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7章 渠出何出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3-06 22:22      字數:3524
  此時春歸身邊,加上宋媽媽在內,平常人眼睛看得到的已經擁著七個仆婢,又還有宋叔父子負責外頭跑腿,一下子待遇便遠超了宗家的嫡女淑貞姐姐,短短一段時間,儼然今非昔比,再不見孤淒困苦的處境。

  宋媽媽被宗家分派予長寧一房時,還是個年未及笄的少女,如今也快當祖母的人了,因著無論是長寧夫婦還是濟滄、李氏,主家待她都一貫恩遇,她銘感在心,原也打算著這一世誠誠懇懇的盡忠,不料半途被宗家強索回來,受些勞苦還是其次,最讓她牽掛的還是李氏與春歸這兩位舊主,隻恨自己身為賤仆無能為力,這些年來實在也過得悲愁,尤其當聽聞李氏病歿,日日都得哭上個兩、三場,而今終於又能服侍春歸,她一邊慶幸著,想起李氏,明知不該惹春歸哀毀,眼淚卻怎麽也忍不住。

  倒還是梅妒、菊羞兩個丫頭,好容易勸住了媽媽,待止了哭悼,自然和春歸一敘別情,姐妹兩和春歸年歲相當,自幼一處長大,當年濟滄給春歸啟蒙的時候,也沒落下這兩個丫頭,論起識文斷字來,此二婢女竟比宗家的淑貞姑娘還要強些,就算這些年來做了不少粗笨活,一度前途無望,似乎隻等夠了年齡配個小廝莊戶的命運,然而骨子裏養成的樂觀卻沒被徹底磨銷,如此這別情一敘,嘰嘰喳喳的仿佛沒有盡頭。

  至於顧老太太給的那兩個婢女,春歸隻問得她們一個叫嬌杏一個喚嬌蘭,當然不讓她們貼身侍候,很省心的亮起“不敢勞動”這麵幌子,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二婢的接近。

  但春歸冷眼看著,叫嬌杏的倒是受用“不用勞動”,那嬌蘭卻顯然不甘,時不時就來一回軟硬兼施,總想把眼睛耳朵往她跟前兒伸。

  春歸這時不與嬌蘭計較,由她煞廢苦心的“勞動”。

  梅妒、菊羞卻也沒有光顧著敘舊,待嬌蘭第三回找了借口前來窺望後,低聲對春歸說起了她們打聽得知的消息。

  “嬌杏是前些年,宗家從外頭采買的婢女,老子娘其實也是宗家的佃戶,為了省些口糧,就把女兒賣了奴籍,她雖生得俏麗,性子一貫卻有些冷,不愛和人閑話,原本是在宗家大姑娘身邊侍候,大姑娘出閣時,卻忌防她的模樣,許也因為她這性情拿不準好不好控製,就沒讓她陪嫁。”

  梅妒一說完嬌杏的底細,菊羞便說起了嬌蘭:“她是家生子,老子是莊子裏的管事,老娘管著廚房,還有個姐姐,就在老太太房裏侍候,仗著家人都還算有體麵,自己又有幾分姿色,慣常便愛挑三揀四,對小丫頭們頤指氣使,對了,她還認了劉嬤嬤的兒媳當幹娘,之前便有不少傳言,說她早晚都是主子命,不會為奴為婢。”

  所謂的主子,也就是姨娘侍妾一類罷了,菊羞很委婉的說明,嬌蘭就不是個安份的主。

  春歸聽後仍不在意,隻一語帶過:“從前她們怎樣我不計較,且看以後吧。”

  她原本的家裏,從祖父那一輩兒人,就不存在姨娘侍妾此類生物,顧濟滄在世的時候,一門心思要招個贅婿,自也不會告訴春歸那些妻妾爭寵、勾心鬥角的事兒,但春歸也算生於世族,自家雖幹淨,也難免睹聞過這些內宅陰私,尤其是宗家,從顧長榮數起,到顧華英這一代,子弟就沒有不納妾的,所以對於顧老太太打的什麽主意,她清楚得很。

  嬌杏和嬌蘭,一為耳目,再者將來也會爭寵,顧老太太這是企圖著用兩個美婢壓製她這高嫁的眼中釘呢。

  不過現在廢心也太早了些,春歸甚至都不知道將來的夫婿是個什麽人品,沈夫人雖有一番海誇,莫說不能盡信,即便都是真的,也不曾說過趙大公子是專一還是多情,原本這世道,評價一個男子,這也不是標準之一。

  春歸現今的處境,也容不得奢望像祖母、母親一樣的幸運,但她胸中還是一片竹林的——宗家立馬就有真正的大變故,顧老太太自身難保,哪裏還有餘力替兩個丫鬟撐腰,二婢若是聰明人,就該懂得如何取舍,若不開竅,難道她還擔心會被兩個蠢人牽製?

  她這時隻叮囑道:“嬌杏性子雖冷,隻要她不主動生事,你們不搭理就是了,至於嬌蘭,就這幾日而已,任她如何挑釁,你們也多忍耐著些,不要強出頭,隻私下告訴我,我來替你們出氣,另有就是,我也不瞞你們,別看我突然得了沈夫人的青睞,看似有樁好姻緣,連我自己都不相信會有此等幸運突然降臨,趙家是首輔門第,明爭暗鬥的事怕不比我們族裏要少,起初怕有阻難,你們跟著我去了,務必要小心謹慎些,便是看著他人給了我委屈受,也千萬要忍著,斷然不可逞強。”

  這時候“看不見”的婢女渠出,也早已飄入室中,原本冷眉冷眼佇在一旁,待梅、菊二婢都去忙乎了,她才輕哼道:“你對這兩個婢女,倒還不錯,生怕她們到了太師府,因為義憤替你出頭挨責罰,你勢單力薄也保不住她們。”

  春歸莞爾:“我可從不把她們看作婢女,隻當姐妹呢,倘若這時能為她們找個更好的歸宿,我甚至不願讓她們隨我去淌日後的莫測,話說到這裏,也免不動勞動渠出,日後真到了太師府,還得替我廢神照看她們幾分,要說她們的性情,倒也不是爭強好勝,我一來擔心她們關心則亂,再者,也難保將來有人想對付我,從她們身上尋紕漏。”

  “總之,你不要把太師府想得太簡單,這樣就對了,別看是什麽首輔門第,講究家風清正,陰私事又哪能當真杜絕,更何況趙公已經過世,你怕也是聽你阿娘說了,現下的當家人趙知州,他可遠遠比不上趙公。”

  “太師府的人事,還有哪些要格外留意的?”春歸裝作漫不經心一問。

  渠出卻道:“我哪裏清楚,待日後去了北平,再替你打聽著。”

  這似乎有意強調,她生前並不是太師府的人?

  春歸暗下正思疑,卻聽渠出岔開話題,把早前顧華英和吳氏的一段對話說了個詳細,她原本並沒加注多少情緒,春歸偏偏就察覺到了一點影子:“你同情我那族嫂?”

  “她犯得著我來同情?”渠出立即矢口否認:“她雖所嫁非人,是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害,世上比她更淒慘的人可多得去了,就算你那族兄倒了黴,罪有應得,又就算你那些計劃一環環都能實施,讓你伯祖父失了宗長之位,她還是宗家的長孫媳,日子雖過得大不如從前,總也衣食無憂。”

  說完似乎仍覺不憤,冷哼道:“最倒黴,也無非就是守寡而已,可她有娘家可回,律法也沒明文限定不許改嫁,她若硬要守著節烈的名譽,甘心搭上一生去那掙那麵牌坊,那也是她自找的。”

  春歸眼睜睜看渠出氣得穿牆而過,扶著額頭:這位平白無故,又發哪門子的怒火?

  她心裏對渠出的底細越發有了疑惑,無法判定渠出究竟是不是太師府的舊仆,更不知她為何身亡之後仍在塵世飄蕩,至於渠出為何找上自己,為何樂意相助,有多少圖謀,簡直就是毫無頭緒,卻越發篤定一點,渠出不像是普通奴婢,種種跡象表明,她能夠識文斷字,需知在此時的世道,“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無限扭曲,許多富貴人家的閨秀,甚至都不識字兒。

  然而這些事情也不是燃眉之急,春歸將多數心思都放在完善她的“倒宗”計劃上,把條條框框都製定出來,想了幾個來回確定沒有任何紕漏,這才按照興老太太的囑咐,通過那條暗線,在不驚動宗家這個絕對前提之下,傳信出去,請托自己信得過的人手配合實施。

  就得說到顧華曲的生父顧濟渝,那是遠近出名的好吃懶做,娶妻程氏,對外人倒是渾潑,可對丈夫那叫一個唯唯諾諾,對子女又十分寵縱,於是這一家子,全都是四體不勤遊手好閑,在顧氏族內從來神憎鬼厭——真不怪得顧華曲有那多/毛病,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

  當年宗家提出要李氏過繼嗣子承祧家業,就看準了華曲,論來他是顧濟渝和程氏的長子,故而程氏撒潑時說“不願”的話,倒也並非全然虛偽,可聽顧長榮夫婦一攛掇,便信了過繼一個長子能養活全家的話,立即也就心甘情願了。

  李氏其實一貫也就不那麽在意錢財,當時家境也還富裕,所以並不計較華曲時常幫襯生父生母的行為,甚至還認為華曲這是孝順,故而顧濟渝夫婦在那一段時間,日子罕見的滋潤起來。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顧華曲離家,李氏也搬離了古槐村,他們還能上哪裏打秋風?一下子又打回原形,甚至因為自恃有了長久依靠越發懶惰,日子過得比從前更加不如。

  故而當聽聞顧華彬要把華曲取而代之,並不需旁人攛掇,他們還哪裏坐得住?

  但撒潑這個手段,對於宗家而言卻全然沒有作用,到後來顧濟渝連耍賴都懶得,隻打發程氏帶著女兒,間天就找顧老太太哭哭啼啼,聽說宗家後來都不讓他們進門了,顧濟渝也隻是躺在床上罵罵咧咧一番。

  不曾想這一日,興老太太卻遣了人來,送上些米糧酒肉不說,還專請了程氏去家裏說話,要知顧長興一房,說來日子過得比宗家還要富裕,往常根本便不搭理濟渝一家,突然就對他們露出了笑臉兒,伸出了援手,顧濟渝能不雀躍?緊聲兒地交待程氏,一定要多些心眼,話說得好聽些,爭取族伯更多照濟,他自己卻不出門,把腳一蹺,指揮著兒子燒灶,兒媳煮肉,肉還沒熟,先就提了一壺酒喝。

  興老太太見到程氏,少不得一番教導,但她也知道這家人是什麽貨色,故而過場走完,也就言歸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