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太湖風冷吟吳越(一)
作者:曾鄫      更新:2020-05-19 13:02      字數:2607
  回到蘇州,等了兩天,正好等來了潘籍。

  他除了是明州知州,還署理勾當兩浙市舶司事。謝誌清轉遷了兩浙漕司,市舶司的事不放心給別人,生怕接任者不明事,把他辛苦整飭好的舶務給耽誤了,誤了兩浙的稅賦就更麻煩。所以思前想後,再跟胡藩台商議過,先讓信得過的潘籍署理兩浙市舶司,等徐徐找到合適的人選再說。

  這次潘籍要押解兩浙市舶司的稅銀去金陵南都國庫,特意走運河,好跟劉玄商議些事情。

  “淳之,明州的情況可好?”

  “都好,明州沒有受什麽波及,我隻是再細細察訪了幾回亂賊妖教的餘孽流毒,又懲處了幾家趁亂囤米漲價的奸商,其餘的也沒什麽大事。你留在明州的那幾位督查秀才,用起來也很得力,至少下麵縣裏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我心裏有了數,不至於被這幫子昏官奸吏給騙了去。”

  “至於市舶司,我是曹隨蕭規,謝大人花了那麽大心血,規矩章程都完善了。主要是跟豫春的海備都巡檢衙門、春霆的州守備衙門配合好,堵住各處海陸漏洞,嚴防走私逃稅。”潘籍笑著說道。

  “你那邊的事情,看上去繁瑣,但還算容易上手。倒是重明和文黎那邊,善後事宜,要耗錢費糧,征調大量民夫。可是那三州民生凋謝,州庫空虛,人口流失,光是一道免賦稅三年的起過,幸好你在這邊組織了幾家商社商號,運了幾批糧食過去,先賒給當地,再以今年的繭絲秋產抵衝,總算是能緩口氣。我原本還想著在明州也組織商號,學著四郎的法子,可惜啊,麵子不夠,除了利豐社、豐源糧行等幾家,都不肯做這事,寧可丟出幾十兩銀子做善事。”潘籍搖著頭說道。

  “淳之,做官做事,要恩威並濟。沒有威,就沒人念你的恩。你啊,還是拉不下臉皮來。張義辦喜事時,政老爺跟我聊過,要我一團和氣,不可恣意而為。我知道他的意思,叫我做個好人,結好所有的人。迂腐啊,那就是迂腐的腦子。”

  劉玄笑了笑,繼續說道:“這年頭,講情義講規矩的有,但是少啊,所以才有那麽多章回小說為那些有情有義的人讚歌。結好所有的人,上下左右一團和氣,怎麽可能?你賺錢,總有人會虧錢。就算那些人不虧錢,可他們賺不到錢,也會認為是你搶了他的銀子去。而你怎麽能帶著所有的人一起賺錢,那得把持多少好生意才有這麽多盈利分潤?那又問題來了,你把持了這麽多好生意,別人都不眼紅?”

  “所以說,顧著眼前,交好鞏固好你的盟友,大家分潤好處,保持著同進共退就好了。其餘的人,下回有共同好處,大家再一起合作好了。”

  “四郎說得沒錯。再說了,你要是方方麵麵都結交好了,上頭還擔心你在收買人心,結黨營私。我們這位主上,還是比較信製衡那一說的。”

  “哈哈,淳之說得沒錯。”

  “四郎,我看你這個開元宮使當得沒個正經樣子,隻是忙著做生意去了吧。穿著道袍羽衣,一臉的悲天憫人,心裏的小算盤卻打得劈裏啪啦的。蘇、常、鬆三州的商賈被你收拾得七七八八了。聽說你準備把傳嗣運作去巡察揚、通、潤、滁、太平五州?是不是要對那邊的商賈下手了?”

  “淳之,我們熟歸熟,你這樣亂說話,我還是可以告你誹謗的。”劉玄笑著說道。

  潘籍此時是心照不宣,“這樣也好,聖上跟那三位,在上麵收拾不開眼的,你在江南幫著收拾那些人的羽翼,自己總要得些好處,太大公無私了,聖上也是不肯信的。看來,你們師生兩人,把當今聖上的心思琢磨得透透的。”

  “淳之,你又想給我頭上扣揣摩聖意的帽子,我可不服。我出身軍將世家,談錢好利的渾濁人家出身,有了權自然要收攬些好處。”

  “劉四郎,雖有通天的文采才幹,但好色重利,聖上用起來也放心不是。”

  “你這廝,跟重明同僚了一場,也把他的臭毛病學了去。”劉玄笑罵道。

  潘籍卻是仰首大笑起來。

  喝了幾口茶,潘籍又開口道:“我看了邸報,高麗那邊已經糜爛不堪,要出大亂了。聽說偽海平君李沢引倭兵五萬,大敗大興君李滋,進占了漢陽,自稱高麗王。高麗王世子李馥棄了開京,逃奔到平壤,借大同江天險苦苦支撐,僅餘江西五州地了?”

  “哪有五萬倭兵,隻不過是東倭兩處大名,大內家和尼子家吞並了不少地盤,便把收編招納的武士兵勇雇給了李沢,才一萬六千左右。隻是高麗兵太此前的兩浙陸師還要不堪,連吃敗仗,一潰千裏。而李馥手裏的兵,以前跟我們關東軍鎮對練過,在高麗軍裏算是精銳,所以還能撐一會。”

  劉玄在樞密院還掛了職,所以這些軍報他還是能看得到的。

  “哦,這樣啊。聽說李馥的使臣奉著他的世子已經到京師,說願意奉我們國朝為君父之國,甘為臣子藩屬,隻求朝廷發兵戡亂。聽說聖上有出兵的意思?”

  “是的。首先不能讓倭兵占了高麗,否則關東、嶺東、直隸這些腹裏要害地方都在倭兵威脅之下。其次嘛,我們的萬歲爺也好麵子,尤其是當年從諸皇子中脫穎而出,繼承大統,心裏是憋著口氣。複一國,比滅一國寫在史書上更好聽。”

  “這援征經略上麵意屬誰?”潘籍說道,“我私下揣測了一番,最好的人選當然是劉世叔,但他這個身份了,再多一個複國之功,想必很多人不願意。”

  “沒錯,家父也不願意做這個出頭鳥,安安穩穩做富足翁多好。”

  “那算下來就是四郎你合適了。雖然官階低了些,但這是小節,隻要聖上意屬了,加上三位閣老肯定會幫襯,這事就成了。”

  “現在難成啊。”

  “文則先生和富掌院力主派一文官任帥,諸武官為將。盧相、魏相支持,韓相和我恩師模擬兩可。周師叔和杜師叔心裏是不讚同的,認為這等軍機大事,當不得兒戲,但事關文官士林,內閣裏又這個氣氛,他們倒不好出聲反對了。”

  “嘿,這文官終於要落子了,非要搶這一先手了。不過這事可不能讓他們成,真要是有了這個開頭,以後這文官隻會越來越囂張。”

  劉玄、潘籍兩人,雖然做的是文官,但他們的根基在軍將世家,至少要保持著文官和軍將之間的平衡。真要讓文官得了勢,他們這些軍將世家出來的文官肯定會遭到排擠。那些文官士林又不缺你這麽一個狀元和幾個進士。

  “這事我曉得,已經去信跟馮世叔、王世叔他們聊過,軍機班和五軍府的人倒是齊心,這一次堅決不讓文官得逞。隻是這回聖上態度堅決,大家不好明麵上來,隻能暗中行事了。”劉玄凝重地答道。

  “但是這事不好辦啊。聖上現在態度曖昧,想必還是多信了文官幾分。”

  “是的,文官手裏沒兵,不擔心會造反。但是軍將就不同,一句嚴防前唐節度使之禍重演,就能讓聖上動了心。”

  “唉,所以說這事難辦了。”

  兩人默然了一會,潘籍知道這事他隻能是白操心,牽涉太大,連劉玄都隻能在旁邊看著,不敢亂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