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隻愁風斷青衣渡(一)
作者:曾鄫      更新:2020-06-25 13:05      字數:2268
  楊慎一坐在“慎思房”裏,如同渾身墜在冰窟裏。他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回想著此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試圖找出蛛絲馬跡來。

  這次春闈,去年冬月確定時間後,自己就眾望所歸地被推為主考官。隻是副考官起了波瀾。先是董惜文,結果這廝被李秀其一紙彈劾送回故裏吃老米飯去了。他搶先推薦了葉誌高,占住了這個坑,現在看來,這個位置不是什麽好位置。旁邊的葉誌高臉色鐵青,坐在那裏一言不發。

  會試考題外泄,身為主考官和副考官,都難咎其職,搞不好是要請辭歸鄉,前途全無。這如何叫才入閣不過兩三月,正躊躇滿誌的葉誌高心甘?

  楊慎一已經顧不得去安慰自己的這位同黨,他現在隻想找出這件事的前因後果來。

  從確定會試日期,楊慎一就開始考慮出什麽題目。他把四書五經都重讀了一遍,有時候看到某一句,結合當前風譎雲詭的朝局若有所感,會忍不住在上麵用指甲劃上幾道印子。

  讀了兩三個月後,楊慎一心裏有了十來個擬定題,他思前想後,把各種顧慮都想進去,最後擬定了“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和“忠信所以進德也。”這兩個題目。

  前麵暗譽了孝廟先皇,他與這一位君臣相得,齊心協力準備共創中興盛世。隻是壯誌未酬,孝廟先皇就龍馭賓天,如何不叫人扼腕歎息。

  後一句表明自己的態度。楊慎一要做忠貞不二的忠臣,要將孝廟先皇的遺誌繼承下來,開創一個文治德化的大同盛世。

  這兩個題目楊慎一雖然已經擬定,但他深藏在心裏,一個字也沒有落在紙上,出於口外。一直到了“慎思房”第五日上,他前思後想覺得妥當了,這才寫下了這題目,當即收於信封裏,再用印密封。到了開考之時,在與葉誌高一起啟封,叫書辦抄錄出去。

  可偏偏有人把題目泄露出去了!

  是誰呢?

  楊慎一繼續思量著。能接觸到這題目的,第一個就是身邊坐著,魂不守舍的葉誌高。他親眼見到自己寫下那題目,納進信封裏,然後一起在密封的火漆上用了印。隻是他這十日裏跟自己一樣住在“慎身房”裏,房門半步都出不去。

  通過親隨傳遞出去的?

  楊慎一、葉誌高住在這慎身房,飯菜飲水都是外麵遞進來的,五穀輪回的方便則是去旁邊那間側屋,裏麵有抽水馬桶,每日有人清掃一次。隻是不管誰靠近慎身房,都是兩人結伴,再由巡察督查旁邊監督,出入都是四人以上,還定時輪換。收買一兩位有可能,要想全部收買,是萬萬不可能的。

  思前想後,楊慎一依然沒有想明白紕漏出在哪裏,他唯一想明白的就是,會試題目泄露,本朝前所未有,就是前周數百年,也隻是在混亂荒誕的年份出現過兩次。不管如何,這口鍋,自己跟葉誌高必須要扛下來。

  “楊相、葉閣老,貢院的舉子們已經疏散開了,都妥善安排了。還請兩位回半山堂,監國已經候著我們,一起去太廟請罪。”

  周天霞在門口說道。過了一會,慎身房門開了,楊慎一出現在眾人眼裏。十幾日不見,他驟然老了十幾歲,鬢角已經全白,頭頂上的頭發已經是花白參雜。蘊藏在他身上的精氣神,似乎被抽走了六分。

  楊慎一在眾人的臉上掃過,尤其是劉玄臉上,停留了好一會,最後長歎一聲道:“會試題目泄露,楊某人難咎其責,難咎其責!”說罷,兩行濁淚緩緩地在臉上流淌著。

  寶慶公主沒有多說什麽,隻是帶著全體內閣去了太廟,向神武帝和太祖皇帝請罪,然後一言不發又離開,回了西苑。

  但無聲中的壓力卻重如泰山,內閣三位宰輔、四位閣老,每一個都如坐針氈。過了許久,周天霞開口了。

  “我與丘相去安撫應試舉人,杜閣老,你協調京兆府,妥善安排這些舉人們的吃住。漢王殿下,韋閣老,你們兩位嚴加審訊舞弊舉人,盡快查清案件,給天下一個交代。”

  此時,楊慎一開口了,他嘶啞著聲音說道:“身為首輔,又為這次會試主考官,題目泄露,眾多舞弊發生,楊某難咎其責,馬上回家給監國上折子,請辭開缺一切職務,閉府在家待查。”

  葉誌高抬起頭來,艱難地說道:“葉某身為副考官,也難逃失職之責,馬上給監國上折子,請辭開缺一切職務,在家待查。”

  半山堂裏沉寂了一會,周天霞微微歎息道:“先隻能這樣了。楊相、葉閣老先封印回府,等事情查個水落石出,還了清白再說。”

  楊慎一堅持著站起身來,剛走了兩步卻腳下絆了一下,差點摔倒,幸好劉玄眼明手快,飛步上前攙住了他。

  楊慎一那雙渾濁的眼睛上下打量了一番劉玄,幹澀的嘴唇哆嗦了幾下,最後苦笑一下,在劉玄的攙扶下,慢慢走出了半山堂。

  回到府裏,剛到書房裏坐下,聽到消息的楊翯急匆匆地趕到,剛要開口,卻被楊慎一揮手製止了。

  此時變得老態龍鍾的楊慎一淡淡地說了句:“我畢竟隻是文人,骨子裏缺了一種狠勁啊。”

  然後叫楊翯自去休息,留他一人在書房裏安靜地待著。

  那些被抓的舉人隻是上堂一問,什麽都倒了出來。

  所有的線索指向一個叫田三畝的人身上,卻不想這位在京城街麵上還是一位名人。據說他是前宰輔魏良弼第六房妾室的遠房表哥,就憑借著這點親戚關係,田三畝在京城裏上下鑽營,居然讓他給趟出一條路來了。三省六部,沒有他不熟的。

  地方上進京的官員,想在京察中得個優的,想挪個好位置的,想在戶部順利銷賬的,都可以去找他,十件事能給你辦成五六件,在同行中也算是成功率比較高的。

  後來魏良弼告老還鄉了,田三畝的行情一下子就下來了,上門求辦事的越來越少了,可場麵還得撐下去,田三畝慢慢地走了邪道,幹起一些別人不敢幹的事情。隻是大家沒有想到,他居然卷到這件驚天大案裏來了。

  不過這廝早就見勢不妙,溜之大吉了。不過再滑溜,也逃不離這法網恢恢。不過十日就在河東被緝捕歸案,火速遞交京師。過堂一問,居然牽出一條大魚來,翰林院掌院學士吳之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