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流不盡的英雄血(三)
作者:溫風      更新:2021-04-12 16:49      字數:3160
  赤壁,劉項聯軍兩位大佬——劉備和項莊,後者沒有親上前線,任命季布為上將軍統帥楚軍,楚國廢大將軍,改上將軍,上將軍就是大將軍。不過,季布身份終究是楚臣,劉備則是諸侯,雖然沒有稱號建國,地位上和項莊是平起平坐的。雙方最大的矛盾是指揮權,楚軍五萬,皆為精銳,湘州兵三萬,相當一部分是新兵。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劉備一方都無法與楚軍爭奪指揮權。

  劉備心裏也清楚爭不過季布,之所以還要糾纏,是為了討價還價。

  這次楚國發動五萬大軍,民夫和輔兵十餘萬開赴長江前線,堪稱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動員。如此不遺餘力,為的可不是學雷鋒做好事,而是因為荊南淪陷,楚國本土就將受到晉軍鐵蹄的直接威脅。所以,除了拉劉備一把,最根本的原因是項莊要自保。

  話又說回來,項莊和劉備無親無故,人家憑什麽幫你?固然是為了自保,幫你的事實卻不容抹殺。舉個例子,美國對朝—鮮進行糧食援助,朝—鮮收下的同時以最大惡意猜測美國佬有各種各樣的陰謀詭計,這沒錯,愛咋想咋想。但糧食是實打實的,援助確實到位了,這就是鐵的事實,有骨氣你就別接受。

  劉項之間即是如此,楚軍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長途跋涉來幫劉備打仗,甭管有啥私心吧,說到底是幫了你。楚軍氣勢磅礴,一下就把湘州兵比下去了,劉備底氣不足,隻能通過爭奪指揮權進行壓價。

  最後楚軍如願以償了,季布成為劉項聯軍的最高指揮官,連劉備都要受其節製,至少明麵上是這樣說的。私下裏,雙方達成了一係列協議,原本楚國想借此在湘州六郡進行滲透和控製,意識到劉備不好忽悠後,改為互惠互利的合作,簽訂各種通商優惠條款,以及一份守望相助、為期十年的正式軍事條約,算是為雙方的長遠合作打下了基礎。

  進入十月份,沒有全球變暖的影響,一千八百年前的長江兩岸,已經冷冽如刀。不過,冷歸冷,雙方物資不缺,晉軍早就在數年前種植了棉花,成套的軍製棉衣大量配備基層。湘州兵物資緊俏,劉備擴軍太快,正愁怎麽解決禦寒問題,和楚國結盟之後,才知道交廣有大規模的木棉種植園,製成棉衣禦寒效果不如棉花,也不會差太多。但項莊不是活菩薩,除了友情贈送一部分木棉軍衣,剩下的都要掏錢買,而且隻給打八折,恨得劉備牙根癢癢,又不敢不掏錢,大戰臨頭,不把士兵哄好哄順,他才是腦子生鏽了!

  長江沒有結冰期,換言之,水戰依舊是這次大戰的主題。而在決戰大江之前,劉項聯軍的主要任務,是清掃江夏郡南岸的晉軍勢力,就比如紀靈一部。

  劉項聯軍憑借優勢兵力,輕而易舉占領了沙羨,逼得紀靈退守武昌,還不等集結附近的縣軍,武昌就被敵軍圍成了餃子餡。紀靈眼睜睜看著附近被敵人一掃而空,來援的友軍也在途中遇伏,死傷無數,把他肺都氣炸了。但他不敢主動出擊,直屬部隊加上武昌縣軍,紀靈手中隻有三千人可用,其中一半是荊州降卒,不能指望他們打硬仗。

  這時長江倒成了晉軍的阻礙,紀靈就算突圍也隻能往北走,長江被雙方水師各據一邊,這要讓敵人船隊堵住了,才叫真正的上天入地無門。

  堅守待援,是紀靈的唯一希望。

  北岸的林寧當然也知道有一部殘軍被堵進了死胡同,據高覽、於禁報告,劉項聯軍駐紮赤壁,沙羨無險可守,隻有退守背靠長江的武昌。林寧當時就問了:能不能派水師接應武昌守軍撤到江北?

  “大王明鑒,武昌北岸是邾縣,我荊州水師進入無妨,然而楚國未分時,水師精銳盡在江南,江北之水師實為羸弱。”文聘站出來回答,“末將忝任水師都督以來,蒙大王錯愛,多加撥款,又練成數千水卒,建造船隻無數,可水師之成非一日之功,再等一個月末將定為大王練成一支無敵水師。”

  林寧有點煩躁,加重語氣說:“縱然不能決戰,孤隻要接應南岸兵馬,這也做不到嗎?”

  “文都督,若無水師接應,紀將軍一部必遭覆滅。以覽知之,武昌存糧不多,紀將軍應該已經斷糧了,拖延一日,就有一日的危險!”高覽說。

  文聘抬頭瞟了一眼晉王的臉色,稍許沉默,重新把頭低下去:“末將這就去調撥船隻,何時出發,隻等大王令下。”

  武昌還沒有斷糧。

  紀靈進城一問,糧草隻夠三千人十天之用,這哪行?三國時期除了有錢人家一日三餐,普遍兩餐,畢竟秦漢生產力不高,哪怕到了經濟發達一些的唐宋,兩餐製依舊是主流。但軍隊不一樣,不打仗不訓練兩餐還頂得住,大訓練時期你不實行三餐那不是練兵,是累傻小子,戰爭時期更不用說了,三餐製度是必須的。紀靈狠了狠心,前三天依舊實行三餐配給,從第四天開始,三餐改為兩餐。

  不用想也知道軍心浮動,但兩餐還能吃飽,士兵也就忍耐下來。

  圍困武昌的劉項聯軍以湘州兵為主,一麵“關”字大旗迎風招展,紀靈一看就知道是關羽。他想過出城迎戰,圍城的部隊並不多,拚著傷亡突圍是沒問題的,但又一想劉項聯軍就在左近,楚軍騎兵甚多,這要是被纏上了,可就完了。

  於是紀靈不動如山,關羽命人罵陣,雙方一個城上一個城下,捎帶上十八輩祖宗,罵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倒是關羽被罵急了,揮軍攻城,武昌原名鄂縣,劉表時期和孫堅交惡,武昌扼守江東上遊入江咽喉,一度撥款修繕、擴建,是以城池高大,又倚靠江岸,物產豐饒,漸漸成了一座軍事重鎮。

  因為武昌北麵是長江,無法展開兵力,湘州兵在其它方向發起攻勢。守軍僅三千人,一門一千,人數極為吃緊,紀靈下令征集民夫,每人發一把刀,算是給每門添了兩千人,堪堪站住腳跟。

  急攻一夜,湘州兵傷亡不輕,關羽想要挑燈夜戰,被人勸住。左右都說,聯軍與晉軍作戰本就兵力不足,且楚軍勢大,主公全靠三萬大軍與之抗衡,一旦因為攻打武昌折損過重,未免得不償失。關羽這才止住心思,加固營防,以防夜襲,接下來幾天仍以圍城為主。

  紀靈發愁了,揪著胡子在第七天咬咬牙下達命令:兩餐改一餐,繼續堅守。

  這回不是軍心浮動,而變成怨言四起了。因為城池封閉,老百姓也是數米而炊,大街上連個鬼影子都見不到,全窩在家裏不動彈,以免消耗體力。

  到第十天,紀靈清點存糧,發現就算勒緊褲腰帶,也堅持不了十天。他也不知道晉王能不能派出援兵,或者能不能突破劉項聯軍的封鎖接應守軍,隻能枯坐終日。

  有士兵開始逃亡,到城外關羽大營請求投降,多是荊州降卒。這時候不痛下決心是不行的,紀靈抓住三四個逃兵,在校軍場當眾處決,震懾心存僥幸之徒。

  逃亡終於有所收斂,局勢看似穩住了。等到了十五天,眼看存糧即將告罄,紀靈更愁了,對晉王怨言滿腹:老子好歹是晉國大將,您老人家這是逼我去死啊!這都多長時間了還不派援兵,成心不管不問了是不是?

  其實紀將軍冤枉晉王殿下了,水師都督文聘接到王命,一聲令下七百餘艘戰船順江東下,直奔武昌,這可是晉國水師三分之一的家底啊!

  之所以不派更多戰船,一方麵是訓練不足,一方麵是要防備南岸的聯軍水師。還有一點很重要:武昌守軍不多,真要接送的話擠一擠兩百艘船就夠了,剩下的五百艘戰船作為掩護,加上武昌水陸戰場就那麽大,真的幾千艘戰船開過去,能真正起作用的不多,總不能讓後邊的人當啦啦隊吧?

  可是劉項聯軍知道晉軍不得不救武昌,早有準備,文聘還沒走到邾縣就遇伏了。好在文聘諳熟長江一帶的情況,荊州也不如益州那般崇山峻嶺,及時撤退,也沒多大損失。

  這下好了,劉項聯軍把路堵了,文聘想過去除了打沒別的辦法。統領聯軍水師的是楚國大將、翊軍將軍甘寧甘興霸,這位爺早年就追隨項莊,是楚國元老,諸侯討董時曾作為項莊麾下先鋒與林寧並肩作戰。文聘雖然沒出過荊州的一畝三分地,卻早已聽聞甘興霸的赫赫凶名,原來交州兵常常侵入荊南,項莊的那些大將輪番上陣,甘寧就是其中之一,對荊州土著來說,都不是好東西。

  甘寧帶了一千多艘戰船,就堵在西陵地界的水域,他雖然是益州人,卻在荊州活動過,對長江尤其熟悉。文聘想法設了一個埋伏,派小股船隊進行誘敵,結果甘寧一看方向,哈哈大笑,自顧自回去吃飯了,文聘愣是傻等了半天沒等來一根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