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昔人黃鶴(二)
作者:羊行屮      更新:2020-06-13 18:54      字數:3275
  黃鶴樓坐落於武昌,巍然聳立於蛇山之巔,瀕臨萬裏長江。遠遠

  望去,鬱鬱蔥蔥的樹林中,黃紅色的高樓盤山聚水,氣勢極為雄偉壯觀。

  三國時期,黃鶴樓隻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黃鶴樓失去了軍事價值。隨著江夏城地的經濟發展興盛,竟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千百年來,曆朝曆代文人墨客駐足黃鶴樓,鳥瞰長江美景,飲酒作詩,留下諸多名詞佳句。

  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崔顥的《黃鶴樓》,也就是“回到過去的我”留在桃花源石門的線索。

  黃鶴樓不僅是觀賞勝地,從北宋至上世紀中期,還曾是道教的名山聖地,相傳此樓為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言:“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聖跡。”

  唐代《元和郡縣圖誌》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指明黃鶴樓以軍事目的而建。不過,據《極恩錄》記載,此樓原是酒樓,並有個神異色彩的傳說。

  《江夏縣誌》所引的《報應錄》描述,南北朝時期,有位姓辛的商人,建個酒鋪,以賣酒為業,生意不溫不火。好在辛老板為人淳樸忠厚,買賣做得童叟無欺,倒也能維生糊口

  話說夏日正午,酒鋪外站著一位身材魁偉,衣著襤褸的乞丐,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

  辛氏沒有絲毫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乞丐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高呼“好酒”揚長而去。店小二本想阻攔要錢,卻被辛老板阻止:“一杯酒而已,都有不容易的時候,何須放在心上。”

  誰曾想此後,乞丐每天正午,都來討杯酒喝,既不言謝也不逗留,引得店小二也好、食客也罷,諸多不滿,幾次要收拾乞丐。

  唯獨辛老板,絲毫沒有厭惡惱火,幹脆親自端酒等候,畢恭畢敬將酒送至乞丐手中。

  如此過了半年,這一日,乞丐喝了酒,用烏油油的袖子擦著嘴:“我欠你半年酒錢,沒錢還你,就送你一幅畫吧。”

  未等辛老板推辭,乞丐從用來乞討的竹籃裏拿出一枚橘子,用剝了的皮,在牆上畫了隻仙鶴。因為橘皮是黃色,所畫仙鶴自然也是黃鶴。

  畫畢,乞丐端詳片刻,滿意大笑而去。自此,再沒出現。

  店小二嫌黃鶴畫得醃臢,汙了牆壁,正要擦掉,辛老板卻視若珍寶:“這不是一隻黃鶴,而是一顆知恩圖報的心。”

  正巧,有桌客人,酒至微醺,吟詩高歌助興。

  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那隻畫裏黃鶴,隨著歌聲,合著節拍,翩翩起舞,著實異景。

  自此,辛老板的酒鋪名聲大噪,慕名而來的客人絡繹不絕,生意也愈發紅火。辛老板由此積攢了很多財富,成了當地富豪。

  更難得可貴的是,辛老板並沒有因此得意忘形,待客更加謙恭。遇到災年,開鋪施粥賑災,接濟災民,深得百姓、官紳、文人雅士尊重。

  十多年過去了,辛老板每天正午,都會站在酒鋪前,望著贈畫乞丐當年所來方向,端酒等候。

  直到有一天,乞丐依然衣衫襤褸,唱著歌飄然而至。

  辛老板大喜:“恩公,您賜我一生用不盡的財富,我願供養您,竭盡所能滿足您的要求。”

  乞丐“嗬嗬”一笑:“窮而不失禮,富而不忘本。如此品性純良,這些錢財,本就是你該得罷了。不過呢,我的寶貝坐騎在這裏待得久了,也該隨我而去。”

  說罷,乞丐從腰間抽出笛子,吹了首曲子,旋律美妙至極,竟不似人間凡樂。

  須臾,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中黃鶴隨著白雲飛到乞丐身旁。乞丐愛憐地摸著黃鶴,跨上鶴背,騰空而去。

  辛老板為了懷念這位仙人,用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便稱為“黃鶴樓”。

  崔顥的千古佳句《黃鶴樓》,也是因此傳說,興之所至,揮毫而成。

  “月餅,除了那個傳說,我實在沒看出黃鶴樓有什麽不同。”我擦著滿頭大汗氣喘如犬,“格局很周正,也沒看出有什麽機關暗門。

  月餅摸出根煙剛想點著,估計是琢磨著旅遊景區抽煙有礙公德,很惋惜地塞回煙盒:“這事兒我不專業啊!要不你再琢磨琢磨?或者像《望廬山瀑布》,根據詩詞意境結合現實場景,推敲推理?”

  “50多米,五層啊!我都上上下下爬了好幾趟了。內部72根圓柱,外部60個翹角,十多萬片黃色琉璃瓦,兩隻鑄銅的黃鶴……且不說和格局術數不沾邊兒,就連崔顥的《黃鶴樓》,也沒有什麽關聯。喏!你也看了,從樓頂往外瞅,這角度武漢三鎮倒是看得清晰,但壓根兒不是‘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景兒啊。難不成讓我唱首民謠,等著這兩隻銅鶴聞歌起舞,帶咱們得道成仙嘛?”

  我沒好氣地揉著酸麻腫脹的小腿,正發著牢騷,黃鶴樓下的京廣鐵路列車呼嘯而過,更是氣不打一處來:“自古以來,但凡格局絕佳之處,講究的就是個空靈寂靜。這鐵路都通到下麵了,就算之前有什麽,也都破壞掉了。”

  “那‘回到過去的你’留那首詩幾個意思?”估計是天氣太熱,心頭火燥,再加上一大早吃的熱幹麵火辣幹熱,月餅也按耐不住火氣,“怎麽就這麽沒耐心?”

  “我哪知道為什麽留那首詩!‘回到過去的你’當時肯定也在,你來跟我講講幾個意思?”我悶著一肚子火,索性找個樹蔭坐著乘涼。

  月餅背著手陰張老臉不搭理我,自顧自看景兒拍照發朋友圈去了。

  得!我們倆這還沒回到過去因為愛恨情愁黑化呢,這會兒就禍起蕭牆矛盾重重了。

  “有唱歌的麽?洗手間在那邊,其餘的遊客跟好隊伍。唱歌的同學,銅鶴這裏集合。”“唱歌”是導遊行話,其實就是上廁所的意思。

  不知道哪兒的旅遊團,人人帶著統一的旅遊帽喜氣洋洋,跟著導遊聽講解:“我們看到的黃鶴樓,並非曆史裏的黃鶴樓。唐永泰元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所以黃鶴樓又有‘國運昌則樓運盛’的說法。最後一座建於同治七年,毀於光緒十年。”

  導遊講得口幹舌燥,遊客們聽得興味索然,嘮嗑的嘮嗑,拍照的拍照,嘰嘰喳喳鬧成一片,典型的中國式旅遊團模式。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選址在距離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也就是我們今天來到的黃鶴樓。”

  我聽得一怔,急忙起身尾隨旅遊團,想跟著蹭聽。結果被旅遊團的幾個中年大姐滿臉嫌棄地鄙視,隻得作罷,灰頭土臉地悻悻而回。

  不過,有件事,終於弄明白了——敢情我們忙活大半天,他娘的來錯地兒了!

  “南少俠,你確定當了一年大學講師?連這事兒都不知道?”月餅站我身後,語氣裏哪還有什麽辣椒味兒?

  我頭都不用回,也能想到月餅摸著鼻子,搖頭晃腦滿臉無奈的戲虐表情,於是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盡量使嗓音很低沉:“像你這種學渣,當然分不清古代曆史民俗和古代地理建築,是完全不同的兩門課程!”

  “真正的黃鶴樓已經被武昌引橋了,請問南老師有何見解?”月餅模仿著認真聽講的學生口吻,“此刻,我的內心,滿滿的惆悵啊。”

  月餅這句話,突然間,讓我有了很模糊的念頭。那首《黃鶴樓》的八句詩在腦子裏螺旋槳般轉動,最終停留在其中兩句。

  “月公公!我想到了!跟我來!”我小跑著竄進黃鶴樓,上氣不接下氣地爬到頂樓,望著黃鶴樓舊址位置。

  此時已是下午兩點多鍾,正是一天最熱的時候,頂樓微風習習,倒也愜意舒爽。極目眺望,江水蒸騰著藹藹水汽,遊輪悠長沉悶的汽笛聲飄蕩於江麵,陽光映著波光粼粼的波浪,璀璨炫目中極盡落寞滄桑的景色,心情竟也隨之蕭索黯然。

  我默念著那兩句詩,模糊的念頭逐漸清晰,掏出手機確定了時間:“月公公,再等四個小時,夕陽西下,或許會有答案。”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月餅確實聰明,僅從我簡單一句話,就猜出來了。

  “我們要找的,其實不是黃鶴樓。”白衣女子淒絕美絕的孤單背影,悄無聲息地浮現眼前,我的心口沒來由一痛,“而是時間和景象在某一節點交匯,產生的某種奇特現象。記得那個女孩說過什麽?鏡花水月,破碎虛空……其實,她已經告訴我們線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