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新通訊的價值(又快到月底了你懂得哈)
作者:天街小雪花      更新:2020-12-25 17:45      字數:2213
  挨炸的吐蕃在二月初四就傳來了鬆讚幹布的道歉信,他在信中言稱吐蕃正使就是個臨時工,他會馬上派出新的正式使者前來長安接洽加入大自貿區的事宜,並送上犛牛三百頭表示歉意,態度極其有誠意。

  李二沒有多苛責吐蕃什麽,他相信自己的新年禮物會讓吐蕃人清醒過來的,給民部打過招呼後,他整日裏不是抱著大孫子樂嗬就是去大明宮陪太上皇解悶,大部分的事情還是交個李承乾和幾個重臣處理,日子過得稍顯瀟灑。

  按照前幾年的交通狀況,吐蕃的道歉信至少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長安,托大唐郵驛的福,吐蕃的各種通訊信件隻需要送到設在鬆州城的郵局變能在一周內到達長安。

  快速的空中交通雖然可以加快信息的傳播速度,但是和穿越五人組的要求還差的遠,他們對通信的要求是在大唐境內信息的傳達時間不能超過四十八小時,尤其是邊疆和重要城市的各種信息,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匯集到專業的情報分析機構。

  這個名叫“通信室”的機構成立於西征之後,一開始隻是一個簡單的情報收集機構,主要負責為朝廷提供信息參考,由於雲家在通訊室中推行了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算法運作,通訊室在給朝廷和雲家提供情報的同時還會對信息進行解讀和分析,而這些分析結果往往可以準確的預測到很多重要的事情,對朝廷的一些決策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漸漸地開始充當朝廷智庫的角色。

  因此通訊室對信息收集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有著很高的要求,可是空中通信有著本身難以克服的缺陷,諸如天氣和起降場地的限製都會影響信息的傳播速度,盡管在很多人看來現在的信息傳播速度已經很快了,但是對雲家來說依舊是難以接受的。

  雲家在北方鐵路的電報係統正式運行後便計劃在全國鋪開有線電報,電學有了比較大的突破後條件已經成熟,而且鐵路的電報係統運行了兩年的時間,也證明了有線電報的可靠性,正好到了可以大規模推廣的時候。

  雲浩再一次把合作夥伴們召集起來,準備籌建大唐電訊集團。

  電訊行業不可能完全交到朝廷或是私人手裏,最好的方式是公家占大頭,起監督的作用,私人參與運行,不至於讓電訊係統出現不思進取的情況。

  當然,參與到其中的私人也不是正正意義上的個人,而是以商行為主體的股東行使,決策權在朝廷,具體的執行則是由下麵的股東來接手。

  有線電報不是簡單地拉幾條電線建一些收發站,而是一套複雜的係統,包括設備的維護,電報的收發、投遞,電報線路的安全保護等等,涉及到的東西和人員有很多,目前能打通整條產業鏈條的隻有雲氏集團,所以雲家當仁不讓的成為了發起者和領頭羊。

  雲家在商業上的號召力依舊強悍,雲浩的一個通知,四十多個受邀者悉數到場,無人缺席會議。

  雲浩隻是簡單地說明了一下情況,招股書一發,不到一個小時就收到了一百七十萬貫的資金。這還是雲浩一再強調電報通訊前期的回本周期非常長的情況下,要是雲浩敢把發電報的費用提高一倍,這些家夥估計會更加積極。

  大唐的頂級商行都與雲家有合作關係,目前為止所有的合作項目都有良好的盈利能力,沒有人擔心跟著雲家會掙不到錢,這不還有朝廷兜底呢嗎?雙保險呀!不投就是傻子。

  雲浩覺得有些好笑。

  試問電訊行業賺錢嗎?答案不言自明,後世哪個搞通訊的不是富得流油。

  但是雲浩真的沒有打算把通訊變成一個暴力行業,他隻是想要實現信息的快速傳播而已,賺錢並不是主要目的,隻要能維持開銷,之後略有盈利即可。

  他這麽做有幾個原因。

  一是市場的容量問題,大部分地區的人口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流動,遠距離的通訊需求主體是商人、軍方和朝廷,其他人對快速的通訊並沒有迫切的需求,這意味著整個電報係統的建設成本都要平攤到每封電文上,價格肯定是不低的,雖然對商人來說這並不是什麽大錢,但是為了推廣,前期的補貼是少不了的,想要收割還要先讓人對電報產生依賴。

  二是國防需要,大唐不可能單獨為軍方建立一套電報係統,軍事又是對情報需求最多的,在沒有搞出穩定的短波電台之前,軍民混用的有線電報線路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第三是對地方權力滲透的需要,理論上最佳的滲透方式是鐵路,但是受限於技術和成本,想要大規模修建鐵路還是沒影的事,而電報相對來說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替代品,信息能傳播到的地方權力就有觸及地方的空間。大唐的宗族力量強大到了無法靠武力解決的程度,想要在基層有所建樹,隻能靠潛移默化的改變和滲透,隻是依靠交通卻是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便捷的通訊效果也是有限,還要朝廷的行政跟得上才行。

  總之電報線路的建立對大唐百利而無一害。

  雲家的大本營在崖州,位置有些尷尬,雲浩一完成電訊集團的組建立刻就回了崖州,去死磕海底電報線的難題。

  李二已經對親征失去了興趣,代替他去前線的是李承乾和李恪,他則留在長安坐鎮,避免中樞出現權力真空。

  雲浩回到崖州時,劉建國和雲海已經做出了大致的海底電纜鋪設計劃,隻等材料到位變能開始試驗。

  他們所等的材料還是橡膠,南海和南洋的膠園還要等幾年才能割膠,建立電報線路所使用的橡膠依然要靠美洲的供應,這也是電報網建設成本很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龍鳳胎曾提出使用橡膠草提煉出的低品質橡膠來做電報線的絕緣層,但是試驗後發現在南方潮濕的天氣裏這種絕緣層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在北方幹燥的冬天堅持的時間更短,所以北方鐵路的電報係統使用的是精煉的硫化橡膠作為絕緣層,成本絕對是高的一批。

  不過為了應付海水和鹽霧的腐蝕,單單是硫化橡膠還不行,五人組需要一種耐腐蝕的複合絕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