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花錢如流水(下)
作者:天街小雪花      更新:2020-12-09 20:15      字數:2353
  李二解決這次危機的辦法不外乎四個字——以工代賑。

  雲浩早就盯著國庫裏的那超過千萬貫的現金了,大唐市麵上現金匱乏,把這些國庫裏的錢花出去不僅可以救濟災民,還可以活躍市場,百姓手裏有了錢才能購買他家的產品,要不然等到雲氏集團和南海集團大爆產能的時候,生產出的商品賣給誰?

  因此雲浩結合實際情況,給李二製定了一係列的花錢計劃。

  李二一開始對雲浩這些氪金計劃很是懷疑了一番,在雲浩拿出這兩年的南海道發展的數據後才打消了他的疑慮。

  海南島是怎麽幹的?兩個字:花錢。

  雲氏集團和南海集團把幾乎六成的收入投入到基礎建設當中,單是大大小小的港口就修了五十多個,沿著海岸線行船,半天航程內必有一個港口,而且這些港口都有四車道的水泥路連接環島公路,船隻在任意港口卸貨,都可以把貨物運到島上的所有地方,連黎民的洞寨也不例外。

  正是這種不記成本的基建投入,讓島上的人掙到了錢,便捷的交通又促進貨物的快速流通,在島內形成一個健康的經濟循環,島上的人創造財富和消化財富的速度是其他地方的人所不能想象的。

  李二想要在內陸複製南海模式,但他是皇帝,大唐也不是海南島那種彈丸之地,要考慮的東西很多,顧忌也多,隻敢進行有限的嚐試。

  他給以工代賑的開支設立上線為四百五十萬貫。

  疏浚工程和築路工程的投資為三百五十萬貫,占了總投資的近八成,李二的意思是即便嚐試失敗,至少還可以落下些東西,不至於血本無歸。

  此外雲浩還建議招募一部分災區的府兵和災民,組成幾個大型挖井隊,專司挖井。

  挖井隊會在災區挖深水井三千八百口,壓力井四千兩百口,這些井挖好後可以解決三十萬畝土地在幹旱時的灌溉問題,解決一百五十多萬人的生活用水。

  這部分的計劃開支為二十八萬貫,可以解決萬餘人的生計問題。

  除了這些,災區的各個城池會進行不同程度的修繕,專項資金三十萬貫。

  河北道和河南道新建八百所識字學校,計劃花費四十二萬貫。

  一係列的工程理論上可以提供超過百萬個工作崗位。

  ……

  朝廷花錢如流水,看的人直心疼。

  朝廷的部分官員抨擊李二敗家,可百姓們和官員的看法不同,在他們眼裏,皇帝是在救他們的命,有了做工的地方,不但可以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還能養活家人,雖然辛苦了些,但至少不會出現挨餓的情況。

  李二的行動換取了百姓的支持,世家點起的火很快被撲滅。

  儒家人傻眼了。

  百姓們是怎麽回事?

  你們不應該罵皇帝昏庸嗎?

  你們口口聲聲的稱讚這個胡作非為的皇帝是個什麽意思!

  他們不能理解升鬥小民追求生存所做出的選擇……

  孔穎達最先承認錯誤,發表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為李二歌功頌德,李二兌現承諾,馬上恢複他的職位,讓他繼續擔任國子監祭酒,為大唐培養人才。

  老孔的識時務在儒家其他人的眼裏無異於背叛,要不是他有個牛叉的老祖宗,估計一幫大儒能把他從儒家除名。

  老孔讓人噴的很慘,幾個想要低頭的人見狀,收起了和皇帝妥協的心思。

  儒家和皇帝的衝突還在繼續,花錢的大戶悄然而至。

  大唐海外開發集團的先遣船隊發回消息,在南洋大島發現大銅礦,隨同這個消息一起傳回的還有當地的一些情報。

  情報顯示,當地氣候濕潤溫暖,適合農業種植,隨便撒一把稻種都有不錯的收成。

  島上森林資源豐富,珍貴木料到處都是。

  大島上有幾個勢力比較強大的土王,先遣隊的退役府兵與銅礦區的土人勢力發生了衝突,雖然打敗了敵人,占據了礦區,但不斷遭到小規模襲擊,加之關中府兵難以適應當地的氣候和作戰環境,先遣隊的損失不小,急需支援。

  情報的主要意思有兩層,一是這裏有銅礦,還能發展農業,是一塊寶地,大唐應該盡快占領這個大島。

  二是要人、要糧、要裝備,朝廷如果不出手,先遣隊就要打道回府,這幾千人可搞不定大島上的敵人和環境。

  李二收到先遣隊的反饋,緊急召開了一個小朝會,把消息通報給手下的重臣。

  與會者看到先遣隊找到大銅礦時,不等李二表態,便如同打了雞血一樣,一個個叫囂著大唐必須征服這個大島。

  大臣們會這麽激動,說到底還是缺銅鬧得。

  去年程咬金配合馮盎拿下了南詔銅礦,緩解了大唐銅幣缺乏的局麵,但因為產能問題,南詔銅礦出產的銅錠所鑄銅幣依然無法滿足國內的需求,市場上的銅幣非但沒有增加流通,反而大部分都沉澱到了某些人的私庫裏,也就是海外開發計劃啟動,這些銅幣才又回到朝廷手裏。

  近兩年國內商業發展迅速,貨幣供應不足,嚴重限製大唐的經濟規模。

  銅礦卡著大唐經濟的脖子,皇帝難受,大臣們更難受,高比例的實物稅使得儲存成本居高不下,官員還要承擔損失國帑的風險,他們是無比期盼用銅錢代替實物稅。

  如今又有一個大銅礦出現,他們怎麽能不激動?

  李二對銅礦的興趣不大,他更在乎的是開疆拓土,既然南洋大島自然條件優越,他沒有理由放棄這份功績。

  小朝會快速做出決定派出第二波船隊前往南洋。

  第二批船隊的規模比先遣船隊規模大的多,僅武裝力量就多達三萬人,隨船過去的還有他們的裝備和後勤物資,以及一支五千人的基建隊伍和大量的工具、建築原料。

  東拚西湊一番,好不容易湊夠了海船和人員,民部一計算花費,李二當時就高血壓發作,險些暈倒。

  民部報上來的花費超過三百萬貫,就這還沒算租用海船的費用。

  李二看著幾個月前還是滿當當的國庫在短短四個月就又變得空空如也,心裏在滴血,但行動已經開始,他想停都停不下來。

  其實第二批船隊的花費沒有這麽大,民部之所以給出一個天文數字般的支出數字,完全是出於雲浩的授意。

  他把後續的投入全部折算到了這次的花費中,為的是保證後續的計劃可以順利實行,不至於讓資金鏈出現斷裂,耽誤南洋的開發進度。

  南洋是雲浩大計劃的一個重要跳板,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