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封禪(一)
作者:溫風      更新:2021-01-21 17:29      字數:3454
  永昌元年六月中旬,天子下詔改進官製,議定一處、三閣、六部的百官格局。

  一處,即軍機處,大漢帝國最高權力機構,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事。設九名軍機大臣,地位最尊崇者稱為軍機總—理,或由三閣六部之人兼任,或單獨提拔;詔以大丞相林寧為軍機總—理,武涉、戲誌才、徐庶、沮授、田豐、田疇、董昭、劉曄等八人為軍機大臣,組成軍機處第一屆領導班子。

  三閣,即龍圖閣、文淵閣和東閣。中—央和地方官吏功績卓著者經推舉入龍圖閣,複核聖旨,與皇帝共參國政,下設樞密院;學識淵博、博覽群書者經考試入文淵閣,起草聖旨,修史立傳,下設翰林院;太子居東閣,故入東閣者由天子指定,閣老會被授予太子太師或太子少師的頭銜,輔佐、教習太子。三閣各定閣老一人,閣臣兩人,一正兩副,閣老授予大學士頭銜,直接對軍機處負責。六部,即吏部、戶部、兵部、刑部、禮部和工部。六部各有尚書一人,副職兩人,即左侍郎和右侍郎;六部之下管轄各省,正職“知某某省事”,簡稱知事,副職僉事。三閣六部沒有上下級關係,均向軍機處負責,軍機處向皇帝負責;六部表章可由三閣處理並附上建議,再呈送軍機處;三閣皆參與立法,非經三閣附署之律法條例,不得頒布天下。另設有議政院,設院卿一人、議政大夫六人主持事務,或有州郡名宿、功勳致仕者,皆可進入,暫定兩百個席位,為萬民發聲,凡議政院表決超過三分之二的章議,不經軍機處便直送禦前;議政院之權利,又有:凡涉及律法訂立、變更,非議政院表決副署,不得頒行天下;凡軍國重事,國計民生,非議政院表決副署,不得擅動兵戈。

  由此可見,軍機處雖然居於帝國最高地位,下麵有三閣和議政院互相牽製,想為所欲為也不是那麽容易的。當然,林寧在世,所謂的規矩對他來說也就不是規矩,他可以繞過去,也可以強行打破,全看他的個人意願。

  龍圖閣由陳宮擔任閣老,授予龍圖閣大學士頭銜,文淵閣由蔡邕擔任閣老,授予文淵閣大學士頭銜,東閣則由崔琰擔任閣老,授予東閣大學士頭銜,遷太子少師。另有,顧雍擔任吏部尚書,辛毗擔任刑部尚書,閻忠擔任兵部尚書,審配擔任戶部尚書,劉德然擔任工部尚書,糜竺擔任禮部尚書。三閣六部的第一屆領導班子,隨之形成。

  議政院院卿由陰夔擔任,劉虞、孔融、王修、管統、管寧、司馬孚等六人出任議政大夫。

  詔令組建三法司,獨立運轉,除了皇帝,任何部門不得幹涉三法司日常事務。三法司即大理寺(最高審判機關)、禦史台(最高檢察機關)

  和刑部(最高公安機關),大理寺設大理寺卿一人,大理寺少卿六人,由陳群出任大理寺卿;禦史台設禦史中丞一人,禦史大夫六人,由張汛出任禦史中丞,刑部尚書由辛毗擔任。比較特殊的部門,即神秘的諜報機關錦衣衛,直接向皇帝和軍機處負責,設錦衣衛指揮使一人,統製使四人,由龐淯出任錦衣衛指揮使;晉王林寧以內衛作為儀仗、護衛力量,設內衛大統領一人,副統領兩人,偏將軍許褚出任大統領,陳武升左中郎將任左副統領,周倉升右中郎將任右副統領。

  又有晉王府直衛,分為三部,作為晉王的直屬武裝力量,拜馬騰為上將軍,統領三部直衛,名義上隸屬大都督府。參謀—部改組參謀總部,由韓遂出任參謀,拜李清軍師將軍,正式出任法官,執掌軍法局,二者皆隸屬大都督府。

  天子禁軍分為羽林軍和虎賁軍,各不過一千人,合計兩千三百人左右;設光祿勳一人,執金吾四人,袁術出任光祿勳,馬岱、閻行、王晨、司馬懿擔任執金吾,各領一部禁軍。

  又建成大都督府,設大都督一人,長史五人,司馬八人,仆射十三人。大都督由呂布出任,拜驃騎將軍,總—統天下兵馬。馬超、黃忠、公孫瓚、張遼、高順任長史,封五虎上將;太史慈、徐榮、麴義、樂進、顏良、文醜、張郃、高覽任司馬,封八彪騎;蒲亮、波才、管亥、許定、孫立、徐和、於禁、張燕、閻柔、王淩、龐德、臧霸、紀靈任仆射,封十三太保。

  同時,封許褚、陳武、周倉、淩操“四大金剛”,位在五虎將之上。這四人都有統領內衛部隊的經曆,負責保護林寧的個人、家宅安危,除了淩操外放,其餘三人仍在內衛供職。

  北方十州,地方大員也多有調整。林寧不再兼任幽州牧,恢複刺史,由陳登出任幽州刺史,審榮任幽州都督。梁衍任並州刺史,何曼任並州都督;閻象任冀州刺史,呂岱任冀州都督;辛評任青州刺史,皇甫鴻任青州都督;杜畿任雍州刺史,淩操任雍州都督;耿武任豫州刺史,趙岑任豫州都督;司馬朗任兗州刺史,糜芳任兗州都督;李儒任司隸校尉,巡撫司州,包括帝都洛陽的監察工作;董平任雍涼大都督、涼州牧,拜前將軍,假節鉞,一如從前;高順兼任徐州牧,拜鎮東將軍,但收回假節鉞之權。

  有漢一朝,郡國並行。這次趁著大調整,林寧把控製區的封國全部廢除,改製為郡,郡守任免由中—央說了算,劉氏王爺們保留王號,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雖然日後鬧出了一些亂子,從長遠來看,是利大於弊的,至少工資是省下來了,財政有所寬裕。

  初時,林寧勢力深入遼

  東,征服漠北,匈奴、烏桓、鮮卑等胡族皆俯首帖耳,不敢仰視。於是設立關外六州,隨著時間的變化,林寧發現這種強行征服的手段過於酷烈,引起巨大反彈;這次便廢除六州,改為三大都護府,即安東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管理東起日本海、西至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都護府設總督一人,授將軍銜,巡撫不等,實施軍鎮製度,常年駐紮精銳部隊。袁渙任安東總督,張既任安北總督,田豫任安西總督,恩威並施,盡快促成管轄區的改土歸流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的職位是雙重的,比如呂布是漢朝大都督的同時,也是晉國大都督,正所謂“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誰都明白晉國的官職才是有用的,沒有晉國官職隻有漢朝官職,你說話別人隻當你放屁。這也是一種幾近明示的暗示,林寧嘴上不說,天下人都知道他遲早取代漢帝成為中國的新主人,你今天有晉國的官職,明天就是晉朝的開國元勳。

  格局既定,內外煥然一新。

  起初,南方諸侯不承認曹氏立的新帝,內心裏蠢蠢欲動,又懾於林寧一統華夏的威勢,不敢自專,都在等著局勢的進一步發展。如果林寧也不承認新帝,甚至篡漢稱製,那剩下的諸侯馬上有樣學樣,還會糾集起來玩一出“十八路諸侯討林”。顯然林寧聰明得多,也理智得多,漢室威信猶存,天下尚未安定,這時候坐上冰冷的龍椅操之過急,先立個傀儡,也是為了更好的運行計劃,總之“大漢忠臣”這個牌子不能丟。

  劉範稱帝,北方歌功頌德,南方議論洶洶。

  最先承認劉範合法性的是吳王孫堅,因為孫文台最不可能在當下稱帝。劉表、劉璋是漢室宗親,混水摸魚可以,項莊山高皇帝遠,也沒必要吸引火力,反正林寧不可能越過二劉打他;隻有孫堅最危險,吳軍和打著漢軍旗號的晉軍在淮南對峙不是一天兩天了,受封五虎上將的高順沒有被調走,依舊虎視眈眈,說明林寧下一個目標大概率是東吳。雖然孫堅自信江東水師無敵於天下,但林寧的赫赫聲威是打出來的,能不去招惹最好;第一個承認劉範,就是向林寧示好。

  吳王孫堅沒有堅定的抗林心態,他和林寧算得上故交,覺得實在不行了就投降,以林寧的胸懷,他還有馳騁沙場的機會。這方麵公孫瓚、袁術、馬騰、韓遂、董平已經做出了表率,連這些人都能相容,孫堅看看自己,總比其他人有優勢多了。

  有人開頭,劉表、項莊先後上表,承認劉範為新的大漢皇帝。隻有劉璋磨磨唧唧,因為他手下有曹操和劉備兩個,內部也是吵吵嚷嚷,意見不統一。

  曹操堅決不同意承認劉範的合法

  地位,劉備也說林寧“久有王莽之心”,隨意擺弄帝位,比某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家夥還可惡。至於劉璋的部屬,李恢、黃權一派,認為可以承認,法正、張鬆一派,認為必須否認,還有中立派,不發表意見,總之一團亂麻。

  這方麵張魯比劉璋果決多了,很痛快地上表祝賀新帝登基,並請求“討賊自效”——所謂賊,自然是蜀王劉璋。

  在張魯的壓力下,劉璋更猶豫了,因為他承認新帝,曹操不高興,曹軍就在白水關和漢中軍作戰,得罪老曹後果自負;要是不承認,林寧肯定記恨他,一旦大力支援張魯,益州還有安生日子嗎?

  再說了,劉範是他大哥,從內心裏說,劉璋是很高興的,樂見其成。奈何這就是現實,劉璋後悔了,早知道有今日之事,何必把曹丞相請到家裏,眼看著要反客為主了!

  曹操在演戲。

  他知道劉璋是什麽德行,就演了一場和林寧不共戴天的戲碼——因為許昌淪陷,曹昂生死不知,外人肯定看得出來林寧和曹操勢同水火,曹操也絕不會承認林寧的任何作為。趁熱打鐵,曹操憤怒不已,抬屁股就走,把軍隊從白水關撤出,直接就奔向成都,揚言要找蜀王“討說法”。

  成都一片恐慌!

  (本章完)