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擦邊球
作者:湖樵散人      更新:2020-03-05 08:27      字數:3506
  第五十六章擦邊球

  一年三季雜交稻收獲後讓石斌大喜過望,僅僅長沙與湘潭地區的糧食就夠一萬軍隊使用三年。

  有了這麽多糧食儲備石斌就開始策劃全麵控製潭州的計劃。畢竟十營(兩軍)兵馬不夠控製全潭州,雖然當地都有駐軍,但是那不是他的直係無法有效控製。所以他和其他幾位又開始商議擴軍至十五營,新建的五營就分派駐紮在嶽陽南、益陽、婁底三地。

  易俊畢竟隻是個盜墓的,膽子比較小,所以不是很同意這個方案。因為他認為石斌私自擴軍五營已經是大罪,如果不是賈似道和孟珙幫他扛著,石斌應該現在已經在牢房裏等著被砍頭了。如今他又要私自擴建五營,哪怕就是得到孟珙的同意也不行,除非得到宋廷的許可。

  眾人都認為易俊雖然膽小但言之有理,再擴建五營的確得慎重考慮。畢竟五營人馬就是兩千五百人,即使宋廷同意擴建,這供給兩千五百名士兵也是很大的一筆費用。而照石斌的口吻似乎是要再擴充五營完全脫產的正規軍,花費就肯定小不了。

  在石斌的腦子裏是沒有朝廷的,他這個學外語的更不會有番號的概念。在他看來擴軍招人就是了,八路軍不就這樣嗎?番號上是“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編製上應該隻有三個師,後來居然到了九十多萬人,他石斌照葫蘆畫瓢不就OK?

  當然,這些他可不敢說出來,隻好問道:“諸位賢弟認為怎樣才能讓我們盡快全麵控製潭州?”

  此時的石斌如同一個拿著彩票急於兌現的中獎者,生怕到手的好處飛了。

  “大哥,小弟有一法可行,不過估計得花點代價。”王三笑道。

  “一點小小的代價算什麽,大哥我可不想被元兵滅掉,更不想像嶽鵬舉一樣被那宋朝皇帝召回去給害了,咱們必須有自保的能力。”石斌鄭重的說道。

  “其實也簡單,宋朝軍隊由禁軍、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以禁兵為主體構成一種中央軍和地方軍、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製。”王三慢慢說道。

  “這我知道啊,老弟快點說,說重點,我都急死了。”

  他細細的說了起來,原來禁軍屬於中央軍,是有作戰任務,現在石斌所統帥的就是禁軍。

  廂軍屬地方軍常備軍,但是名為常備軍,實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機構的雜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機關統管,總隸於侍衛馬罕司、侍衛步車司。主要任務是築城、製作兵器、修路建橋、運糧墾荒以及官員的侍衛、迎送等.一般無訓練、作戰任務。

  鄉兵也就是民兵。是按戶籍丁壯比例抽選或募集土人組成的地方民眾武裝。平時不脫離生產,農閑集結訓練。各地鄉兵名目很多,編製亦不統一,或按指揮、都,或按甲、隊,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編成。而蕃兵則是北宋在西北的軍隊,如今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王三的意思就是可以從編製最為混亂又無明確管理者的鄉兵處入手打擦邊球。

  經過王三這麽一說眾人都豁然開朗,尤其是石斌。這可讓他想起了那些電視裏的情節:八路軍下轄的縣大隊、區小隊在訓練結束後去幫農民種地、除草、劈柴、編各種用具,有了任務也去襲擊下敵人。

  “有道理,不過

  咱們不管民政,得找那幫地方官行個方便。”石斌笑著對王三說道,很明顯他已經知道王三所謂的代價是什麽。

  “估計咱們還得割點肉給那知州,讓他對咱們在各地招募鄉兵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還得讓他簽署相關文件。”王三很嚴肅的說道。

  “那是當然,如果出了事總得有人背黑鍋。但是要他擔這風險估計代價不小。”石斌不禁搖搖頭。

  “大哥,這代價咱們出得起。”王三詭異的笑了笑。

  聽到“出得起”這三個字石斌非常高興,不過看到王三臉上的笑容知道又不是什麽好主意。不過他也不介意對這貪官汙吏使壞招。點頭示意王三快點說出來。

  “大哥,事情沒你想的那麽過。不過是個小手段而已。那劉知州不是貪財嗎,咱們就請他在村中招募鄉兵,練好後讓我們帶去剿滅土匪,那些繳獲的金銀財寶分成兩份,但不止分兩成,多分點,分三成給他,這些練成的鄉兵就歸我們,如此雙贏你看如何?”王三得意的說道。

  趙剛聽後立刻興奮的說道:“本以為我們要出老本呢,原來隻是把賺來的分一份給他,用點金銀換幾千精兵那可是很劃得來。”

  眾人聽後都非常讚同,因為這樣既保證了地區的安寧,又練成了一支精兵,還不會遭那幫酸腐文人筆誅墨伐,出了事一切都有那劉知州頂著。

  說不定他還能因此得到嘉獎,畢竟如今匪患猖獗,他保證了境內安寧也是大功一件,關鍵隻在上峰如何看待而已。

  有了這個方案,石斌便仔細的思考該在哪裏招募鄉兵,招募多少鄉兵,招募後如何駐紮,給他們配備何種武器當製式裝備,

  一切都想清楚後石斌立刻去了劉知州府邸,聽石斌前來,那老油條立刻學起曹操,來個“跣足相迎”。

  見這知州大人如此重視自己,石斌自然也順杆而上,此時可不是批判其虛偽做作之時。不過心中仍舊感歎,果然是能混到知州高位的人,不讀死書,能做到“學以致用”。

  劉知州嚴格說來是一個官運並不亨通的庸官,自升至知州後就在此等級打轉了十餘年,如今都快致仕仍不見有什麽晉升的機會。

  在石斌看來,這跣足相迎就是劉知州為自己做的最後一次押注。自古都是不同等級退休年齡都會不同。若是劉知州這一任無法升遷就必須致仕回家,和權力說拜拜。

  但劉知州能和石斌若處理好關係,讓賈似道看重他,再升個一官半職,則又能再過幾年好日子。所以,他的行為倒也正好合了石斌的意。

  在客廳中一坐下,劉知州立刻差家仆泡了一壺碧螺春,二人就興趣盎然的討論起了茶道。

  本想用元人南侵引出話題,劉知州這九尾狐卻不入套,隻是說石斌的功勞人人皆知,他一定會支持石斌。

  還認為石斌有些杞人憂天襄樊有孟珙鎮守,有他嶽父賈似道監糧督戰,被打造得如鐵桶一般,不會有絲毫問題。

  相信久在官場的劉知州在石斌剛進門石就猜到了他的來意,如今卻顧左右而言他,其中滋味並不好受。

  石斌卻也不想將自己弄得如同一個毫無心機的莽夫般,直插主題,於是他便換了一餌。

  “知州大人,聽聞潭州匪患不絕,讓您很是頭疼?”石斌笑著問道。

  這話可有些露骨,匪患猖獗就表示他劉知州能力不足,

  是個屍位素餐的家夥。石斌話音剛落,他那滿臉笑意已經消失不見,成了麵如寒鐵。

  “知州大人不必誤會,卑職是有個發達的機會來送給知州大人。”石斌笑道。

  發達的機會?匪患猖獗還發達機會?能不將他貶謫就要謝天謝地,劉知州顯然不懂石斌話中之意,立時沒了脾氣。

  “大人,卑職想替大人掃清境內匪患,不知道大人願不願意讓石某代勞?”石斌詢問道。

  有人幫他這個文官掃清境內匪患當然是好事,何況還是有名的戰將,定然會馬到成功。但天上不會掉餡餅,二人平日間並無交集,如今主動上門請求幫忙掃清潭州匪患,定有所圖。

  這老滑頭早就練就了一身本事,說道:“石統領請直說,你若是要我幫忙,劉某定然全力相幫。就是要預支軍餉我也能做主。”

  “大人,不必如此麻煩。關鍵是潭州太大,剿匪容易控匪難。若無有效控製,不出三月定然又會匪患叢生。”石斌這卻是說的事實,也讓劉知州認同。

  最後,石斌才提出了他的計劃:招募鄉兵,維持當地秩序。並表示剿匪所得的金銀財寶三七分成,石斌七成,劉知州三成。

  說出計劃後那貪官立刻答應,沒有任何猶豫,並表示組建鄉兵的事情交由他去辦。

  雖說那劉知州是個庸才,卻也是個能辦事的,人馬不久便召集齊了。被招募的鄉兵每天還混了兩頓幹的一切都還和諧。雖說練了一個月也才練出了個基本隊形,卻也多少有點樣子。

  本以為一切就這麽在掌握之中會按計劃進行,卻沒想到這鄉兵也不是那麽容易掌控。

  鄉兵除了隊列外基本就沒什麽戰術訓練,一幫會走路的烏合之眾而已。關鍵是連餉銀都沒有,如今卻要他們去和那幫窮凶極惡的土匪作戰,當然是一觸即潰。

  石斌聽到是這個原因導致作戰失敗讓他哭笑不得。不由得問王三:“那劉知州難道在出發前就沒發點銀錢激勵激勵?不答應他們剿匪成功後會分他們點好處?不會如此吝嗇吧,又不是花他一分錢。”

  “我的大哥啊,看來你還是不了解這幫敲骨吸髓的家夥。這些銀錢是出了,但不是到了鄉兵的口袋裏,而是進了他們自己的口袋,能給鄉兵兩頓飽飯他們就認為自己很仁慈了。在他們看來一切能撈到的就都是他們的。”

  算是聽懂了王三的話,石斌便決定再和劉知州協商如何供養這群鄉兵。果如王三所說,一切能撈的都逃不過他們的手心。

  好在帶兵作戰的必須是石斌這些宿將,沒有他們,劉知州也隻能幹看著土匪口袋裏的銀子流口水。

  所以再經過幾次談判,劉知州終於同意了提供這些鄉兵的給養,至於餉銀和撫恤則由石斌承擔了。

  經過幾次剿匪,劉知州算是發了一筆橫財,和石斌的關係越發好了起來。他對石斌的稱呼也漸漸的從“石大人”、“石統領”變成了“石兄弟”。並數次暗示,希望石斌繼續剿匪,若有需要之處開口就是,隻要別忘分他好處就行。

  希望他繼續剿匪,這話是石斌最愛聽的,不過飯得一口口吃。他也隻能委婉表示能力不足,但承諾一旦有相關需要定然第一個想到他劉知州。

  二人自然不是什麽至交好友,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但這種單純的利益關係卻讓石斌反而安心,他隻求盡快劃出一塊自己的地盤來個軍閥割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