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確定編製
作者:天街小雪花      更新:2020-12-09 20:16      字數:2908
  等到太陽完全跳出海麵船隊才靠港。

  馬尼拉港可不是崖州和登州那樣的成熟港口,進港的航道上還有很多礁石沒有清理,要想靠著燈塔上的亮光摸黑進港基本上就是在找死。

  船隊按時到達,獨孤彥雲組織的歡迎儀式規模不小,港口足有上萬人來迎接李二到來。

  李二很滿意這樣的場麵,將船隊帶來的大量慰問品交給程咬金,讓他給移民們發下去。

  慰問品都是些單衣布匹和針頭線腦之類的東西,雖不貴重,卻南洋的這些移民所急需的。

  南洋不缺糧食,缺的是各種生活用品,大唐一多半的海上運力一直在為運送移民服務,隻有少量的生活物資運過來,本地的配套產業還沒有建設完畢,幾十萬人的物資消耗是驚人的,沒有崖州的日用品支持,造成了日用品暫時短缺的局麵。

  李二送來的數量很多,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移民們的需求。

  移民們對李二這個皇帝也很滿意。

  他們在老家的時候飯都吃不飽,無奈之下來到南洋當了皇帝的佃戶。

  南洋這地方雖然苦,前期的時候還要和土著拚命,但搞定土著之後,開出來的土地很快就產出了糧食,他們也不用再餓肚子。

  皇帝對他們很不錯,發口糧,發農具,還發錢,如今更是親自來看他們,還帶了他們急需的物資,還有什麽可不滿的?

  華夏的百姓很淳樸,對照顧自己的表示感激的方式就是恭敬地給皇帝行禮,用可以想到的讚美之詞稱讚他。

  在上萬人的夾道歡迎中,李二帶著老婆孩子和眾臣在一片嶄新的高腳樓下榻。

  這樣簡陋的住宿條件自然是配不上李二的身份,可新開發的地區條件就是如此,想要更好的環境還要幾年的時間。

  馬尼拉現在就是個大工地,沒有耕種任務的移民在各處工地勞動,沿著河岸的地區正在形成一個長不過三裏,寬不到兩裏的小城。

  盡管城市的規模還很小,但在唐人辛勤的勞作後,這裏會慢慢的變大,會成為南洋地區最大的城市和商貿中心。

  李二很關心南洋的農業生產。

  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一早他就出現在郊外的種植園裏,視察農業生產的情況。

  南洋的氣候炎熱,積溫很高,一年四季都可以耕田下種。

  馬尼拉周圍五十裏範圍內開墾出的農田大概有一百三十多萬畝,分為四個種植園,城北十五裏處的這處種植園麵積有三十多萬畝,臨河的麵積就占了一半,所以大部分的田裏種的都是水稻。

  這種水稻就是大名鼎鼎的占城稻,在種植園相對粗放的管理下可以一年三收,每畝地年產稻穀在六百斤左右。

  實際上以南洋的水熱條件,占城稻可以做到一年四熟到五熟,但那樣對地力的消耗會非常大,沒有人想看到辛苦開出的耕地隻三四年的時間便荒廢掉,所以會在雨季休耕兩個月的時間,保證地力的恢複。

  另外新開辟出來的耕地種的是土豆和紅薯。

  南洋的土質鬆散,土豆的產量要比內陸高一些,且成熟期縮短了十天左右,但是成也環境敗也環境,因為晝夜溫差小,土豆的品質較北方的關中地區差很多。

  紅薯也有同樣的問題。

  可瑕不掩瑜,超高的產量可以提供大量的澱粉,依舊能提供足夠的人體消耗的能量,經過加工後的利潤也更高一些。

  李二理解過南洋農業的情況,心中的大石頭徹底放下。

  糧食有了保障,大唐就亂不了。

  馬尼拉周邊的四個種植園和更遠一點的種植園有兩百多萬畝是李二的私產,這些土地出產的糧食可以基本滿足關中四百萬人口的需要。

  與李二不同,雲家和各大商行的種植園中,糧食作物的種植麵積隻有不到一半,大部分麵積種植的是劍麻、橡膠樹和油棕這類的熱帶經濟作物。

  雲家要掌握橡膠,所以雲家的種植園基本都在遠離海邊的丘陵地區,適合種植糧食的土地占比較小。

  各大商行為的是利潤,自然會選擇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他們種糧食僅僅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耗和完成朝廷分配的產糧指標,即便是收獲的糧食也是平價賣給義倉,因此對種糧的積極性並不高。

  李二雖對各大商行的行為有不滿,但已經收了人家的錢,南洋的開發又離不開他們,隻能睜隻眼閉隻眼了。

  他帶著上百人在各個種植園轉悠了四天,把南洋農業的基本情況做了一個全麵的了解,接著又到集中在馬尼拉周邊的工廠走訪。

  對這些初級的工廠,李二和眾臣並不感興趣,去走訪也就是個形式而已,一天的時間也差不多了。

  李二又到散布的移民點轉悠了兩天,然後就拉著雲浩、李孝恭、長孫無忌和牛進達進了近衛軍的指揮部。

  他們在那裏一待就是三天。

  在三天時間裏,他們隻做了一件事——確定近衛軍的編製。

  近衛軍奇葩又混亂的編製著實看的人眼花,經過一年多的摸索,也該結束這種狀態了。

  經過近衛軍所有營級以上軍官的建議,李二對近衛軍的編製做了以下調整。

  一、近衛軍定員六萬人,分為三個部分。

  其中三萬五千人為陸軍,直屬近衛軍指揮部管轄,另外兩萬五千人中挑出五千作為各地的衛戍部隊,歸南翼府管轄,剩餘的兩萬人為適應南洋多島的地理環境,整編為海軍陸戰部隊,伴隨艦隊做登陸力量使用。

  二、近衛細分編製為師團營連排班六級。

  近衛軍整體分為十個師,除衛戍部隊單獨一師為五千人外,其他九個師的人數在七千至七千五百人之間。

  師下設三團十營,每團人數在兩千人左右,一至九營人數固定在六百人,其他人歸到師部直屬營。

  每團下有三個營,每個營下有三個連,每連兩百人。

  連下設三個排,每排六十六人。

  每排有六個班,每班十一人。

  此外,每師還有一個野戰醫院,一個輜重營,一個工兵營和師屬炮兵營,人數加在一起有近一千五百人,但這些技術兵種是不占兵員定額和編製的,近衛軍還有一個兩千人的指揮部直屬的騎兵團也是額外編製。

  所以最後近衛軍的成軍兵力應該在七萬七千人到八萬人之間。

  三、完善軍銜製度。

  近衛軍軍銜是雲浩參考後世的軍銜製度製定的,從下至上依次為士兵,士官,尉官,校官和將官。

  新兵入伍為列兵,完成訓練一年後升上等兵,三年後可轉士官。

  士官為部隊的基礎,分為四級,每兩年升一級,服役滿十二年後可考核升尉官,考核不過關者強製退役。

  尉官以上皆分為三級。

  尉官三年一升,校官憑軍功和貢獻升級,沒有年限要求,將官升級靠積累軍功升級,但年滿五十歲的少將未能升級,則強製退役轉入地方。

  四、軍官級別與職能。

  近衛軍暫設最高軍銜為中將,中將有三人,負責統攬近衛軍全局,指揮部改軍部,為近衛軍最高指揮機構。

  各師師長軍銜為少將,副師長軍銜為少將或上校,領一師所有事務。

  團長軍銜為上校,副團長為上校或中校,負責團級單位的訓練、作戰和其他事務。

  營長軍銜中校或少校,副營長為少校軍銜,戰時尉官亦可臨時擔任營級指揮任務。

  連長為上尉軍銜或中尉軍銜,副連長為中尉軍銜。

  排長為中尉軍銜,原則上不設副排長。

  少尉屬營部管轄,戰時可暫代排級職務,平時要在班級單位和排級單位輪崗。

  士官基本上都是各班的骨幹,擔任班長和副班長。

  技術士官的崗位針對的是技術裝備和後勤,基本不參與隊伍管理和近距離的正麵戰鬥。

  列兵和上等兵主要的任務就是訓練和作戰。

  以上四項決議很快便通過了,到最後關於退役官兵的決議時突然就卡住了。

  雲浩見會議陷入僵局,提議暫時休會,留下一臉疲憊的眾人,自己陪媳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