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7章 舊時家中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2      字數:3812
  春歸被婢女喚醒的時候,枕邊已經不見了新郎,她心中鬆快,聽著梅妒、菊羞姐妹兩交口稱讚大爺的話,也覺得頗為中聽。

  “真如郭媽媽所說,大爺可不習慣婢女近身,今兒一早,大爺自己穿了衣裳,喚人打水進屋,嬌蘭就又搶先,纏著要替大爺梳整發髻,卻被大爺支開了,讓她去準備奶奶洗漱的器用,也不讓咱們動手,自己就梳整了發髻,交待先去晨練,讓咱們不用急著吵醒奶奶,等奶奶再休息半個時辰。”

  “婢子還問了問文喜姐姐,姐姐也說,大爺年幼時跟著老太爺在外院讀書,力所能及的事都是自己動手,大不同於那些衣來伸手的權貴子弟,慣愛讓婢女泡茶添香,大爺的書房,別說婢女,就是小廝也不讓擅自進入,書冊筆墨,大多都是大爺自己整理。”

  “連夫人身邊的仆婢,都不知大爺喜歡的口味,可見大爺往常很是自律,根本不像宗家那幾個少爺,就愛和婢女們調侃,讀了本書,寫幾個字,婢女竟無一不知。”

  聽聽這些評價,無一不是正麵,趙蘭庭又的確怎麽看,都不像個好色之徒,雖說春歸並沒有樂觀到篤信將來會與夫婿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地步,不過卻有了幾分信心,大概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有望?

  心情愉悅,一大早就沒忍住大快朵頤,好在趙大公子的確不排斥妻子有副好胃口,也完全不講究妻子必須服侍丈夫用膳後,才能進用“殘羹冷炙”的規矩,春歸更加沒有這樣的自覺,還是郭媽媽看得有些心驚,沒忍住提醒她:“如今在汾陽,大爺不在意,夫人也從不是挑剔人,大奶奶不用拘謹,隻是……日後大奶奶隨大爺回了北平,在老太太跟前,可千萬仔細著些,便是屋子裏的仆婦們看見了,說不定也會招惹誹議,在世家大族裏,夫婦可不能同席而食,除非長輩們交待不用拘禮。”

  春歸:!!!

  自家可從來沒有這樣的規矩,她的阿爹,甚至還會親自下廚,做了美味佳肴給阿娘驚喜。

  臉上卻絲毫不見抵觸,多謝了郭媽媽的提醒。

  李氏相跟在春歸身邊兒,也緊聲兒地勸道:“確然如此,阿娘沒出閣前,你外祖母也是一樣的教誨,隻是遇見了你爹這樣的寬厚人,從來也不講究這些繁文縟節,可太師府,終究與我們家不一樣,再者姑爺和你都是晚輩,若惹得尊長不喜,姑爺便是有心維護,也無奈不能違逆尊長。”

  春歸便對郭媽媽多說了兩句,實則是寬阿娘的心:“我不懂得太師府裏的規矩,言行多有逾謬,多虧了媽媽提醒,日後必然會謹慎小心。”

  卻暗忖道:聽郭媽媽言下之意,似乎是指夫家這位老祖母待人嚴苛,不如沈夫人和藹親切,依郭媽媽的謹慎,並不應當指責主母,難道說……沈夫人對太夫人亦懷不滿抱怨?

  便暗暗記在心上,有些煩惱今後恐怕會夾在祖母與婆婆之間,立場難免艱難。

  以新婦的身份對公婆獻茶時,趙知州雖板著臉,但看得出來這是他一貫的性情,並不是克意針對,沈夫人照舊滿麵春風,給的新婦禮也很有看頭,奇異的是昨日表現得像個刺頭的趙小六,今日卻像變了個人兒,對待春歸非但不再鼓腮瞪眼,甚至還表現得十分恭順,一聲“長嫂”喊得擲地金聲,惹得春歸幾乎沒忍住去捏他的包子臉。

  但事實證明,趙小六還是那個趙小六,之所以如此溫順乖巧,還真是因為蘭庭這個兄長在場的緣故。

  當趙知州喝了子媳敬茶,便喊了蘭庭去外衙商量公務後,趙小六滿麵不耐便顯現出來,先是纏著沈夫人,吵鬧著問個不停“大哥哥去了哪裏?”“為何阿爹隻和大哥哥一起辦正事?”“大哥哥什麽時候回來?”“大哥哥要什麽時候才能教我描帖呀?”

  雖得到了沈夫人的逐一解答,但顯然這熊孩子對回答均不滿意,噘著小嘴在一邊生悶氣,時常就捂著耳朵,以此表達極不耐煩聽沈夫人和春歸說話,又突然插嘴,瞪著眼問春歸:“聽他們說,你阿娘剛死了不久?”

  沈夫人大覺尷尬,嗔了一眼寶貝兒子:“你長嫂的確新近喪母,但你這樣說話,也太不恭敬。”

  春歸倒不甚在意:“六叔還小,童言無忌,夫人勿須責怪。”

  她是聽蘭庭稱呼沈氏為“夫人”,衡量了一陣,還是決定跟著夫婿稱謂公婆安全一些。

  趙小六又問:“阿娘,人為什麽會死呢?”

  沈夫人實在覺得蘭庭和春歸的新婚次日,談論生老病死的事大不吉利,隻敷衍道:“因為人上了年紀,就免不得長辭。”

  “那阿娘你這大年紀了,怎麽還不死?”

  眾人:……

  春歸真想把童言無忌四字給重新吞回去,順便再把稚趣討喜的評價也一並吞回去。

  沈夫人再是寵愛兒子,也被這童言無忌堵了心,把柳眉一豎:“阿娘年紀哪裏大了,阿娘還未滿三十!”

  “阿娘就是比大哥哥年紀大,也比大嫂年紀大!阿娘都不教榭哥兒道理,還衝榭哥兒瞪眼,阿娘不如大哥哥喜愛榭哥兒,榭哥兒不要阿娘了,榭哥兒要找大哥哥去!”邁著小短腿就蹬蹬蹬地跑了,隻留下沈夫人坐在椅子裏直撫胸口。

  但當娘的總不能真和自己的兒子一般見識,沈夫人對春歸歎道:“這孩子,在蘭庭跟前還像樣,就會跟我淘氣,可真是個小冤家。”

  春歸隻好陪笑道:“六叔還小,又是男孩,難免更加親近兄長,卻也並非便不親近夫人了,六叔心裏也清楚,再怎麽淘氣,夫人也不會當真責怪他。”

  沈夫人這才覺得幾分順意,便和春歸說起了趙小六的糗事來,婆媳兩這麽趣話著消磨了半日,待沈夫人午間小憩,春歸才又回到自己的新房,到下晝,再去陪沈夫人用晚膳,因著是子媳的新婚,趙知州也回了內宅用餐,算是開設家宴,不過並沒有更多的親朋在場,還是隔著屏風,分開男女兩席,春歸滿耳裏隻有趙小六的童言無忌,沒聽見趙知州和蘭庭的半句交談。

  待用了晚膳,蘭庭便攜春歸告辭,順帶著捎回趙小六這麽個擺脫不了的小尾巴。

  這一晚夫妻二人克守規矩分房而息,次日清早,蘭庭便相陪春歸回門,隻這個回門又和普通不一樣,新婿要在妻家住上一些日子,是全為嶽母喪祭的禮儀,一直到李氏下葬。

  如此一來,不得不和趙小六“久別”,車子已經走了老遠,春歸甚至都能聽到趙小六哭鬧的“魔音”,她不無感慨:我家夫婿當真魅力無窮,瞅瞅趙小六和兄長難舍難分的架勢,當真震撼人心。

  卻沒想到的是,隻隔了短短三日,兄長華彬竟能把舊家收拾齊整,親自往村口古槐樹下相迎,沒往宗家,也沒有到宗長居宅,給了春歸一個莫大的驚喜。

  一應器用物什,似乎和父母在世時並無差別,春歸坐在自己的閨房裏,一時間恍惚,一時間又難免傷感,她想起自己年幼的時候,相信了父親將要招贅的話,從沒想過有朝一日會嫁去別家,可一轉眼,就將要去國都北平,遠離故土了。

  坐著坐著眼裏便忍不住充盈了水光,看著新糊的窗紗外,柔和的陽光更是一片模糊。

  但春歸到底沒有垂淚,她握著拳頭強忍住悲愁,她想父親的魂靈若在,是不希望看她這樣難過的。

  她牢記著父親的教誨,無論何時,都不舍棄豁達開朗,就像父親曾說的話——“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永遠莫懼人生艱難,正如曾經走投無路的自己,突而就迎來了柳暗花明。

  春歸穩定了情緒,步伐悄悄,她看見小院裏竹亭中,兄長正和蘭庭把酒長談,石徑上槐花滿積,亭外一叢矮竹,挺秀依然,這裏是她如此眷戀的家園,有的親人已經不在了,但今後還有讓她牽掛的家人。

  似乎若有所察,蘭庭突然回顧,雖隻見著隱約的裙角,在正堂一側晃過,他知道應是那個女子,方才悄悄站立。

  應當是不舍的吧,雖然這個地方,已經沒有了父母雙親,又雖說是那樣一個達觀率性的女子,終歸還是有眷戀的,不能割舍的依戀。

  “待息亭,這待息二字可也是嶽丈所擬。”蘭庭轉過身來,似乎隨口一問。

  “正是父親所擬。”華彬似有感傷:“還記得當年,父親書寫牌匾時,是妹妹在旁磨墨,妹妹當時,十分不舍父親即將遠行赴京趕考,沒想到,這一別真成了永隔。”

  “可是弘複七年?”蘭庭又問。

  “那年原本應舉會試,卻恰逢太皇太後薨逝,朝廷宣告停試一載,父親獲同窗相邀,前往福建,不想卻遇見倭亂……”華彬歎息,紅了眼圈:“我雖非父親親生,自年幼時,卻蒙父親教導,父親於我,亦為授業恩師,隻這授業之恩,今生隻怕不能報償了。”

  “這樣說來,嶽丈是在客鄉意外故逝?”

  “是啊,噩耗傳回,母親與妹妹,甚至不及與父親惜別,且據父親同窗所言,倭人放火焚居,父親骨骸被發現時,已然……難辨麵貌,隻能憑隨身攜帶之物記認。”

  蘭庭微微蹙眉,直覺這事似有蹊蹺:“兄長可知嶽丈那位同窗名姓,確切籍居?”

  “這……當年並未聽母親提起。”華彬也甚敏銳:“難道逕勿覺得事有蹊蹺?”

  “畢竟嶽丈不幸之事,隻是聽人口說,且隻有遺物作為記認。”蘭庭頷首:“又何況,嶽丈是去同窗家中作客,何故隻有嶽丈遇見倭亂,那位同窗卻毫發無損。”

  “對於這事,我倒是聽族老提過,說是那同窗家中突遇喪故之事,父親不便客居,同窗便請父親移居別院,正是那別院,連帶著別院附近民居,慘遭倭寇洗劫,罹難者多達百人,父親倘若並未遭遇不幸,何故數載過去,仍然沒有音訊?”華彬歎道:“我真希望,父親能得饒幸,可惜,仿佛隻能絕望了。”

  又道:“逕勿若要察探,還望先不要告知妹妹,讓妹妹再生希望,不如由我暗中向族老打聽,再把父親那位同窗姓名籍居告知。”

  蘭庭頷首:“如此也好,要真有了轉機,再知會內子不遲,待息二字,源自逍遙遊,可見嶽丈雖走經濟仕途,誌向卻不僅在官道,未知兄長是否還留有嶽丈舊作文章,願賜拜讀。”

  也便沒有再提關於嶽丈罹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