛,令慈舊疾複發這點報應了。”

  把這話說完,莫問再不多留,這下子抬腳落腳都甚利落。

  王平安完全被這話震驚在場,一時間也沒想著要阻攔了,直到他爹心急火燎趕來,卻隻看到一個呆若木雞的兒子,急怒攻心斥責不休的時候,王平安這才回過神來,沮喪不已把莫問的話敘述一番。

  父子兩俱信小道長果然是個“高人”。

  王家雖不是什麽顯貴門第,因為富甲一方,不比得貧賤時候,多少會看重幾分體麵,家裏的妾室鬧出通奸的醜聞,王久貴也難免會被外人嘲笑,所以這件事不曾鬧得沸沸揚揚,白氏的死也隻是報了個急病。

  要道長當真沒有神通,從哪裏聽說王家這些隱秘?更不說竟然能夠篤定白氏是服草烏而亡!

  王久貴跌足不已,見兒子也是悔之不迭,他倒沒再責備,隻捂著腮幫哼哼:“別在這兒發呆了,興許那道長並沒有走遠,還不快些去追,就算追不到,也必須打聽著,對了,道長師從逍遙仙長,快去打聽仙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