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虎蹲炮
作者:湖樵散人      更新:2020-03-05 08:27      字數:1669
  第二十三章虎蹲炮

  想著在平原和騎兵交戰石斌覺得非常驚險必須全力發展火器,但是在床上輾轉反側卻始終沒有想出一個合適的火器。

  “大哥,我們北方多騎兵,在平原和那幫元人作戰咱們得造出實用的武器。”王三也開口說道。

  的確,平原作戰步兵衝過來也許得那麽一分鍾的樣子,這段時間內還是能射幾箭稍做防禦。

  然而騎兵則完全不同。一般說來,古代蒙古騎兵的體重一般在50千克左右,衝刺時披輕甲,帶馬刀、輕戰斧、一張弓、12支箭,馬鞍、轡頭、馬鐙,這些東西大約在50--70千克左右。這樣說來,矮小的蒙古馬大約負重120千克左右。

  綜合這些因素,蒙古馬的衝刺速度大約在40--50千米左右,也就是說元軍騎兵一分鍾就能跑800米。

  而弓箭的效殺傷力不會超過八十米,而且一個合格弓箭手至少要訓練三到五年,而一次戰鬥中一個弓箭手的力氣最多也就射出二十支箭。

  也就是說,少量的弓弩對付騎兵並沒有就沒什麽用。

  “雞肋”二字出現在他的腦中,真是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了。

  當石斌正沮喪非常的時候,趙剛卻說:“大哥,我聽說咱們還有好多大炮啊?難道不能用炮轟?”

  “炮轟?”石斌無奈的笑道:“兄弟有所不知,那火炮的確射程還遠,威力也不小,問題是動不動就是幾千斤很難移動;準確度還差

  ,隻能大大目標;而且射速太慢,打了不到兩炮元軍騎兵就已經衝到跟前了。”

  趙剛聽後也是啞口無言,而王三則說:“我看也不完全,至少可以進行近距離覆蓋打擊。大不了開發遠距離大範圍打擊的武器和可以有效抵禦騎兵衝擊的武器啊。”

  這話也對,如果步兵一定打不過騎兵連抵禦都做不到的話,否則中原王朝不早就被滅了嗎?既然準確度沒那麽高就就提高準確度,射速不夠快就想辦法提高射速或者增加打擊範圍。

  確定這個目標就想哪些辦法有可行性。這麽空坐了一下午,想來想去腦袋裏就是那幾挺法國M1897型75mm速射火炮和德國的馬克沁MG08機槍。

  知道這樣坐著想是沒用了,幹脆跑去了兵器庫裏參觀,看看宋軍有沒有什麽還算實用的可以抵禦騎兵的兵器。進了兵器庫倒是看見震天雷、火箭、突火槍和一些重型原始火炮。但是卻都不實用,也就震天雷和火箭還好點。

  在他回營地的途中聽見不遠處有“咚、咚、咚”的聲音,正是煩躁至極的時候聽到這聲音更是升起無名火想去教訓下那個發出聲音的家夥。

  走到那卻見隻是一個農夫在臼米,看著那安放在地上酒盅形狀的巨型石器讓石斌隱約的想起了些東西。雖然仔細的看著這石臼卻隻想到了易拉罐這明顯對不上號的物件。看著天已經黑了,營地也要關閉,石斌也轉身準備回去,突然遠處傳來了一陣劇烈的爆炸聲。

  “臼炮”!石斌終於想起了這個曾經在電視劇中看見的紅軍在抗日戰爭中使用過的武器。

  當時的紅軍沒有什麽重武器,但是要和裝備

  精良的日寇對抗,隻好自造了些低成本低技術土炮。這個臼炮就是讓人印象最深的一種。

  為了方便攜帶紅軍就用油桶做炮身,用碎石和碎鐵做炮彈,用引信點燃後就發射了這些“散彈”。石斌這才明白自己為什麽總是想著易拉罐卻不得其解。

  這臼炮不就是迫擊炮最原始的形式?雖然迫擊炮射程隻有五公裏左右,但是勝在射速快、打擊範圍大、輕便容易攜帶。想到這些石斌輕鬆不少,沿著這個思維做點研究應該能造出輕便而且威力大的火炮。

  不過這高質量的鐵桶石斌是造不出來的,就隻能加厚火炮的炮管。想著想著卻讓他想起了一個人-------戚繼光。戚家軍裏不是就有一種小火炮?名字還挺威武---虎蹲炮。

  於是他立刻又下了製造虎蹲炮的命令,並將標準詳細的寫了下來:

  首尾2尺長,周身加了7道鐵箍,炮頭由兩隻鐵爪架起,另有鐵絆,全重36斤。

  由於石斌的厚待,匠人和工人的幹勁十足,第二天就造出了三門樣品,其中兩款是他們自己設計的稍重虎蹲炮。

  試射之後的效果很不錯,36斤的有效射程到了500米,另兩款稍重的也到了800米。這個結果讓石斌非常高興,至少在八百米以內可以對元軍騎兵進行覆蓋式打擊了。

  並且在虎蹲炮上加裝了直瞄裝置,使攻擊更加準確。

  針對裝填速度比較慢的問題,就把火藥和炮彈分成一份份提前準備好,並且將虎蹲炮分成三排進行三輪式發射。這樣就做到八百米內虎蹲炮的發射間隔很短,大大提高了其抵禦騎兵的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