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動力源
作者:天街小雪花      更新:2020-12-09 20:15      字數:2370
  第二批美洲船隊在八月初回歸。

  船隊帶回來二十多噸生膠、八十多噸的銀礦石和一萬多顆三葉橡膠的種植,隨船帶回的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動植物。

  生膠中變質的有不少,但加了凝固劑之後保存期得到延長,負責采集運輸的隊伍用石灰做幹燥劑,保存的還算不錯。

  硫化橡膠廠把這批橡膠進行加工,得到各種型號的密封件足有十二噸,其他的則加工成實心膠皮輪胎、橡膠手套和膠皮管。

  雲浩受夠了顛簸的木包鐵製作的馬車輪,給自己家的馬車換上了膠皮輪胎,告別了乘車的顛簸之苦。

  他也沒忘記給李淵和李二的馬車做升級,給李淵的皇家豪華四輪馬車換上了真正的輪胎,順帶著給馬車換上了新的減震底盤。

  至於李二的座駕,雲浩還在氣頭上,隻給他送去了四個包著膠胎的車輪,連個備胎都沒給他。

  橡膠手套是供醫學院和實驗室使用的。

  膠皮管也分給了他們一部分,作為輸液用的醫療器械,杜仲膠皮管多少差點意思,容易引起一些感染。

  船隊帶回銀礦石送到小島上的煉銀廠提煉,從南美運回來銀礦石種類繁多,大多為銀鉛銅伴生礦,沒提煉出多少銀子,反而是得到了一噸多的銅和三噸鉛。

  銅鉛的價值不菲,加上提煉出的白銀及與印第安人交易來的半噸黃金,第二批船隊的開支收回了六成。

  日後從南美運橡膠的任務會交給飛剪船來執行。

  此次運橡膠的任務中有三十九人犧牲,十一人落下殘疾,這些英雄基本都是在和當地那些不友好的土著作戰時受傷的。

  有四人遭到了劇毒動物的攻擊,隻有一個來的急砍掉自己的右腳包住了一條命,其他人來不及搶救便犧牲了。

  雲家給了傷者豐厚的補償,幫助他們安排生計。

  死者的名單送往長安,他們的骨灰會和第一批犧牲的人一起葬入烈士陵園,朝廷會給他們一個勇士的封號,雲家負責照顧他們的家人。

  穿越五人組的想法是在南美建立一個據點,一是保證橡膠的穩定供應,二是先在那裏站住腳,與印第安人進行貿易,為以後進軍美洲做準備。

  有了足夠的橡膠後,蒸汽機可以大批量生產,眾多計劃可以開始實施。

  之前機加工廠的學徒工邊學習邊實操的效果很好,已經可以獨自生產二十匹馬力的蒸汽機的各種部件,產能充足,可以為大唐現有的小工廠提供足夠的動力源。

  一百匹馬力的蒸汽機經過幾個工廠連續幾個月的使用,其各項指標和穩定性都已經達到了設計要求。

  機加工廠囤積的蒸汽機散件包括二十匹馬力蒸汽機一百二十台,一百匹馬力蒸汽機三十五台,四百匹馬力雙脹式蒸汽機六台。

  二十匹馬力和一百匹馬力的蒸汽機可以直接進行組裝,分配到各個工廠去。

  四百匹馬力蒸汽機有於體積龐大,隻能把散件運到使用地再進行組裝。

  兩台四百匹馬力蒸汽機散件運到了崖州造船廠,這裏有兩艘建造了一半的海船,等著安裝蒸汽機和螺旋槳,之後才能繼續施工。

  這兩艘船是雲小妹設計的,一艘是機帆船,另一艘是純蒸汽船。

  機帆船的排水量為兩千八百噸,是目前大唐在建的最大船隻,純蒸汽船的排水量隻有一千五百噸。

  這兩艘船都是技術驗證船,用來驗證蒸汽船隻的穩定性和經濟性。

  另外三台的散件被送到軋鋼廠,用於鐵軌的生產紮製,一百匹馬力的蒸汽機效率不高,鐵軌的需求量又大,換成大馬力蒸汽機能增加產量。

  那台從火車頭上拆下來的蒸汽機會用來生產馬口鐵。這台機器經過維修升級以後,再用個三五年的不成問題。

  當然,有了足夠的橡膠,雙脹式蒸汽機的生產不成問題,但產能有限,這名老將還要繼續發揮餘熱。

  最後一台被雲浩弄到了城外的一個工地上。

  這片工地上正在鋪設鐵軌。

  雲浩要在這裏鋪設一條周長五公裏的環形鐵路來做蒸汽火車相關的實驗。

  盡管北方鐵路線的勘探已經完成大半,但火車頭和鐵路的規格都還沒定下來,雲浩需要盡快確定鐵路的規格,否則北方鐵路根本無法動工。

  現在的生產力這麽低,要修一條那麽長的鐵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北方的地形是一馬平川,隻有兩條不足百米長的隧道和四座橋比較麻煩,但整個工期要多長時間,雲浩心裏也沒底,隻能早作準備。

  五人組給出的鐵路軌距是兩米,後世英國人搞出來的那種兩個馬屁股寬度的規矩可是把全世界坑的不輕。

  當然,兩個馬屁股的寬絕對得夠現在的大唐用了,但華夏麵積廣博,日後的人口會非常密集,物流的壓力非常大,穿越者既然要建設鐵路,自然要想的長遠些。

  而且除了他們五個,誰知道標準軌距是個什麽鬼?

  用什麽樣的軌距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兩個馬屁股能成為後世的標準是因為這種軌距的鐵路最多而已,等全世界都開始修鐵路,華夏的鐵路軌距就是標準!

  環形鐵路修的差不多了,隻等火車頭組裝完成便可以開始測試。

  這條鐵路用的是每米十一公斤的輕軌,單根長六米,能夠運行軸載四噸的車廂十二節。

  這個運力還比不上後世一些大礦區的鐵路,五人組也想一步到位的建設一條五十公斤以上軌重的重載鐵路,奈何鋼鐵產量就那麽一點,修一條輕軌也已是非常不易了。

  劉建國甚至提出過用五公斤的超輕軌,但一提出來就被否定了,一節車廂運個三四噸的貨,還不如修一條水泥路用馬車運貨來的效率高,修出來又有什麽意義?

  這種超輕軌在礦區用用還湊合,真放到幹線鐵路上就是在開玩笑了。

  就這麽個運量還是理論上的,具體的數據還要看實驗的結果。

  但不管怎樣,北方的鐵路隻能先用這種規格的鐵軌,要想升級要等到鋼鐵產量的大爆發才有可能。

  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鐵路已經夠用了,大唐還沒有那麽大的物資運輸量。

  車頭采用的是雲海設計的底盤車廂,也就是密室裏的那個。

  這個底盤車廂談不上好壞,因為除了雲海,雲浩他們就沒有見過真正的蒸汽火車頭,與其再去設計新的,還不如就用這個,大不了發現問題後及時修改,總比沒有參考的情況下不斷試錯要強的多。

  蒸汽機的組裝並不複雜,複雜的是那十幾節車廂的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