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土地國有農人無稅
作者:天街小雪花      更新:2020-12-30 08:39      字數:2217
  匆匆又是三年,又有不少老人離世。

  大唐貞觀共和曆一千四百八十四年,李二執政的第十五個年頭。

  三月初,裴寂去世,李二追贈其相州刺史、工部尚書、河東郡公。

  好基友離世,李淵悲痛欲絕,悲戚之下兩度昏厥,李建成陪他到崖州療養。

  四月中旬,封德彝在尚書省突然發病,隔日在長安道門醫館總堂離世,李二宣布輟朝三日,追贈司空,賜諡為明。

  四月十九,封德彝還未下葬,長孫順德突發疾病,經過六個小時的搶救依然未能挽回他的生命,於當夜十點十五離世,李二追封其為邳國公,諡號襄,準歸葬邙山。

  五月初六,原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的薛收去世,李二追贈其定州刺史,太常卿,陪葬昭陵。

  七月十一,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虞世南離世,李二賜其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

  七月底,原秦王府十八學士、史家名宿姚思廉離世,李二深為哀悼,為之廢朝一日,贈太常卿,諡號“康”,特準許葬於昭陵。

  八月十五,月圓之時,定遠郡公張公瑾離世,雖然他比曆史上多活了十年,但是也再無功績,未能進封鄒國公,算是有得有失吧!李二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號襄,追封郯國公。

  李二念其早年功績與忠心,蔭封其次子張大素寧遠將軍,其三子張大安朝議大夫,奪情其長子張大象出任近衛軍第二師副師長。

  九月底,襄武郡公、近衛軍副軍長劉師立病重,回到崖州醫治,途中病情惡化,十月初一病逝位於崖州的第二軍醫院,李二追贈豫州都督,諡號為肅。

  ......

  老臣子接連辭世,李二深感人生無常,意誌有些消沉,將國事托付給李承乾,起身前往各地巡遊。

  大唐貞觀共和曆一千四百八十五年底,李二歸來,李淵也從崖州返回大明宮,李建成帶兵五萬東渡大海,去徹底解決倭國的殘餘勢力。

  年底的大朝會上,李二宣布了一個震驚世人消息——國庫出錢贖買各地私人手中的土地,實行土地國有政策。

  之所以此時拋出這個消息,是因為條件已經成熟,李二也有意禪位,他要在此之前利用自身無與倫比的威望解決這個困擾了華夏幾千年的大難題。

  自雲家聯合皇家推行工業化開始,大唐的地價就一降再降,到今年時,大唐刨除南洋、西域、大淩河以北及兩湖、嶺南等地新開墾的國有農田外,在植農田約為兩百六十萬頃,其中私人所有的大約有兩百萬頃,均價在百貫左右一頃地,每畝的均價在一貫左右,想要贖買這麽多農田,所需的費用在兩億貫上下。

  朝廷當然沒有這麽多錢,就算有這麽多錢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放出去,市場上一旦湧入如此多的錢必然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一個不好就可能把大唐的經濟完全摧毀,所以穿越五人組給出的是一套複合的解決方案。

  首先是從根本上解除土地和人口的聯係——農稅,農稅作為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的一種手段,在剝削農民的同時也賦予了土地更高的價值,取消農稅,一是釋放出被土地束縛的勞動力,二是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是把贖買回的小農戶的土地再免費交給農戶耕種,和大地主爭奪佃戶,讓大地主無人可用,其手中的土地會繼續大規模貶值,方便接下來的贖買行動。

  其次是加大國有土地的開發力度,調整糧價,將糧價降到壓縮到個人大規模種植無利可圖的程度,讓大地主手中的土地產出入不敷出,打消他們囤地的熱情。

  再次是對擁有大量私有土地的地主征重稅,迫使他們在拿一筆錢離場和手握土地卻沒有產出之間做出選擇。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徹底廢除府兵製,府兵製是隋唐時期的重要軍事基礎,在穩固國防方麵固然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但也是中小地主產生的一個重要源頭,改府兵製我義務兵製,掐斷地主產生的根源。

  軍製改革最重要的作用並不僅僅是防止新的地主出現或是進一步加強國防力量,而是針對地方宗族勢力的一記重拳。

  宗族的產生原因十分複雜,但是其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自東漢末年開始,地方上盤根錯節的宗族勢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對世家門閥的依附,在強大的勢力之間尋求生存空間的底層百姓隻能通過和世家門閥搭上關係或是多家通過聯姻等手段結成聯盟以求自保,二是來源於戰亂時期的階層躍遷,底層平民依靠軍功提升社會地位的同時也依仗著手中的權利或是威望將家族規模與影響力擴大,形成了宗族。

  世家門閥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大的宗族勢力,和地方宗族勢力唯一的不同是世家門閥掌握著更多的社會資源而已。

  如今世家門閥不顯蹤跡,頂尖的宗族勢力煙消雲散,新的頂尖宗族還未崛起,正是把這種趨勢扼殺在萌芽狀態的好時候,也是皇家和雲家選擇這個時候動手的原因之一。

  地方宗族勢力的基礎也是土地,解決了土地問題,不再讓府兵製產出更多的階層躍遷人員,宗族勢力的力量也就去了一大半,隨著時間的流逝,宗族勢力便會名存實亡。

  雲家和皇家要做的就是控製好節奏,不能做的太過激烈,但必要的時候,武力也不是不可以考慮的。

  土地贖買在朝堂上提出,整個大唐頓時陷入兩極分化之中。

  底層無地少地百的姓自是歡呼雀躍,他們的生活實際上是非常艱苦的,尤其是無地的佃農,不僅要承擔農稅,還要承擔繁重的地租,一年到頭的辛苦換來的隻是勉強糊口而已,既然是當佃戶,給朝廷當不用交稅的佃戶豈不是更好?

  少地農民雖然不用交地租,但是刨除種地的投入和農稅,真正剩下的也不多,盡管朝廷贖買土地的價格不高,但是種地的很大一部分風險都可以規避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並不是什麽難事。

  但是對大地主和各地方宗族掌握土地的長房來說,土地贖買就不是那麽友好了,這就是在割他們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