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觸目人情但可哀(三)
作者:曾鄫      更新:2020-07-05 13:06      字數:2277
  劉玄又轉向賈寶玉問道:“寶玉兄弟,聽說世叔要給你請個名師?”

  賈寶玉臉色有些黑,微苦著臉答道:“回殿下的話,敝府老爺還想著讓我和蘭侄兒繼續下場,好考個功名。”

  “世叔的想法,我知道。隻是時代不同了,世道要變了,再往科試路上一味地悶頭鑽營,是沒有前途的。前些日子,會試舞弊大案,文宣公府大案,天下嘩然,不少有識之士紛紛上書朝廷,要求改學製,除弊革新。”

  “內閣吵了兩三月,現在差不多定了下來。大行官學,分小學、中學、大學三級。現在各地正在大辦小學和中學,大學初步定四所,前國子監改為京華大學,集賢館分出部分博士教授,成立燕山大學,前南直隸國子監改為金陵大學,遼陽七個講傳所合並為遼陽理工學院。後麵要花十年時間,在每省都成立一所省立大學,並鼓勵興辦私立學院製的大學。以後想入仕途,必須先要考上大學,再參加國考,方可為官吏。”

  “殿下,這豈不是為官吏更難了?”賈寶玉臉又白了。一個院試已經把他考得人生不能自理了,要是按照小、中、大三學和國考這麽考上去,豈不是連命都沒有了。不過算下來,新學製好像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差不多,但對於賈寶玉而言,都是一樣的高難度。

  “不,看上去更難,實際反而會更容易了。以前科試,數十上百萬讀書人,隻為了三年一科的東華門唱名,不過百人。現在新學製,大開民智,光大學都會有數十萬人入學就讀。國考每次錄取會有上千人。數十萬隻取千人,看上去比以前要容易許多。更重要的是,隻要入讀了大學,你可以去繼續深造,做教授博士,做學者;可以為商,做商社大管事,掙它個盆滿缽滿;可以為工,研發新品,按朝廷新定的專利律法,可賺二三十年的錢。”

  說到這裏,劉玄意味深長,“以後讀書不隻是做官這麽一條出路,所以算下來,實際更容易出頭了。比如寶玉兄弟,不喜歡經濟之學,卻擅長詩詞歌賦,聽說這些日子又癡迷唱戲。完全可以作詞作曲,自己寫個本子出來,然後叫府上戲班子唱出來。要是寫得好,引起轟動,說不得要留名青史。或許數百年後大家記不得現在的宰輔是周老大人,卻記得流傳不息的某某戲本是賈寶玉寫的。”

  賈寶玉眼睛一亮,這何嚐不是一條明路。他知道自己的性子,看到四書五經就頭裂欲開,一聽到這些才子佳人的戲本,就神采飛揚,不知道被老爺打過多少回,就是改不過來。既然改不過來,為何不如漢王所言,改到這行來,還能博個名傳天下。前唐李太白,也沒有科試得意,還不是留名千古。

  隻是這樣做,會不會被老爺給打屎?

  “寶玉兄弟,你擔心被人罵成玩物喪誌?哈哈,我給你說個故事。”劉玄笑著說道,“朝-鮮漢陽城,也是一座有二三十萬官民的大城,算是集三千裏江山精華於一地。我率軍援征,平定逆賊,克複此城。火炮洗禮過後,漢陽城一片廢墟。本王一邊招募百姓,修複城池宅邸。輔臣、蟠哥兒,你們當時也在場,知道當時漢陽城百廢待興,最先修複的是哪裏。”

  “寶玉兄弟先猜一猜?”薛蟠憨厚地一笑,故意問道。

  “文廟?”

  “非也,非也。”薛蟠開始還文縐縐的,後半截卻露了餡,“那個鳥地方,王宮修完了都沒有修它,最後殿下把那裏跟國子監合成一塊,改成了漢陽高等學堂。”

  “常平倉?”賈寶玉遲疑地說道。他多少知道劉四郎的性子,知道這個時候他肯定不會先去修王宮和官衙。

  “常平倉是靠前修得,但不是最前修複的。”

  “那小弟我真猜不出來了。”

  “是梨花裏。”薛蟠笑嗬嗬地說道。

  “梨花裏?是個什麽所在?”

  “就跟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金玉坊一樣,裏麵全是花萼樓這樣的所在。”薛蟠憋著笑答道。

  “啊,這,這”賈寶玉感覺自己的三觀全被毀掉了。

  怎麽能夠這樣呢?劉玄主持修複漢陽城,居然那裏都不管,先把煙花柳巷修複了,這要是傳到中原來,還不得被那些老夫子跳起腳來罵。隻是一直沒有動靜,想必一是被封鎖了消息,二是這段時間頻頻出大事,那些老夫子也沒得心思去管那海外之地的破事了。

  “寶玉兄弟覺得不可思議吧?其實很簡單,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仁人誌士卻是少數。你給這些凡夫俗子講大道理,他轉背就忘得幹幹淨淨。沒得吃,沒得穿,沒得玩,你天天在旁邊念先賢經書,他照樣生事。”

  “修複漢陽城,糧草皆備,溫飽是不用愁的,但凡夫俗子總要有個打發處,吃飽了穿暖了,一身的力氣沒地方發泄,總要生事。而且當時漢陽城匯集了朝-鮮各地菁華,以及我朝眾多海商,他們手裏有的是錢,把梨花裏修複好後,不僅漢陽城治安穩定,還直接間接養活了二三十萬朝-鮮百姓。”

  看著賈寶玉一臉不敢置信的樣子,劉玄笑了笑道:“俗世就是如此。在京畿和金陵,報紙盛行後,最賺錢的就是那些會寫章回話本和野聞軼事的文人,他們或是秀才童生,甚至十來年都沒考上生員的。卻靠著寫些百姓們愛看愛聽的文字,比翰林學士們寫書賺的錢還要多。”

  賈寶玉默然了,他當然知道最新因為報紙,這些破落秀才們算是鹹魚翻身,每月掙得潤筆稿費有數十上百兩銀子。但是寫的這些文字,良萎不齊,有清新淡雅的,也有粗俗不堪,直奔下三路的。

  “最近《京華字報》在刊登國史館幾位學士夫子們共同整理的《三國演義話本》,大受追捧。《吳華字報》在刊登根據前唐元微之《鶯鶯傳》改編的《西廂諸事記》。在南直隸和兩浙轟動一時。蘇州昆曲班子正在跟編寫者魏夫子協商,準備改成昆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上演。”

  “殿下說的這事,小的聽說過,據說江南兩浙的百姓官民在翹首以待。《西廂諸事記》我也追看過,覺得特別有意思,找人把發行的報紙都買齊了,帶回了京城,二哥哥看了,愛不釋手。”

  劉玄看了一眼說話的賈環,心裏明白他的小心思,但沒有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