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最後一麵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0-04-18 19:40      字數:3500
  當今冬第一場雪紛紛揚揚落下的時候,沽水謀逆係列案件幾乎已然定論,連溫驍都被押卦入京,福建都司的局勢因為有晉國公親自鎮懾也並沒有出現大的波動,溫驍本與鄭秀是利益黨盟,他可不似竇章這類甘為抱負和誌向將自己獻祭的儒士,在看清形勢認定已經罪責難逃後,溫驍也立時指控鄭秀才為主謀。

  他當然不能免死,溫氏一脈成年子侄也必定會受誅連,但國家律法/論罪往往要分主從,從犯相比主謀還有可能減輕刑罪,至少不會誅連三族,甚至同宗遠親亦不會被論罪入刑,一般情況下皇帝還會赦免繈褓小兒不受刑罪,守寡婦人亦能獲得赦免,那麽寡婦小兒在同宗遠親照庇下尚且能獲安居,這也算是身後留下一脈骨血了。

  連溫驍都已認罪,鄭秀即便是閉口不言,就算沒有他的罪供這係列案件終究是無法反轉的。

  弘複帝親自審閱卷宗,又再聽聞諸多經辦刑官上報的案情,再次召集殿議,終於有了裁奪。

  鄭秀,判死,其成年子侄同罪獲誅,鄭氏一門所有女眷沒為官奴,隻除了永嘉公主及其兒女之外,但皇帝下令永嘉公主與鄭姓義絕,從此不能再稱鄭門婦,子女亦改錢姓,視為同鄭門一刀兩斷再無瓜葛。

  顯赫一時的權勳豪貴,轉眼落得家破人亡收場,過去車水馬龍的魏國公府門前,而今便是有人不得不經過都不敢窺望停留了。

  獲斬之前,鄭秀讓梁師砦轉告蘭庭,他想與蘭庭一見。

  梁師砦把鄭秀恨得咬牙切齒——因為他唯一的女婿申長英竟然也被牽涉進這樁逆案,雖說因為太子求情,他的女兒及外孫幸免誅連,不過外孫的前途可算是毀了,日後哪裏還有希望選入錦衣衛?女兒也將為申長英守寡,餘生也就落得個平安罷了,這些全拜鄭秀所賜,所以梁師砦根本不願替鄭秀跑這一趟腿。

  “梁指使,申長英之所以投誠聽我示令,無非是因你們父女兩個將他逼得太緊,他原本也並非淡泊名利的人,可如果一直受你提攜平步青雲,便是有朝一日成了錦衣衛的長首,不還是得對你們父女二人俯首貼耳?申長英的家族再落魄,他畢竟也是勳貴之後,不肯受人誹議是靠著嶽家和婦人發達,才生了另尋出路的野心。我這番話,梁指使可以筆錄,鄭秀也願意畫押,這便是鄭秀的罪供了,梁指使靠著這紙罪供,自然能夠爭獲首功,說不定太子一高興,日後對梁指使的外孫還願意加以重用呢,而鄭秀的條件,無非是在臨死之前,請托梁指使置菜置酒,代邀趙都禦一見而已,這筆交易劃不劃算,梁指使可得三思啊。

  梁師砦居然被鄭秀給說服了。

  當然他可不能主導蘭庭的意願,為了達成這筆交易甚至還自己想了一出勸言,用以說服蘭庭:“皇上雖然已有裁奪,不過趙都禦乃都察院長首,此時仍然未免於沽水逆案的督辦之權,便是答應了人犯鄭秀往詔獄一見,也不算違觸律法,且鄭秀始終不認罪,雖說無礙結果,不過編撰史錄時到底缺了此樁鐵證,有了鄭秀的罪供方才算作圓滿,應當也為皇上及太子殿下樂見。

  蘭庭其實根本不需梁師砦這番絞盡腦汁的說服,他也很樂意和鄭

  秀“話別。

  隻是詔獄氣濁,蘭庭著實不願在那裏和鄭秀共進斷頭餐,當他進入牢室後隻是席地而坐罷了,那張草席,還是他特意囑咐梁師砦準備了一張幹幹淨淨的。

  鄭秀身上的素衣並不顯得如何的汙垢,衿結係扣得十分整齊,但因他難免會受刑訊逼問,隱隱能看出滲透中衣的血跡,也不知他人在詔獄是怎麽將一頭黑發梳了個利落的發髻,又是問誰討要了條發帶束穩,身處囹圄尚且能夠氣定神閑,仿佛還是那個運籌帷幄的魏國公。

  “在牢室側外窺聽的錦衣衛,有勞趙都禦先讓他們退避吧,否則趙都禦這回便是空走一趟了,鄭某別的本事或許不如趙都禦,這靈敏的聽覺尚且自信不輸旁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才是趙都禦願意來與鄭某辭別的原因吧。

  鄭秀像是知道蘭庭的潔癖,並不勸飲勸食,他隻是自斟自飲。

  安排人窺聽可不是蘭庭的主張,不過他還有把握勸服梁師砦不用行此其實毫無必要之事。

  待蘭庭再度落座之後,鄭秀又是微微一笑:“逕勿乃警慎之人,應當不會像那些人一樣堅信這便是案情的全部吧,逕勿想知道什麽?是否想讓我實言相告。鄭秀微一傾身:“我輔佐之人根本不是八皇子,而是秦王,洛崆不過是為我所利用而已,總之我花耗多年心血,暗訓一部私兵便是最後的殺手鐧,太子與逕勿若不將秦王一網打盡,可得小心前功盡棄功虧一簣了。

  “鄭公以為,庭當真不知鄭公輔佐何人?鄭公直至而今還在替秦王故布迷障,以為庭會因為鄭公這番說法堅信鄭公暗中保留的唯一勢力會在關鍵時候助八皇子奪位,故而放鬆對秦王的警惕?

  聽蘭庭這樣說,鄭秀神色並未產生絲毫變化,仿佛已然達償所願,直到蘭庭再道——

  “貴妃腹中胎兒,是因與秦王通奸有孕吧?秦王趁貴妃吸食烏香神智昏聵之際引誘庶母與之行大違人倫之惡劣行逕,並用此為把柄要脅鄭公助他奪位,又兼,暗助鄭公與永嘉公主通奸,鄭公若非是輔佐秦王,又能輔佐誰?

  他看著鄭秀的手腕顯然一顫,手中所執的一杯酒險些潑灑,蘭庭知道這回他才是真正的摧毀了鄭秀的意誌。

  “趙逕勿,你還真是一個合格的對手,鄭秀敗在你手中,還真是心服口服。鄭秀卻很快穩住心神,一杯酒仰首飲盡,笑意竟然仍然未曾減褪。

  他當然知道貴妃與秦王通奸之事蘭庭並不打算直接揭曝,而兩人這時的交談也不可能落於隔牆有耳,所以鄭秀還能夠泰然處之。

  “我今日來見鄭公,無非是因鄭公曾經屢次手軟,並未對我實施毒手,另外我當然也極詫異,鄭公對我屢屢網開一麵究竟是因何故?鄭秀都不曾驚慌失措,蘭庭便更加安之若素了。

  “因為惺惺相惜啊。鄭秀又是一笑:“逕勿總不會當真認為秦王能夠威脅得了鄭某吧?

  “但鄭公軟肋受控助紂為虐本是事實。

  “我根本不信靠今上之所謂仁德,當真能夠中興盛世治理這個早已腐敗混亂的天下海晏河清,皇上缺乏殺伐決斷,也並沒有哪位皇子足夠擔當此項重任,

  秦姓社稷的出路在於君臣共治,如逕勿輔佐者秦詢,他看似賢明,卻根本不具備開國太祖能靠一人之力安治天下的能力!秦詢或許相比今上不至於優柔寡斷,但正因如此,當臣子之權威脅君王之令,一頂悖逆的帽子便足夠鏟除臣公,那麽天下局勢又當周而循環,九州朝野永無寧日。

  說到這裏時,鄭秀的笑意終於收斂,頓時轉換為肅厲的氣態。

  笑的人是蘭庭:“那麽在鄭公看來,如秦王般為謀權位不擇手段的亂臣賊子,反而才為聖主賢君了?

  這當真是荒唐滑稽。

  不過蘭庭也終於明白了鄭秀是怎麽說服竇章這類從來不曾貪樁枉法的官員投誠,且死心踏地到了寧死不願供認主謀的地步,無非便是利用君臣共治才為順應大道這樣的說辭。

  說起來自從太祖立國,便決意罷除宰相執政的製度,把治政天下的大權牢牢掌控於君王之手,這當然是為了鞏固君權,且太祖也的確做到了,不過文臣儒官當然會反對抵觸君王大權獨攬,更不說太祖、成祖之後,雖說建立了內閣,看似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然而內閣品職不高,在甚長一段時間甚至權限還不如皇帝身邊的心腹太監,又的確宦官亂政,好些次都差點導致了亡國之憂。

  像竇章這樣的儒臣,他們並不知道秦王的惡劣行逕,他們甚至以為鄭秀真正輔佐的人確為八皇子,讓他們動心的不是財利,是功名,是君臣共治的權望,像這樣的人往往會為了所謂的誌向和抱負死而後已,暴露了自己,卻甘願力保鄭秀不被連根拔除。

  看什麽人說什麽話,鄭秀的確擅長籠絡人心。

  “趙逕勿,秦詢罹患狂躁之症,他嗜殺暴戾,一旦得位便會大開殺戒,他如合能獲人心向服?屆時文有軒翥堂,武有魏國府,隻要你我傾力合作,大可行為廢君另立之事!隻要君臣共治之製為我等奠定,方有望實現中興盛世海晏河清。

  “鄭公這是君臣共治?這與謀朝篡位何異!身為臣子卻膽敢行廢立之事,與唐後宋前手掌兵權者便能坐擁天下何異?五代十國僅曆百年,多少無辜百姓亡於戰亂,民不聊生路有凍骨,何談盛世泰平?更甚至於引夷族入侵,使漢人淪為亡奴!趙蘭庭絕非愚忠愚孝者,卻不能認同鄭公為圖私欲尚且粉飾逆骨的說辭。

  蘭庭冷冷看著鄭秀:“我輩眼中的事實是,鄭公黨徒為奪權位,不惜敵通夷寇,縱其對我百姓父老屢行燒殺劫掠之惡行,踩著無數冤魂與白骨,還敢稱什麽是為盛世泰平海晏河清?且在我看來,鄭公眼見罪行即將暴露時,可再不情願對在下手下留情,不也有你死我活的決意,鄭公此時又何必虛偽套話?

  鄭秀放聲大笑,搖頭又再搖頭:“中興盛世海晏河清,是我鄭秀的抱負,倘若無我,我可不願讓他人得益!不過趙逕勿你說得不錯,我的確不是以百姓為重,在我看來盛世從來都是強者的政績,而要實現盛世必須得犧牲部份弱者,這天下,何曾有哪條政令是為萬千臣民盡皆認同?黎民布衣,他們早已習慣了強權統治,隻要有米入鍋,有衣禦寒,有房舍可擋風雨,他們便心滿意足了,他們又哪裏懂得什麽叫做盛世之治,海晏河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